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双循环:基于生产力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新思考
2021-01-02张子扬王小语
张子扬,王小语
1.广西大学;2.北京林业大学
在全球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影响下,全球经济发展遭遇重大不确定性,中国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逐步走出困境,实现了经济的复苏,“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顶层设计居功至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经济格局转型核心追求是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被干扰、不被打断。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影响下,传统经济模式举步维艰,数字经济迸发新的活力,而互联网技术发展对生产力影响如何通过生产系统组织管理形式展现出来,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建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集中破解了影响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生产力保持与发展的问题。
一、生产组织管理能力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由“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生产力机构的本质,也是突破传统教科书生产力结构的关键。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人才能实现将人的自然力转化为劳动生产力、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才能将自然资料转为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系统的科学组织管理能力直接推动系统化的自然力转化速率。历次工业革命都实现将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和社会分工的加速,从最初的工业革命后面对英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马克思也要赞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蒸汽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展现,从人力、畜力、自然力的直接使用到对各类自然力的创造性转化使用,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社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生产力组成的四个要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影响着社会生产对自然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从前工业革命时代的家庭手工作坊到大工业社会的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以及发展至现今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定制生产,生产系统的组织管理形式的百年首要推动力是来自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各类自然力的转化效率,依托科技进步实现生产要素再整合是社会生产力总体提升的关键路径。这也正是社会生产力第四要素的核心价值所在,让科学技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发挥出最大的生产率。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革新都可以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即社会主义本质所追求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二、互联网经济成就新时期社会分工与整合的新形势
第四次工业革命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智能化时代乃是人类主体的全面的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类本质力量在物质世界的全面展现,因而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级形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所产生的数据流量是十年前所不能想象的,如此庞大的信息数据如何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是信息技术革命以来最重要的历史课题。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同时需要新社会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传统产业需要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因此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必然是对传统社会生产要素的再整合、再优化,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从消费互联网时代向产业互联网时代转向就是当下经济发展的最鲜明特征。互联网经济发展从开始挤压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到当下的谋求融合协同发展,其关键就是社会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出现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利用互联网新业态的信息可以影响短期内社会经济交易的节奏与方式,但最终仍旧要回归经济发展规律本身;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的积极数字化转型,迎合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三、“互联网+”: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力
中国在经济发展方向上审时度势,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经济发展中“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首先,“互联网+”提升生产要素流动配置效率。经济全球化最初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动因。在经历百余年的发展中这种经济动因并未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消散,反而借助科学技术发展实现了更多要素的全球范围内流动,全球流动的要素从最初的资本逐渐拓展到劳动、技术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数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期间,多数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居家办公成为复工复产主要方式,在综合考量成本和效率等因素背景下,居家办公将成为部分服务产业的常态化工作模式。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加速劳动力要素在全球市场的流动,高工资、高消费地区和国家的劳动者将在劳动市场失去优势,依托互联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人才不断填补充实他们的工作岗位。
其次,“互联网+”增强国内经济循环的社会主义底色。国内经济循环的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在国内市场的全线贯通,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收入分配和流通交换中间的桥梁连接机制,把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通过强大生产能力支撑国内巨大市场需求,而且要通过国内巨大市场体量反哺生产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内经济循环的稳定运行需要精准的宏观调控和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市场主体的自身情况以及对市场空间认识的差异,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失衡的重要原因。互联网消费时代推动的B2C业务,构建起消费市场与生产产业企业的直接对接,有效促进生产企业对市场的把握。“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方向,将实现对传统工业时空的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可能推动传统产业企业销售渠道的剥离,构建起虚拟时空的低成本中介路径,实现生产企业与消费群体的有效对接。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和“弹性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化逻辑中时空事项的组织方式,但同时也重构了一种全新的时空事项结构,并成为“互联网+”的技术红利的结构性源头。
最后,“互联网+”是国内外经济循环联动的重要路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长期存在以及应对措施的持久战意味着传统的国内外经济交流更多依靠互联网技术等手段。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已经构建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最先开展的即是资本要素流动的全球化,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并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银行对2020年全球经济发展预测从年初的温和增长2.5%到年中转变的萎缩5.2%,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萎缩则成为必然。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品生产国,众多商品供应全球,在外部循环受影响时有效借助国内循环实现社会生产力的保护,在全球经济贸易复苏回暖后依托国内的社会生产力维持可以完胜快速转型快速抢占世界经贸的原有份额。建立国内循环从权宜之计到长久坚持的转变,一方面是通过激活国内市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是重新理顺社会生产力保持、解放、发展的关系。国内循环是基础,国际循环是发展,两种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要素资源,在国内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最稳定最大化实现。
四、结语
生产力标准始终是我们党坚持的执政理念。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案依旧是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奠定伟大复兴的经济基础、物质基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被广泛认知,与此同时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转化有着重要影响的生产系统的组织管理形式却对社会生产力总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管理学的“泰罗制”到互联网的大数据挖掘,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则意味着需要新的生产系统的组织管理形式来实现。在历史机遇面前,依托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推进“互联网+”的生产组织形式和产业融合模式,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与精准对接,在社会生产力保持、发展与解放之间的关系再平衡。双循环经济为中国的现实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不会在国际经济环境动荡的背景下进退失据,才有可能在发展中实现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