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镇安县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1-01-02中共镇安县委党校刘文林
中共镇安县委党校 刘文林
党的相关报告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未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镇安县乡村发展现状
(一)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镇安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大力实施“百村千社万户”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精心打造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了以“达仁-柴坪-庙沟-青铜关特色种植基地、木王-月河-云盖寺食用菌种植基地、西口-茅坪回族地区特色山牛养殖基地、米粮-大坪-铁厂现代农业基地、高峰-回龙-永乐农旅融合基地”五大农业产业基地,初步达到镇有企业,村有产业,户有收入的目标。据县农村农业局统计,2020年全县种植烤烟2.75万亩,养蚕发种1.2万张,发展食用菌2000万袋,建设标准化高山茶园4.7万亩,发展中药材4.2万亩、魔芋6万亩,畜禽饲养量105万头(只),总产值达到4.64亿元[1]。
(二)乡村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管护县乡村道路3484.26公里,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6.5万户,清理残垣断壁1531处、乱搭乱建1147处、废旧广告板1125个、农村生活垃圾1915吨,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二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县建成大型垃圾填埋场10个,购置垃圾转运箱294个,发放垃圾清运车237辆、洒水车15辆,建立废旧物品回收网点62个,全县15个镇(办)均配备农村专兼职垃圾治理人员50余人,配备农村保洁员1680余人,村垃圾治理取得较好成效。三是开展河道清理专项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监管责任,组织联合执法195人次,清理堆占在河道内废弃土石料5处2.5万方,在48个村建成污水处理站,有效提升群众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极大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四是开展“厕所革命”,积极推广三格化粪池式卫生厕所,全县累计建成卫生厕所3.5万户,完成农村学校旱厕改造35所,累计新(改)建旅游厕所83座,初步营造了良好的文明入厕环境[2]。
(三)乡村治理不断完善
一是履行“三个一”党建责任。全县各镇落实党委书记及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作出1份抓党建公开承诺、领办1个党建重点项目、建立1个党建联系点,切实解决1至2个面上突出问题,帮助联系点解决1至2个实际问题。二是广泛推广“枫桥经验”。在各行政村(社区)设立警务室、综治中心等机构,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三是推行“一约四会红十条”制度。在全县各村(社区)制定村规民约,组建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和“红十条”等制度。开展好儿媳、好公婆、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奖励活动,严惩黄赌毒和黑恶势力,有效扼住了农村的歪风邪气。四是积极发挥扶贫“中心户长”作用。在全县各村(社区)共推选出3050名扶贫“中心户长”,积极发挥宣传、引导、指导、联络、调解等作用,成为乡村治理的一支坚强力量[3]。
(四)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镇安县是农业大县,为切实提高农民收入,采取了一列有效措施,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制定出《支持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十条措施》,先后投入资金2.9亿元,支持发展烤烟2.75万亩、食用菌2000万袋,新增魔芋1.5万亩、中药材4万亩,板栗核桃科管30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136.6万头(只)。二是加强就业服务,召开就业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发放就业政策宣传资料,引导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3.88万人次。三是制定《镇安县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安置公益岗位5902人,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7.4%。
二、镇安县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村庄“空心化”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城市快速崛起,城市化迅猛发展,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使村落的人口大幅减少,造成农村人口“空巢化”。各乡镇均呈现“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工忙”的局面,已经再难现六七十年代的繁荣景象。
(二)资源“闲置化”
因“打工潮”和“搬迁潮”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乡村有限的资源不断流向集镇和县城,造成宅基地、耕地、庭院、田园、池塘、水库、古寨、山林等大量资源闲置浪费,农民的财产权、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体现。同时,农村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桥流水,老村老屋,农村匠人等独特乡村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农村大部分资源“沉睡”未被唤醒。
(三)产业“薄弱化”
目前,我县农村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种植养殖为主的产业带,但种植业发展起步晚,种类多,精品少,规模小,企业带动效果差,发展潜力不足,管护能力差,收益不明显。养殖业多以农户散养为主,存在投资成本大,规模小,场地不规范,缺乏科学预防疾病等问题,从而导致农户发展种养殖业意愿不强烈,产业化程度较低,整个产发展呈现薄弱状态。
(四)文化“荒漠化”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农村社会发生巨大变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文化失去了中坚力量和新鲜血液,一些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术等传统文化出现后继无人的窘境。农村基层文化资源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除了干农活之外,闲暇时间“玩手机、打牌、带孩子”,过着单调的乡村生活。
(五)经济“单一化”
农村规模企业较少,可利用的资源有限,集体经济较薄弱,发展思路不宽,运行规模小,带动力不足,缺乏活力,农民参与程度低。农村很多优势资源、集体资产未充分融入市场转化成资本,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仍依靠外出务工、种植养殖,经济发展模式和种类严重“单一化”。
(六)人才“紧缺化”
绝大多数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年轻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镇安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产品相对丰富,但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基本停留在靠买初级产品阶段,产品研发人才十分匮乏。
三、镇安县实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支撑,打造“有产业”的新乡村
当前,镇安县乡村常住人口还有24.44万,如果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就不可能同步实现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更无法实现全面现代化。一要看清城乡融合趋势。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消灭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城乡关系最终由分离和对立演变为重新融合和统一的状态。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整体框架。因此,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要挖掘融合发展资源。充分挖掘镇安生态、区位、资源、文化优势,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核心,通过源头融合、加工融合、末端融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内部融合型的三产融合模式。三要推进融合发展模式。推广“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加快无公害农、绿色、有机种植、加工及销售,促进生产要素、生态要素、文化要素相互融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四要培育融合发展典型。要打造一批富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项目或原料基地、农产品直销店、大型超市、“农创+”、致富带头人或集体,发挥“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效果。五是打造乡村旅游亮点。围绕打造“来安去安,小城镇安”旅游品牌,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核心,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特色,逐步开发品质民宿、特色餐饮、农事体验、户外拓展等特色的休闲旅游,把乡村打造成春有花、夏有凉、秋有果、冬有菜的“美丽乡村”。
(二)以生态文明为主线,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
镇安要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必须做到三个“突出”。一要突出“建”。按照“农村园林化、产业特色化、居住生态化、生活文明化”的建设模式,优选试点,融入旅游元素,打造特色村庄,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一域一特色的格局,让乡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二要突出“提”。对通各乡村破旧欠修道路进行加宽、设防护的措施予以提升改造,对农村入户泥土路进行硬化处理,着力解决农户出行难问题。三要突出“治”。扎实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探索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建成垃圾中转站、城乡污水处理站,配套污水管网,修建旅游厕所、改造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展现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怡人画卷。
(三)以传统文化保护为重点,打造“有底蕴”的新乡村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镇安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底蕴深厚的山城。一要建设好村史馆。结合当地风土人情,生活生产,形成建筑和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村史馆,将具有纪念意义的马车、马灯、水磨、风箱、轱辘、碾盘、磨坊、牛具、牌坊等物品进行展示,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二要弘扬好传统美德。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亲、文明诚信、助人为乐、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开展道德讲堂,弘扬家风家训,用良好家风家训感染人,让离开乡村的人怀念乡村,重视亲情,守望“乡愁”。三要保护好传统文化。培养一批传统文化传承人,把老祖宗留下的竹编、石雕、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术传承下来,让乡村振兴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四要培育艺术团队。通过培育组建文艺团队、开设主题活动、建设村文化书屋、组建文化义工队伍,深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精品发展。
(四)以乡村治理为根本,打造“有秩序”的新乡村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一要发挥自治的基础作用。首先要制定并严格实施村规民约,提高村民的自律、自治和自我保护能力。其次,要发挥退休还乡官员、贤人志士、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和企业家等榜样人物、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再次,要引导经济合作组织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完善制度,制定章程或办法,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二要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是乡村治理的底线。村两委会要按照《基层组织管理条例》《村民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法典》等相关政策法规来管理,从根本上引领和保障实现乡村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诚信,建立和维护良好乡村社会秩序。三要发挥德治引领作用。乡村的民风民俗、家风家训、伦理道德等具有无形的约束管理和内在影响作用,可更好地引领和规范社会生活,能有效弥补法治和自治的缺陷。
注释
①《镇安县支持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十条措施》,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人民政府,2020年2月12日。
②镇安县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 年6月9日在镇安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县长贾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