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阿拉伯语教学改革思考*
2021-01-0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学院范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学院 范轶
2018年7月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夯实中阿教育交流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提出,深圳正发展成为全国人才高地,但值得思考的是对阿拉伯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较为滞后。加之我国高职阿拉伯语专业发展较晚,学科基础较为薄弱,对本科阿拉伯语教学模式的依赖度和模仿度过高,相关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资源建设正在起步,因此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对夯实高职阿拉伯语专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增进中阿传统友谊,向阿拉伯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对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阿拉伯语教学现存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
过去阿拉伯语专业的设立主要是在本科院校,高职阿拉伯语专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本科阿拉伯语教育的依赖度和模仿度较高。本科阿拉伯语专业的学制通常为4年,而高职阿拉伯语专业的学制为3年,因此学习语言的学习时间受到压缩。本科院校的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注重文学、语言学、宗教历史、外交等领域,缺乏对实用性、职业性技能的培养,而高职院校专业的定位则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致力于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简而言之就是为社会培养市场需要的、能够直接上岗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不尽如人意,仍需进行改革。
(二)课程设置陈旧的问题
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指导思想,高职阿拉伯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通过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正如前文所述,由于高职阿拉伯语专业发展对本科阿拉伯语专业的依赖度过高,课程的设置并与现实需求充分结合,因此大部分教师仍旧沿袭过去“重语法、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无法将职业内容和课程设计有机结合。
(三)教材内容不匹配的问题
目前全国高校阿拉伯语专业中使用的基础教材只有两种,由北外教师主力担纲、北大和北二外老师共同编写的《新编阿拉伯语》和由上外老师编写的《新编阿拉伯语教程》。这两本教材的出版凝结了阿拉伯语教学前辈的心血,但由于出版时间距今已久(分别为2002年和2010年),书中某些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脱轨,且设计对象为阿拉伯语专业的本科生(4年制),因此对于高职阿拉伯语专业学生(3年制)来说难免有些水土不服。过难和过多的教材内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晦涩的语法知识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理解,客观上造成实践性教学时长的减少,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呈现。因此,高职阿拉伯语教材的开发是发展高职阿拉伯语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培养手段落后的问题
以往语言专业的学习主要依靠讲述法、演示法,在课堂上教师使用大量的中文来授课,只有在专门的口语课上才用阿拉伯语进行对话。这样的老方法虽有效,但课堂效率较低,无法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表达和使用外语的能力。同时,由于国内阿拉伯语专业发展较晚且阿拉伯世界国情较为复杂,网上的教学资源极少,质量良莠不齐。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阿拉伯语教学改革路径
(一)深化“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职阿拉伯语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2019年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到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在此方案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摒弃表层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深圳市已经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的初步轮廓,但整体集聚程度还比较低。身处深圳这座充满机遇和拥有良好现代服务业基础的城市,高职院校应抓住“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的机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并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控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区域企业提供培训与技术创新服务,推动深圳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语言专业特点,建立跨国校企合作和合作办学的项目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语言人才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与沿线国家和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高职院校可打通和国外院校联合培养的通道,或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在实践中整合国内外资源,建立国际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和国家对外开放战略。
(二)构建融入“一带一路”岗位要求的高职阿拉伯语课程体系
“一带一路”背景下,现有的行业和职业内涵得到重构,对岗位和职业的能力要求上了一个新台阶,要求学生具备在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下的新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基于此背景将语言能力与商务能力、数字技术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掌握语言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就业助力,绝不是唯一的技能要求,阿拉伯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必须要展现定向培养的内涵。结合所在学院的优势,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按照意向就业岗位进行定向培养,培养如外贸类、文秘类、数字类等掌握外语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将着重于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达到“毕业即上岗、上岗即胜任”的就业目标,提升高职阿拉伯语专业的服务能力。
(三)开发高职阿拉伯语专业“活页式”教材
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学生在就业岗位中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教材必须要集创新性和先进性为一体,确保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所接触的是行业热点。高职培养的职业能力不是指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是一个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要求的全面素质的综合概念。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与企业合作开发“活页式”教材,实现及时动态更新教材内容,与行业新动态对接,达到双元育人目标。
(四)改革大数据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阿拉伯语教学方式
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对学校教育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避免对过去经验的墨守成规,主动探索新技术下的教学手段,积极投入慕课、微课等内容的建设中。基于“超越课堂的语言学习”理念,采用翻转课堂式、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任务驱动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将宏观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内容视觉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通过课程项目化改革,将知识点从书本转化为实操任务,作为作品展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教师在阅读海量的学习材料后选取与岗位内容对接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指导思想,采用翻转课堂式、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课堂中启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软件,如智慧教室、超星学习通平台、OBE平台等,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在实用性中增加教学丰富度和趣味性。此外,借助大数据分析进行课程考核,将学生的学习轨迹以大数据的形式呈现,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科学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高职阿拉伯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背景下,对其师资水平、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如此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阿拉伯语专业应坚持“三全育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深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探索高层次应用型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关链接
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非洲部分占 72%,亚洲部分占 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该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古埃及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这些文明不仅在当时,而且直到21世纪都有传奇性,所有考古发掘都能找到它们完整的古迹。
农业是阿拉伯世界主要经济部门,该地区居民消费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椰枣、小麦、燕麦、稻米、玉米和高粱。出口交流的作物有棉花、甘蔗、甜菜、芝麻。阿拉伯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与关于阿拉伯国家都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想法不同。阿拉伯世界的自然资源中还有铁、铜、磷酸盐锰。21世纪的阿拉伯国家已经开始了产业的转型,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旅游业,金融业,服务业都是比较发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