小微设计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探究
2021-01-02张惠莉周志奇
张惠莉 周志奇 杨 川
(三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坚持以创业求生存、求发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快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科学且切实可行地选定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主方向。根据这一规划提出的要求,国内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路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推广与实行,以设计类院校与设计类企业合作的情况为例,人才培养模式就面临着很多需要攻克的难题。例如,空壳校企办学点的产生、校内工作室的形同虚设、学生实际项目来源的短缺等。同时,需要更多创新的思路,所以,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换一种立场与角度来看问题。真正地考虑如下问题,大型企业真的愿意与高校合作吗?学生的项目来源如何保证?企业与高校合作最终能获得什么?
对于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及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首先,本文将从校企如何深度合作的问题入手,剖析设计企业对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现实诉求与现状;然后,结合小微设计企业办公灵活性高的优势,探寻更加易于实现的校企合作途径和方案;最后,构想保证项目质与量的方式方法,以此扭转小微设计企业的劣势,实现小微设计企业受益、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互融共赢。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小微设计企业进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以及如何扭转小微设计企业劣势的方法,遵循上述的内容逻辑结构,对于现状和诉求的分析主要采用文献查阅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多家高校和设计企业合作模式的比对,定出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最优方案,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总结,演绎出建立校企网络平台的方案。从而解决设计专业校企合作难题,并建立设计人才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国外设计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各大艺术院校已经通过实践的形式陆续展开,除了以课堂授课围绕项目进行以外,逐步发展为向企业对接合作。
目前美国高校主要与私人企业对接合作,例如,旧金山艺术大学(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动画与特效专业(animation & visual effects)的Studio X 课程,该课程宗旨是让学生走出去,学生能够在著名的影视特效公司实习体验项目制作全过程;又如,旧金山艺术大学的(School of Advertising)广告设计学院,Young & Hungry Creative Co-op项目,其宗旨是让企业走进来,学院内部设有广告代理商机构(及小型广告公司),帮学生承接大型商户的业务,提前体会广告设计公司的内部运作与工作环境。
日本高校主要是与政府合作,如日本的金泽美术工艺大学(Kanazawa College of Art)、东京造形大学(Tokyo Zokei University)、京都嵯峨艺术大学(Kyoto Saga University of Art)等,他们多与福利社、市文化部、城市规划处等政府部门合作承接商业应用项目,很多商业街的小型商户也会通过政府牵线与学校合作。
二、国内设计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内校企联合培养也展开了各种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但相关文献及实际教学模式的开展大多数是基于校方立场与角度所做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如《关于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思考》_胡祥龙;《校企联合的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定位分析》_周幸子;《关于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_张鹏等类似文献中已经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新见解。例如,提倡双方创立“校企合作平台”沟通信息;建议让高校设立与企业共同参与的项目课程,此类思路仿效欧美亚等国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建议高校提供资源、场地设立工作室,教师担任管理,业务接洽等“虚拟老板”的角色。但综合国内相关文献,及高校的实际校企合作情况,出现了诸多更加深入的问题,例如,如何创立具体的校企合作平台。作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用何种方式参与,参与的次数和范围如何;再如,业务的接洽是否能够顺利,学生在工作室中接受的项目质量与数量如何保证。
三、国内校企合作本土化特点及现实需求
国外以实践形式不断探索着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设计人才的模式,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由于我国国情及地域特点的不同,如果完全照搬过来应用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会面临水土不服的病症。所以,我们需要评估快速推行、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在高校的现状。根据高校艺术设计相关专业领导、教师、学生和设计企业老总、项目负责人的问卷调查采录结果,分析大中设计企业联合高校培养人才的困境和危机。来找到适合我们国情的校企培养方案,及具体的方式方法。经调查和实践,我们选出有代表性的A、B、C三组设计类校企合作形式以此探讨这个论题。
(1)A设计类企业与A设计类院校采取的是学生进企业的形式。A设计类院校将整班三年级学生送入A企业,实行为期一年的实训。虽然住宿由A企业安排,并包中餐一顿,但A院校因属211、985院校,生源质量较好,该形式能够通过大部分实习生产生的劳动价值为A企业带来收益。
(2)B设计类企业与B设计类院校采取的是企业员工进课堂的形式。B类企业委派员工进入B高校,利用B高校的实践课程,进行专项技能教学,企业的教学成本由国家提供的相关培训项目基金来支持。此举既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为高校实践教学注入行业上的专业帮助。
(3)C设计类企业与C设计类院校采取的是企业进校园的形式,C院校邀请小微设计类C企业进入校园,专门开辟出专用场所作为企业孵化基地,房租、水电减免,装修和设备由企业承担。C企业在学校起步后,招用C校学生作为实习生,C企业带来了实际商用项目,和行业最新技术与规范,带领实习生共同进步与发展。经培养先后留用该校实习生三十余人,先后培养实习生上百人,五年时间由员工不足十人,发展至员工50余人。实习生此举满足了企业成本最低化的目的,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对学生实践类培养及就业的需求。
以上属于校企合作较为成功的形式,尤其是C组合作体现的优势更为明显。但另有一些合作方案遭否决,导致校企合作以失败告终的局面。例如,企业要求校方拨出经费用于补贴企业对学生的培训、企业只招收校方少量优质学生,导致校方无法整体安排对学生的教学计划。
四、解决方案
小微设计企业培养人才的特点和形式。小微设计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方式不同于传统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完全等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做法,其具有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优势。
综合校企联合培养设计人才的多种案例,拟确立如下小微企业进校园的方案。
1.小微企业办公地点设入校园,小微企业随项目临时入驻校园,小微企业项目进校园
小微型设计企业进校园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与总结得出小微设计企业进校园联合培养设计人才的方法。主要分为三条途径。
(1)企业办公地点常驻校园。可以是校内自建小微设计企业;也可以是社会企业入驻校园。
(2)小微设计企业根据项目需求的周期和时间,阶段性将办公地点搬入校园;也可以是长驻校园的小微企业招揽项目合作企业阶段性进入校园。
(3)小微设计企业的项目进校园。可以是企业项目进课堂;也可以是企业项目进校内的长驻企业。
2.构想解决小微设计企业进校园后在项目运行中的劣势
企业项目的获得是高校学生项目实践的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项目完成的保证。主要构想如下。建立小微企业与高校互通交流平台,实现企业与高校信息联网、企业业务资源联网、企业与人才信息联网
小微设计企业与学生项目来源解决方案。项目的获得是保证小微设计企业生存和运行的基础,企业项目质量也是高校学生项目实践的前提,同时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项目完成的保证。为了解决项目的质量问题,主要构想如下。
(1)建立小微设计企业与高校互通交流网络平台,实现企业与高校信息联网。
(2)建立小微设计企业之间的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小微企业业务资源联网。
(3)建立小微设计企业与大中设计企业网络交流平台,实现项目分接。
(4)建立企业与高校人才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企业与人才信息联网。
五、结语
本课题改变以往以高校为主的研究视角,通过小微设计企业的视角来探讨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小组成员涵盖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家,通过校内自主筹建小微设计企业和招揽学生、校外人员进校园开设小微设计企业的方式从实践中探索和调研该课题。校内小微设计企业通过项目串联更多校外企业,最后形成小微企业链,在有限的校园空间和资源内扩大合作和受益的小微企业数量。同时,提出了企业与高校信息联网、企业业务资源联网、企业与人才信息联网。
希望该课题的研究为政府扶持和发展小微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校企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使其具有可持续化发展。同时,为小微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打造新出路,最终达到企业与高校的双赢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