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结构变迁下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再现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2021-01-02张子兵马文博李婷文

喀什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技击传统武术武术

张子兵,张 健,马文博,李婷文,蔡 峰

(1.韩国群山大学体育学院,全罗北道群山市54150;2.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3.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师范大学农村体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漳州,363000;4.韩国昌原大学体育学院,昌原市51140;5.广东科技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东东莞 523083)

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会产生特定的事物和文化,事物与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也总是伴随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生存状态,以使自身在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延存.传统武术是我国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其最初是形成并发展于封建传统社会的乡村民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结构的变迁使传统武术失去其可依附的生存环境,为使自身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赓续生存,传统武术逐步走向以表演、养生等价值为主导的方向.传统武术本质价值的迷失使自身在当今社会陷于“不能打”的尴尬窘境,最为典型的现代搏击与传统武术之间的对决是2017 年徐晓东与魏雷之战,此战直接暴露了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的弱化,到2020 年5 月的马保国被暴打,关于传统武术“不堪一击”“假大师”“花拳绣腿”等舆论更是把传统武术技击能力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不仅影响到传统武术自身的发展和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还紧密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入手,分析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的弱化过程和技击能力再现面临的困境,对重新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传统武术技击文化体系和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再现的路径加以探究.

1 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的嬗变

1.1 传统武术技击能力考略

要探究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首先要搞清楚武术是什么,对于“武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定论.《中国武术教程》定义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当今武术研究学者也对于武术的概念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徐伟军[2]认为武术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拳种方式传习,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技击类体育项目;高亮[3]认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散手、推手、散兵及功法等一系列锻炼方式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杨建营[4]认为武术是以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徒手和持械为运动形式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人体运动文化.综上,可将传统武术定义为:产生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乡村民间,以技击为本质功能,兼有表演、健身等多种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者在定义传统武术的概念时,认为传统武术具有技击功能,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学者认为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是传统武术的首要功能.邱丕相[5]认为武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它的本质属性,无论是套路还是格斗,都离不开攻防技击.武术以人为载体,以技击为其本质,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6].王岗[7]认为以技击为核心的武术具备“打”的功能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迁,“武术从以技击为主要目的的技击术向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健身术转化”[8],使得如今“传统武术技击弱化的迹象已经形成”[9].

传统武术最初诞生于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成形并丰富于战乱频发的封建传统社会.在上千年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受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医家等不同流派文化的熏陶,传统武术融各家文化之长,集各家文化之精华,形成独树一帜的武文化.武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技击文化使得传统武术在兵荒马乱的冷兵器时代能够延续不绝,并被不断加以丰富完善,在清朝时期其理论水平、技击套路之完善达到史无前例的顶峰,因而其技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1.2 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发展过程

徒手搏击的武术形式绝非仅是近现代武术发展的产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10].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为恶劣的,为了生存,他们不仅要面对寒流、山洪、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要捕食、对抗猛兽,抵御外族侵袭,在此种环境下,衍生出摸爬滚翻、拳打脚踢等各种身体动作,形成了传统武术动作的基本雏形.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类逐渐使用语言、文字,到之后的封建社会,传统武术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提升,由简单的单个动作逐渐过渡到连接成串的动作套路,并逐渐形成体系.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也使得统治者权欲熏心,为维护自身的统治权力,使自己能够大权独揽,他们不仅要对抗外国的入侵,还要镇压国内的反对者,因而使得社会环境经常处于战乱不断、萑苻遍野的动荡状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大到从军护国,小到保家护院,都需要自身拥有一定的技击对抗能力,才能达到保家卫国的目的.正是因为寻常生活中的生存需求,传统武术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地完善发展,并形成理论与实践较为完善的武术体系.由此可见,“传统武术的内核是技击,技击是古人为求取生存而在生产、生活、自卫及战争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搏击经验”[9].

武术的技击能力自清末开始就已逐渐弱化,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依然没有停止.[11]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封建王朝统治下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逐渐被打破,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推翻,逐步转向农业、工业、金融、服务业等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与国际化接轨,社会环境由以前的兵连祸结、戎马生郊转为当今的国安邦定、民安物阜,加上现今法律制度的完善,人们不再依靠武力解决问题,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在当今的法治社会显得有些鸡肋,即使是身怀绝技也不能轻易与人交手.现今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武术失去其可以依附的生存环境,为了适应当今新的社会环境,不得不向着表演、健身、养生等附属功能的方向发展,致使其技击能力被大大削弱,逐步沦为大众眼中的“传统武术只是能看不能用的花拳绣腿”,使能打实用的传统武术转为电视、电影中飞檐走壁、隔空点穴的神话.

1.3 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现状

“人类正是为了满足自卫的需求创作并发展了武技,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即使在生产力已相当发展的时代,这种武技只要还能满足自卫的需要,只要它还能作为人类自卫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它就要继续存在并发展.”[12]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稳定发展,法律制度逐步健全,人们的生活幸福安康,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肢体冲突的发生率越来越低,人们再也不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而去学习自卫技术,传统武术发展到现今社会,其技击功能好像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功能”,即使是人们学到了能够用来实战的技击技术,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用武之地,并且对人们的生活走向幸福美好也没有什么作用,由此导致现今的习武者越来越不重视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

现今传统武术习练者中,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人存在于少数开武馆的教练和民间年龄较大的部分老一辈传统武术习练者中,普通年轻传统武术习练者中,也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实战能力,大部分习练传统武术的人都是以健身为目的,并且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人都不具有实战能力,另外,像雷雷和马保国这样的“大师”也是比比皆是.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人一般都有较高的武德,行事比较谦虚内敛,不去刻意炫耀自己,只是把武术作为自身的爱好,以此来修身养性,从而提升自身,使自己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而现在很多所谓的“大师”自己本没有多大能力,却借着传统武术的名声来刻意宣传、粉饰自己,妄图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到最后不仅自己落得个“身败名裂”,还污化了传统武术的名声,雷雷和马保国就是典型的案例.

现今社会中的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已成现实,我们无须辩解.另外,我们以后无须再质疑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之强,只是到了现今社会新环境中,其技击能力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展现而已.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是要找出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弱化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以使传统武术技击能力重回巅峰.

2 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再现面临的困境

2.1 传统武术载体需求转移

人的行为不能用他们的思维来解释,而应当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需要必然要导致行动.[13]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的体现与传承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人是传统武术的载体,人的需求直接决定了武术价值的发展取向.传统武术有着多元功能价值,但对于许多武术家来说,技击格斗能力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武术最重要的功能[14],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传统武术载体的人,对于传统武术的价值需求也在发生彻底的改变.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物质相对充裕的和谐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且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由以前的追求温饱需求到现在的追求精神上满足的需求,对于传统武术价值的追求也从以前的技击转向现今的表演、养生等.如今很多武术科研学者,对于当今传统武术的文化研究极为推崇,深入挖掘传统武术所蕴含的儒家、兵家、医家等文化思想,而对于传统武术技击文化的研究者寥若晨星.同时,武术竞赛的要求使得武术向竞技运动靠拢,追求高、难、新、美[15],使得武术运动员只注重动作的观赏性价值,丧失了对武术技击价值的追求.而对于普通的传统武术习练者,大多都为追求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痛苦,以追求健身养生为主要目的;另外,当今很多传统武术圈内评价一个人拳练的好坏,主要看的是其套路演练的漂亮、顺畅程度,而不是像以前的两人之间进行身体对抗,没有太多规则的较技,唯以最终输赢判定两人功夫孰深孰浅.显而易见,因人们对传统武术价值需求的转移,评价其好坏的标准也已发生质变,人们对于传统武术技击价值的追求也逐渐消逝.

2.2 习武者技击意识淡化

技击意识对于传统武术技击能力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技击意识是指习武者在练习所学拳术时,脑海中能假想出一名敌人正与自己较技,模拟实战时可能出现的场景,并运用自己所学招式加以应对,以提升自身在实战中的技击能力.在技击意识的长期引领下,习武者在遇到危险时,其所练招式会像本能反应一样,自然而然的使用出来,以达到保护自身的功用.古时师傅在传授弟子技艺时,先教武术的动作,待弟子将动作练熟之后,就开始要求弟子在练习动作时带上攻防意识,不管是单练还是对练,都要带着攻防意识去练,如只按设定好的套路去练习,没有技击意识的引领,对于真实临阵对打能力的提升不会有太大帮助,因而古时传统武术习练者的技击意识是非常强的.而今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今稳定的社会环境对于传统武术技击功能的需求逐步降低,传统武术习练者的技击意识也随之呈滑坡趋势,特别是受竞技武术表演性的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开始向着华丽的表演方向转移.很多师傅在传艺时也将重点转移到了动作的漂亮与否上,缺失了对于动作技击功能的讲解,即使有少数师傅在传艺时将动作的技击功能讲给弟子,但弟子只是知道了理论上的用法,没能在技击意识的指引下去重复练习,因而其所学技术在真正对战时无法发挥出作用.如今很多六七十岁的老拳师都是练了一辈子拳,一辈子没有跟人交过手,仅仅是把传统武术的动作套路学了下来,无法在给弟子授艺时讲授技击意识及对战经验,年轻的练拳者技击意识更是浅薄.武术练习人口基数较大的高校中,体育学院的教师在平时的武术教学中也是以教动作为主,很少有教师为学生讲解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功能.缺失技击意识的传统武术是无根之木,难以在当今社会立足传承,更无法呈现其技击魅力.

2.3 传统武术技击环境的消失

武术技击的展现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一旦其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技击也就失去了理想的表现环境[16].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环境不断向着文明化和法制健全化发展,古时兵荒马乱的动荡社会被如今安定祥和的文明法制社会所取代,传统武术技击功能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遭受限制,失去其所用武之地.人类正是为了满足自卫的需要创造并发展了武技,这种武技只要还能满足自卫的需要,只要它还能作为人类自卫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它就要继续存在并发展[12].在冷兵器时代,人们依靠武术的技击功能来维持生计的现象比比皆是,如镖局中的镖师、达官贵人的贴身护卫、战场上的将军士兵、抗击土匪的民兵等等,在你死我活的近身肉搏中,没有比对手高超的技击能力就无法生存到最后.传统社会里,政府在地方管理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绅士,然而地方绅士管理职能的顺利实施却离不开武术精英的大力支持[17],古时的武术精英常常受到衙门的青睐,衙门捉拿盗匪、维护社会安定等都需要身强体壮、功夫深厚者来实施,而武术精英就成为衙门的首选目标,帮助衙门缉拿匪徒还会得到衙门的赏钱,表现突出者还有可能直接进入衙门任职.传统社会的行政权力仅分配到县一级,县级往下的社会管理则主要依靠社会精英领导下的村民自治[18],此时,那些练武人因拥有忠君爱国、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优良品质,往往成为平民推崇的精英,练武人也发挥出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引领作用.而在现今稳定和谐的社会中,人类文明在不断提升,人与人之间发生肢体冲突的几率大大降低,再加上逐渐健全的法律制度的保护、社会治安的增强,通过武术的技击功能来维持自身生存的情况几乎是销声匿迹,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失去其用武之地.技击大环境的消逝,使得传统武术自身的技击能力难以再现.

2.4 武术道德根文化的遗失

道德根文化是指2500年以前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和老子的道德文化[19].后世的各种文化皆由此为根而产生,所以称之为根文化.武术从产生之日起,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磨砺,渐渐地融入了“儒、释、道”文化的精髓[6],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改变,传统文化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日渐降低.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国门被彻底打开,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国家洋枪洋炮势不可当的入侵,传统武术毫无还手之力,武术文化中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早已被世人抛在脑后.清朝末期,“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更是让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武术彻底失去信心,作为国家选拔武术人才的武举制度因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新时代战场上的作战需求,在1901 年被废除.传统武术历经民国—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兴盛与衰落.在当今社会,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主体的西方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传播,造成了各民族体育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短缺,从而影响了世界民族体育多元的发展,致使某些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生存危机[20].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本土体育文化本就岌岌可危,加之国人对传统文化自信的缺失,崇洋媚外现象有所抬头,直接造成传统武术受体数量的锐减,使得在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举步维艰,难以发扬其蕴含的传统文化,更难以展现其技击魅力.

3 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再现的应对之策

3.1 树立传统武术技击文化自醒

“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以及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体现的是中国优良传统的文化属性与文化内涵.”[21]传统武术技击文化自醒要求传统武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强势外来文化对自身的冲击时,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清醒地对自己进行定位.传统武术的技击性之强是毋庸置疑的,但其辉煌战绩早已停留在文献的记载以及前辈们口述史中.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现代人们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即使练武也只是练练动作,真正下功夫练拳并且能练出功夫的人凤毛麟角,使得现今传统武术传承者的技击能力一落千丈.也有武术爱好者幻想着自己能练成电影、电视剧中拍摄的“踏雪无痕”“飞檐走壁”等功夫,但在平时的练习中却不能下苦功夫,造成自身在现实中面对其他武技选手的挑战时显得不堪一击,传统武术传承者技击能力的弱化,造成当今人们认为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只是“乌托邦”的现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中,文化信息的交流变得通畅便捷,人们可以迅速获取传统武术的相关信息,传统武术必须坦然接受当今自身技击能力弱化的现实,不可对这一现实进行包藏粉饰,需重新认识自身,重新为自身定位,对于强势的外来文化必须认同,并以豁达的胸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不能一味以自我为主、唯我为优向外来文化展示“闭关锁国”的态势,需以博大的胸怀容纳不同文化,求同存异,同时向世界文化展示自身优秀的一面,增强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传统武术只有清醒的认识自身的优劣,正确为自身定位,方能使其技击能力再现辉煌.

3.2 增强传统武术技击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22].传统武术技击文化自觉应是明白其技击性最初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当今社会中其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趋向,以及其在现今社会中能发挥的主要作用,并据此为自身制定规划,寻找能使自身永续发展的路径.社会的变迁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如今很多练习传统武术者实战能力的下降,使得人们对传统武术的技击性持怀疑态度,认为传统武术只是达官贵人闲暇时间用来修身养性、消磨时间的有钱人的消遣活动.有研究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传统武术习练者自身,如今大多数传统武术习练者对于传统武术技击性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武术是用来防身、打架、杀人的技术,对传统武术技击性的理解只停留在“打”的层面上,而不能认知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传统武术的技击性是原始社会人们为应对自然灾害及猛兽、外族攻击以致到后期文明社会中的战争而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系列蕴含传统文化的动作套路,后来能够发展到“止戈为武”的文明层次,它反映出了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技击性已经成为包涵多层面内容的技击文化.我们不能再单纯地认为武术就是用来“打”的,更应深深体会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技击价值对现今社会的作用.技击文化自觉是传统武术顺应时代发展和使传统武术在高度文明的当今社会永续传承的根本.

3.3 坚定传统武术技击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3].传统武术技击文化自信是对自身的能力、理论、信念等发自内心的信任、尊敬和珍惜,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信念的坚定,不以外来事物的影响而发生转移的文化心态.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无可置疑,只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其原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其技击能力在适应过渡期暂时呈现弱化的现象.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高度发达的网络媒体使得信息的传播迅速而便捷,传统武术的负面新闻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拿来取乐的笑柄,再加上少部分国人对外来文化呈现出的崇洋媚外的心态,传统武术必须正确看待自身,对待不同文化持包容态度的同时,还需以积极的态度充分的肯定自己,吸取其他文化的优势,发现自身在当今社会的弱势和不足,摒弃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糟粕部分,使自身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传统武术的技击文化是传统武术文化体系中值得发扬的优秀成分,需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自身的技击实力,并以坚守自身的技击性为基本原则,探寻新时代可行的传承路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传统武术必须发扬自身的优势部分,才能使自身在时代的发展中源远流长,才能再次向世人展示自身的技击能力.

3.4 构建符合新时代的传统武术技击文化体系

一百年前的人们认为,中国近代的失败,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失败,中国社会的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危机,而中国社会的重建,归根到底是文化的重建.[24“]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以和谐为主线,突出集体,追求‘身心和谐、际和谐、天人和谐’的文化样式”[25],传统武术在寻找适应现今社会生存方式的过程中,不断舍弃自身本质价值,向着符合社会需求的养生、健身等价值方向发展.时至今日,传统武术技击功能已被大量舍弃,很多传统武术传承者在授拳过程中直接舍弃了攻防教学,只一味进行动作套路的讲授,要求练习者把动作练的流畅、规范即可,致使习武者的技击能力呈现出一代不如一代的现状.武术的发展需要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摒弃糟粕、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长久、健康的发展[26],传统武术要想使自身的技击能力重登高峰,必须对自身的技击文化体系进行重建,重拾那些被遗弃的技击教学及技击功法,重新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技击文化体系.传统武术技击文化体系的重建需从转变思维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转变思维上,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传统武术的技击性,改变评价练武者功夫好坏的评价标准,不能被竞技武术唯套路的评价形式带偏.在实践中,传统武术技击文化在自身方面,一是要在传承中,以技击性为主,表演、健身等功能为辅;二是要借鉴和吸收西方体育以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27],增加比赛、对练等,使平时练习的技击招式学以致用,以提升传统武术练习者的兴趣和成就感.传统武术技击文化在对外方面,一是要对国内的其他门派或拳种摒弃门户之见和优劣之分,做到互相交流,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和合共进;二是要对于外来技击文化摒弃“闭关锁国”的思想,敞开心扉多与之交流,秉持包容的心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身增补新时代的新鲜血液.

4 结语

事物或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的改变会使其生存面临危机,若要使其在新的环境中继续生存,自身必须进行改变,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的变迁,使“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不同文化观念相互冲突、不同思想体系相互汇流、不同社会形态相互交错的时代”[28],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传统武术,早已不能适应工业、后工业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特别是其技击能力在现今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中每况愈下.“中国武术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一定不是对武术在古代时期的辉煌重复,而是在新时期对武术的重建”[29],传统武术若要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使其技击能力得以传承,必须重新认识自身,坦然接受自身的不足,并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优秀的技击能力,重建自身的技击文化体系,不断探寻在新时代中的发展路径.唯有如此,方能在当今社会重新展现自身的技击魅力,并在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技击传统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