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智慧治理”

2021-01-02河南工程学院人文政法学院李强

区域治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市域决策智慧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政法学院 李强

一、“智慧治理”:基于信息社会理论视角的一种分析框架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信息社会理论,信息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流动的、互联的、分布的网络社会,多元、开放的网络社会逻辑导致了权力结构的重塑和民主进程的加快,也产生了社会治理范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因而“智慧治理”的未来是非常有前景的。在信息社会理论领域,“智慧治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首先,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核心资源,其重要性已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信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特而宝贵的统计信息来源,其发展机会都应得到关注和尊重,“智慧治理”的理念就体现在对每个公民个人价值的承认与认可,鼓励他们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次,社会的控制结构相对而言比较平滑。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分散、开放和充满活力。“去中心化”是指网络社会中没有单一的权力中心,因为权力的分配是网络化的,并没有一个永久的权力中心,任何网络节点(组织)都可以成为中心。同时网络社会也是一个非常开放、充满活力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的生活充满各种丰富的可能性,组织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实时地获取信息。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这一特点,“智慧治理”包括平滑的管理结构,以促进政府和市民、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各级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高频互动,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与交流,促进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商与合作,有利于科学决策和合理的社会治理措施的实现,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再次,“智慧治理”是基于技术的管理,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过度利用新公共行政运动理念分散权力而导致的管理分散、效率低下的问题。当代信息技术为各部门或组织收集、交流、处理和使用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使跨部门、跨组织和多边合作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和现有的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提供的其他新渠道,快速搜索和处理信息,参与政府决策,进一步促进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智慧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技术路径

(一)“智慧治理”实现了市域社会治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进入信息社会后,随意分散的粗放式管理面临着诸多弊端甚至失效的局面。社会现实的多样性和社会主体的多样性、群体利益的多样性以及治理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给新时期城市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要转变管理思路,探索新的管理形式,完善城市社会治理,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管理。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其他信息手段,聚焦百姓生活面临的各种难题,重点开展“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事业”等民生工程,帮助“小应用”向“大民生”转化,全面提高教育和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服务质量。通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设备,建立远程医疗系统,推动社区“智慧养老”发展,建立先进的医养机构;推广“智慧办事”,建立平台推送、终端接收、社工上门、代办服务、完结办理的闭环流程,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贵阳市白云区充分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进行采集、记录和统计居民相关数据,充分把握辖区常住人口的多样化需求,整合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技术,以极低甚至零成本,将人口的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巧妙结合,改变以往单一的政府机构和单一的服务综合体的模式,做到满足多样化个人需求的同时,还能降低服务成本,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平衡。

(二)“智慧治理”实现了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转变

在传统的决策过程中,公共部门作为决策主体,往往是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主观决策。但在一个异常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信息社会中,传统的决策方法不再能够对种种不可预见的情况作出及时反应。信息时代的政府决策,不再能单纯凭经验或直觉,或是仅在少量样本基础上进行一般性的数据分析外推,还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定量分析,尽可能地收集各种细节,确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智慧治理”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传统的人工采集、处理、分析和决策方法相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应用,极大地扩大了决策者的信息采集范围,提高了信息采集和处理速度,加大了相关研究和数据分析的深度,从而能够比较快速、准确、完整地反映个体与决策者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关系。此外,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发挥智能决策和预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其次,“智慧治理”提高了决策的合法性。以广泛的数据来源为基础的市域决策,克服了中心化的障碍,确保数据向公众开放和充分共享,为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政府决策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机会,从而创造多层次的决策模式,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三、“三个注重”: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智慧治理”的目标取向

(一)注重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治理”共同体

市域社会“智慧治理”的实施,既有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也有赖于党委、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等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因此,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参与、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社会共同管理模式。建立自下而上、高频互动的全社会治理模式,有利于在坚持党委领导的前提下,将层级控制结构转变为平面网络结构。多主体合作的整体结构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党组织作为市域社会治理宏观层面的负责人和顶层设计者,要建立多主体合作框架,促进有效互动和网络联合治理;作为城市社会治理微观层面的协调者和服务提供者,要有效化解多元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引导形成价值共识,团结社会利益,凝聚多方力量。“智慧治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在党的全面领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面对信息社会的客观现实,党组织要主动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以推进“智慧治理”为契机,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城市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二)注重推进“智慧治理”的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

为了实现“智慧治理”,必须加强和改进信息采集和数据共享方面的服务。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和数据提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过去社会上流行“信息即权力”的逻辑,有关部门通过控制信息资源来维护权力。现在要做到打破信息垄断,促进数据共享和整合利用,要发挥好信息保管者的作用,依法促进有关行政信息在社会层面的公开。一方面,要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覆盖面,依法向社会公布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点问题、公共服务成果、公共产品提供、财政预算和相关的国家与地方层面的政策与法规,以及提高政府公共行政透明度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要丰富和完善信息公开平台,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丰富、便捷的公共信息界面,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使公众能获得准确及时的公共信息,同时增加各个平台反馈的机会,促进种种相关信息的生成和再生产,以有效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域社会治理问题。

(三)注重加强“智慧治理”的配套制度建设

“智慧治理”并不一定会导致公私部门的无缝互动。通常地方政府的利益在于促进企业技术投资,而企业的要求则是谋求技术优势、相关补贴以及投资于技术基础设施,以赚取利润的机会。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和公民则可能处于相对弱势和边缘的地位,不能在与政府合作中发挥充分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制度建构,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架构的建立。为此,必须建立公平、清晰、明确的不同治理机构互动体系,明确不同治理主体的职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努力营造权力分配、利益优化、利益共享且平衡的制度环境。

四、结语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制定了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克服了我国当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社会治理“主战场”的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管理理念、管理结构、管理工具和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挑战。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观念制约了社会治理观念的创新,难以实现治理观念转变;封闭、僵化、层级化的管理结构,以及行政部门有效整合的困难,导致不同部门“各自为政”,而管理上的“各自为政”无法抵御现代信息社会的各种风险;信息基础设施和合格专业人才的匮乏,管理方法和工具的陈旧,都阻碍了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中心城市在行政、立法和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要克服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困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市域社会治理手段的创新。“智慧治理”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其关键在于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科技水平。

猜你喜欢

市域决策智慧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