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与深化路径研究

2021-01-02沈阳大学王士宏

区域治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沈阳大学 王士宏

一、高校管理社会化模式探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就被提及出来。由于高校的全面扩招,使得生源日益增加,对后勤管理的需求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过渡的进程中,传统式的大包大揽后勤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迫切地需要新型的管理模式来赋能。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一直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大体来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行政管理-半社会化-社会化”,目前的高校管理正处于从低阶向高阶过渡的阶段,即半社会化-社会化的区间中。

(一)行政管理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受制于经济体制和环境的影响,政治制度相对不完善、不稳定。而高校的后勤管理恰好处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其中一个环节里,被视为具有行政性质的工作,表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后勤服务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组成部分,只是在需要后勤服务时,根据学校的行政任务安排完成相应的工作,更多的职责是辅佐行政部门。

(二)半社会化阶段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正处于半社会的发展阶段。首先,大多数高校都需要依赖引进社会资源来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并不是高校完全独立实现。其次,高校拥有自己内部的后勤管理部门,有权限和相应的职责。但实际上,后勤管理部门与后勤服务并不是一套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承包关系,可以理解为后勤的实体并没有完全纳入到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核心之中。

(三)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阶段主要指的是后勤实体已经完全实现和市场化和法人化,后勤系统与高校系统建制分离,跨校甚至是跨区组建后勤服务集团,中心或者是公司,保障后勤管理服务实现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于一体的模式,打破一校一户的传统后勤办理模式的格局,创新思路,拓展范围。

社会化阶段是高校后勤管理的目标和方向,未来还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进一步研发,逐步实现智慧后勤和智能化管理,探索符合高校特色的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

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探析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指的是为教职工以及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日常服务,承担高校的物资材料,并提供相应的设备保障。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一直是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不仅关乎到学校的发展,也遵循着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加强并深化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工作,对师生与高校后勤管理之间的矛盾摩擦减少是十分有帮助的。从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后勤管理改革趋于形式化

很多高校在进行后勤管理的改革尝试中,都格外注重宣传工作,强调改革的效果却忽略了实践的过程。盲目地追求形式会使得后勤管理的质量得不到更好地提升,片面地追求了经济效益最大化,并未履行到后勤管理服务的基本职责,导致了商业化氛围的呈现。一些高校甚至对后勤管理的质量问题置若罔闻,上级的态度会间接地影响到师生对于后勤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关乎后勤管理的实际执行力情况,这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管理团队的素质亟待提升

在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方面,人才问题一直困扰许久。首先,缺乏比较专业的人才,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再就是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没有达到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其次,人才管理方面,没有运用起激励政策来强化管理的效果,相关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仍然不高,创新思维相对匮乏,整体都未形成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导致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另外,在管理人员的培训上,并没有充足的费用作为保证条件,所以造成了后勤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慢,局限在自己所掌握的观念和理论之中,对于越来越复杂的后勤管理工作很难做到百分百的应对和突破。由于后勤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受到限制,使得后勤管理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差别,距离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后勤管理者的能力存在着参差不齐的客观现状,个人素质也不尽相同,这也对管理制度的制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后勤管理机制

我国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有细节的问题存在以及对未来长远规划的思考。管理观念相对滞后,高校可利用经济资源不多,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屡见不鲜。后勤管理真正缺乏的是社会化的科学管理体制,不完善的诱因有几个方面:第一,当下并没有立足于合理的管理机制,使得后勤管理具有千篇一律的特征,管理细则并不能一一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和需要。管理模式流于框架化,缺乏适时性,可执行性太差。并没有充分地贯彻落实现有的管理体制,这也与管理混乱、监督体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固有的管理体制与新环境之间难免会存在矛盾和冲突,产生的结果是后勤管理工作的半途而废。

(四)与高校的教育宗旨相背离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也催生了各个领域商业化的转变,后勤管理需要考虑到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育人理念,在校园内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正向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念。

三、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深化路径探析

高校后勤管理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为此,社会化改革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强化办学理念和宗旨,推动身心健康观念的形成,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路径。增强后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增强后勤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变化调整观念,不断掌握和关注市场行情,要有创新思维和精神。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改革和创新尝试。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状态,跟踪新动态和前瞻信息,推动高校管理工作再上全新台阶。培养后勤管理人员的创新思维和意识,管理是由团队共同协作完成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人、某个部门。通过创新管理各项工作,摸索经验,探寻到正确的方法。从问题和困境出发,多质疑、多思考,促进整个后勤管理工作的顺畅进展。

(二)健全后勤管理部门创新制度

建立一个科学、完善且高效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对于后勤管理而言有着十分关键性的意义和作用,关系到后勤内部的协调与运作,对经济管理成效实际提高至为关键。要针对当下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先进理念,改变原有模式中不合理的地方,促进后勤部门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后勤管理的实际劳动分配中,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并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满足其相应的需求,带动员工全面提升个人素养。创新思维要积极跟上时代和市场的变化步伐,除了关注后勤管理本身以外,还要关注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同时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做到有效监督。

(三)完善人力资源后勤管理体制

作为后勤部门竞争的关键性要素,人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选项。在后勤部门的发展规划中,需要建立规范化、制度化且合理化的人才管理体制,引进更多高端高素质人才。首先,后勤管理人员要有独立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先进的知识,能够运用现代化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后勤管理人员的创新培训力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尽可能地多投入一些经费,提高培训的效果,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拉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以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作为后勤人员考核的标准项,而非工作时长,并引入激励政策,为这一行业提供充裕的人才补给保障。

(四)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宗旨

在后勤管理之中,要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思维,建立科学的服务态度来服务于每位教职工。在后勤管理宗旨的设定中,要高度契合高校的办学宗旨以及理念,与高校的育人功能保持一致化的路径。注重后勤管理的服务能力,并在高校内部做好调研工作。引导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丰富后勤管理人员的阅历,潜移默化地形成服务于高校的主人翁精神和意识。作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承担者,后勤管理部门的社会化改革要提高产权意识,做到相互独立以及自主经营。根据高校管理体制的实质性要求,形成独立的产权关系。对待管理人员实行分层次管理的政策,加快社会化改革以及转型的力度。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和影响下,高校后勤管理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问题也被逐一暴露了出来,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在校园内形成了相对不正的风气,也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并未与高校教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形成统一化的思路,对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化建设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站在高校视角上,需要积极推动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进程,极大限度地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持续赋能,加快高校后勤管理事业的继续向前发展,以前瞻性思维服务每一位教职工。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浅谈高校后勤餐饮成本管理与控制手段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