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刺激-反馈”到“情感交流”
——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模式演变与发展历程

2021-01-02

青年记者 2021年4期
关键词:场域媒介情感

梁 爽

移动应用是一种依托于移动网络等新兴媒介技术(如5G、云端技术、AI等),与移动硬件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子书、移动互联网设备MID等)相结合的,为用户提供知识、内容、其他功能性服务的新媒体样式。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革新,在此背景下,移动应用产业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提出,移动应用用户通过网络接入、终端操作等方式进行跨域连接,并通过集结、互动交流等形成虚拟社群,对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

技术分身与虚拟在场: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模式演变

互动,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以语言、文字、图片、行为等形式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互动(Interaction)概念最早始于Wiener在学界的定义,认为“互动是信息传播环节中的接收者对获取内容的反馈,再据此不断修正信息(1948),具有双向性特点”。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则指的是通过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对话、沟通与交流。在虚拟场域中,人们通过交互进行信息联通,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情感、能量、资源等内容的沟通与互换,且产生对他人活动、言语的判断与反应。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机交互活动中,网络系统内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实践则是共处于同一个虚拟空间的、技术分身在场的、基于数据代码进行的交互连接,空间情境可以是不同的现实在地空间,由“不真实在场”的身体进行跨场域互动,身体的共在被技术身份在场取代。

在智能传播时代的今天,移动应用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终端的依托下高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的选择与使用实现虚拟交互,满足自身各种各样的媒介需求。新的传播模式下,人际传播不再局限于共处同一物理空间的面对面交流,而将互动场域延展至线上。在今天的传播系统中,个体不再是处于传播链条末端的被动接收者,而在移动应用、小程序轻应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送者。可以说,伴随着移动应用、SNS、云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革命式发展,交互传播在今天呈现多层次、多角度、多屏互动的时代新特点,成为信息整合、情感分享的重要途径。

是“便携机器”也是“专属陪伴”: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之“刺激-反馈”

移动应用的萌芽期主要开始于20世纪末,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由1G向2G的跨越。1991年,爱立信和诺基亚公司首次在欧洲架设出第一个GSM网络;同年,由诺基亚公司生产并推出数字手机Nokia 1011,实现了由数字手机发送短信的功能性跨越,Nokia 2100中内置的贪吃蛇游戏软件则构建出第一代移动应用的雏形,单色显示屏、导航按键操作的简单程序及设备配置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媒介使用体验。这一阶段的移动应用人机交互大多处于“用户按键—机器反应”的“刺激-反馈”阶段,系统支持的交互功能较为初级,简单的通话功能、短信功能、游戏娱乐功能成为用户与系统界面进行互动、操作的主要内容,但在转变用户使用理念、奠定移动应用人机交互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起步期之“一键操控”

进入21世纪以后,3G时代正式到来,CDMA 2000、TD-SCDMA、W-CDMA三种通信标准随之建立。在3G、Java编程等技术的支持下,智能手机应运而生,2007年第一代iPhone的发布以“一键操控”彻底更新了人们的移动媒介使用习惯与产品认知,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智能手机时代。这一阶段移动应用开始实现由“机器”向“工具”的角色转换,在技术的推动下正式由进化版的“大众媒体”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媒体”,尤其是触摸屏技术的出现,将移动应用用户的人机交互与人际交互进程推向智能化新阶段。值得一提的是,手机QQ的诞生在满足人们在线聊天、设置数据ID进行个人化表达、引导后续社交通信类移动应用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标杆作用,自此,用户基于移动应用的互动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便捷。

3.发展期之“智能服务”

2011年,长期演进技术升级版LTE-Advanced被采用为4G通信技术标准,人类正式进入4G时代。即时视频技术、全覆盖场景技术给用户全面提升交互体验及媒介临场感带来了支持与保证。在这一阶段,移动应用无论在模式形态还是功能实践方面都实现了全面升级,从起步期的“虚拟工具”成功转化为“智能助理”,第一次实现了由“物”到“人”的角色变化,全面调动用户与移动应用、技术场景、其他用户间的互动水平,用户对媒介开始产生情感依赖。另外,移动应用的分众化传播模式通过将用户进行分类细化,在传者与受者之间搭建了沟通、互动的桥梁,使得用户在虚拟场域中构建社会关系成为可能,在拉近用户与媒介的现实场域距离的同时,也为拉近用户与用户、社群的虚拟场域距离提供了可能。

4.成熟期之“情感交流”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的技术革新,移动应用、小程序等媒介形态实现了全面发展,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城市、移动电商等产业快速崛起,更加专注于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各式移动终端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强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尤其是在智能算法技术的加持下,今天的移动应用在“智能媒体”“场景媒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个人媒体”初展风采。这一阶段,伴随着系统的拟人化、沉浸化设计,面向用户中心的全天候、个性化、专属化“私人定制”产品,全面提升着用户的品牌认同、使用体验和情感归属。在成熟期,移动应用对于用户而言已不再是机器或工具,在互动活动中更作为人格化、情感化的“伙伴”,参与用户的各类生活场景与情感连接活动。

“沉浸”与“共情”: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未来进路

在新的技术条件与社会关系结构下,无处不在的共情化、随时随地的沉浸化将是未来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两个发展方向。作为产生于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共情强调对他人行为状态的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对他人处境的情绪、情感反应。在用户使用移动应用的过程中,系统界面通过场景设置、即时文本信息传输、数据云处理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用户的技术分身在场,在基于共同关注点的人机交互过程中产生了共享的情感能量,在这一体验中“共情”随之产生。情绪共享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之中共情的前提即参与互动的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共享情绪(Decety & Sommerville, 2003)。

沉浸感指的则是系统通过将参与者所选择和使用的所有形态环境进行跨域、跨介质连接,最终形成一个以参与者为中心的、无处不在的、打破了时间空间序列的媒介场景,使用户能更加专注、忘我地投入传播活动链条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全情”投入媒介场域之中,这一过程受到空间、真实度、参与度三大因素的影响(Schubert et al., 2001)。现阶段,基于情感交流的移动应用人机交互以全场景、多通道、强唤醒全面提升了用户的沉浸感、参与感、体验感,也对未来移动应用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新兴媒体的典型代表形态,移动应用在特殊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正在对用户工作、生活乃至社交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无论是移动应用用户群体当下正在呈现的井喷式增长态势,还是通过它进行的线上与线下的社会参与、互动活动对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所产生的重要作用,都使得移动应用的用户参与成为当今媒介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开放性、沉浸性、共享性无疑是移动传播时代区别于传统媒介时代的最显著特征。纵观移动应用人机交互的模式演变与发展历程,在智能技术的推动下,“用户按键—机器反应”简单任务反馈的人机交互演变为更加人格化、智慧化的情感交流。受到技术革新冲击的媒介社会研究不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更宽泛的领域,广泛借助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才能实现媒介技术的有效融合与创新发展。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未来网络视域下的媒介用户使用体验研究”(编号:2020RC19)、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STEM+’模式的智慧教育与应用研究”(编号:2020JY1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场域媒介情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