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2021-01-02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
阿依古丽·阿布都热西提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在2016 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论述与指示。他在会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高校要牢记“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时代与技术的创新发展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此,深入探讨研究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目标、新内容、新要求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不仅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为新时代进一步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新目标、新内容和新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这“四个服务”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现实使命的最新概括,同时也是回答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提出了新的目标。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要围绕这“四个服务”进行展开,“为人民服务”要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准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必须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解决学生的思想与实际问题为目标。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内容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要重点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高校党委要牢牢掌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第二,在高校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上,应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培育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奋斗的信念和信心。第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第四,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师,必须要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首先自身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能始终做到坚持教书育人与坚持言传身教相统一。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新要求
首先,“事、时、势”应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在本质、时代和战略三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因事而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同国家发展需要、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紧密联系[2],“因时而进”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要始终迎合时代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社会的期望。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涉及工作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主体与客体的媒介,所涉及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都有各自发展的规律,要达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认识和掌握所涉及系统的规律是应然之选。因此,在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就要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的科学要求和发展趋势为准绳。
最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而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优劣的标尺就是是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主要是智育和德育两个方面,无论是哪个方面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者,因此,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来说,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必由之路。
二、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面临的难题
虽然自思想政治教育正式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朝着更加系统和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并且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理性考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发展现状,无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还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理念上,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培育缺乏有机统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不能全面且平衡发展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方面都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尚未形成教育自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历了革命战火的洗礼以及“文革”的破坏,当时的国情是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国家运转体系需要重建,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在这一国情的推动下,教育体系中为满足国家实际需要的各种应用型学科率先的发展起来。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科学技术被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由此,应用型科学的推广和人才培养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另一方面,关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长期被作为课程教育而存在,并纳入了应试教育体系中。这直接导致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是当成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需要完成的课程任务。正是受这一思想认识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因不得其精髓而被狭隘化,致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不甚理想。
第二,在对工作对象的认识上,高校对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动态掌握不足。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快速普及,大学生普遍形成了依赖互联网各类平台获取信息和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大学生的个人思想动态更具快速流动性和隐蔽性[3]。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大学生所能接收到的信息海量且多元化,同时由于当前的各种新媒体平台更具智能化,能通过受众的关注习惯而有针对性地对受众传递符合其接收习惯和喜好的信息。例如,当受众通过某互联网平台查看了某一类型的新闻、娱乐或是生活服务类的信息,那么当其再次使用同一互联网平台时,相同或是相类似的消息就会自动进行推送。这一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无疑会给受众提供搜索的便利。但同时也应看到,一旦受众通过偶然情况接收到有害思想和价值观引导信息时,后续会不断被不利信息加以引导并强化,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在较强好奇心的驱使下,有很大的几率会接收到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用取巧的外衣所包装的有害思想和错误价值观信息,久而久之便会对大学生产生无意识的思想渗透,而这种渗透是长期的且不易被察觉。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社会沟通交往媒体涌现,使得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虚拟空间的交流互动确实比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甚至是电话交流要方便和快捷的多,但同时也产生了无法通过人的实际表情、语言动作和情绪等方面更加直观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的弊端。因此,在同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交流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真实思想状况的了解和把握不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在工作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不够密切[4]。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以此为逻辑起点,我们可以认为思想问题的产生,一部分是由实际问题所决定的,另一部分是由于没有正确对待和解决实际问题所导致的。但纵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开展情况,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更多的是放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一旦发现学生的思想存在着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往往是力图通过宣传、教育、灌输等方式去改善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而忽视了解决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诉求,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和“高度”。因此,尽管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对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的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第四,在工作方式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够紧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是一个庞大且相对复杂的体系,它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辅导员队伍体系、团委和学生工作体系,还有后勤保障、治安保卫等体系。虽然各体系最终都要围绕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但在日常的体系运转中,却常常出现各自为政且协同不够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可以被认为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中最为重要、最为显性的工作途径。辅导员队伍体系则是以关注和帮助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工作核心,着重通过对大学生思想的了解、日常行为的关注和分析,对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和价值观取向给予相对真实的掌握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因此,辅导员队伍教育引导可以被认为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中与大学生实际联系最为紧密、最为隐性的工作途径。那么按照这两个体系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来看,他们之间理应是相互配合、相互协同的紧密关系。即通过辅导员队伍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以清楚准确的认识,一方面辅导员对大学生要进行思想的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将所了解的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反馈。以此为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还是课外实践教育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两个体系之间的互动和联系都较少,多数只以各自的工作目标进行展开。其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的主要方面之一。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态势,思考和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路径已成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需要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等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以理论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高等教育工作的设计、规划、管理与具体实施,离不开科学理论给予引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在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道路上逐渐探索出来的独特的工作方法体系。新时期面临着国际国内局势的新要求与新挑战,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道路上,理论创新的指导与引领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科学化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需要不断深化对规律性问题的研究[5]。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现实需求,高校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知识教育、能力培育,力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合格的人才。然而,历史反复证明,相较于知识教育与能力培育,大学生是否合格或者优秀的判定标准中,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素质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在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确扮演着重要的培育角色,但是在提升科学化的时代要求下,也应当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需要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任何实践工作只有抓准了问题所在才能行之有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着教育实效性不佳等问题,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问题意识的树立[6]。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领域中的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突出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全球化、新媒体的时代生活特征,给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思想世界带来了多元的文化思潮,这就使得大学生尚未成长成熟的人生价值观容易受到干扰,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受到冲击。另一方面,面对正处于日新月异的社会转型,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或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队伍有了新的要求,并对具体工作的社会价值、实践路线等进行了指引,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突破的方向。
(二)以制度创新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制度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相对稳定和具有制约性的内容体系,是实践工作开展的具体程序、评价机制、效果反馈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通过制度创新能够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高度重视和积极实施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参与的主体既包括理论课教师,也包括辅导员队伍、团委等学生工作队伍、宣传后勤等部门,具体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既包括课堂上的理论教育,也包括课外社会实践教育,如志愿者服务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了能够实现育人的共同工作目标,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协调不同主体、不同方式方法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创新需要关注长效机制的建设。长效机制是相较于临时机制、短期机制而言的[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育人的实际工作效果并非是及时显现的,有些工作效果的展现则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才有实现的基础。比如,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养成,就是需要长期培育和逐步的实现;舍己救人等优良的价值观在具体践行中则离不开特定的场景与机遇。因此,长效机制的建设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创新的重点所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制度建设本身就是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创新的难点主要是评价制度和反馈制度。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不能直观或者简单的判定,因此如何评价工作中的得失和外部条件产生的影响优劣,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从作为客体的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助于其成长成才,方式方法、下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方向究竟在哪里,都离不开反馈制度的创新和完善。通过评价制度和反馈制度的创新,能够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三)以方法创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已经逐步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方法创新绝非放弃或者忽视这些经验和方法,反而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这些丰富的方法之上。比如,思想教育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条件发生着时代变迁,方法创新就成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首要措施。
一方面,高校对于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要予以有效改进,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8]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素质养成中,教育主体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教育活动始终应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引导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同样具有开展自我教育的需求与意识。加上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应用,自媒体成为了社会传播中的新生事物,它便利于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随着互联网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消极信息、负面信息与有益信息也同步增长着,大学生尚不具备筛选信息的能力,特别是缺乏抵制错误信息和负面信息干扰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主动抵制错误信息和负面信息的干扰,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活动。比如,通过组织辩论赛、举办文艺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推广党团组织生活等形式多样的工作方法,在引导大学生培育自主分辨善恶美丑的同时,逐渐培育自身积极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与自身奋斗目标有机结合,真正实现自我教育。
另一方面,在坚持与传统工作方法有机结合中,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工作,这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极大丰富了高校育人工作的载体与形式。然而,信息化发展至今,其广阔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空间绝非仅限于录制视频课程、搭建云课堂等。“互联网+”、大数据等我国的信息化创新趋势与技术开发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网络舆情掌握等重要工作提供了平台和载体。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的很多工作方法,并非全部都能借信息化的形式进行简单创新。比如,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先进人物的突出事迹宣讲、面对面的坦诚交流、社会实践活动的鲜活感染等,都无法简单的通过信息化创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需要始终坚持传统方法与方法创新有机结合。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网络环境以及所有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者以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会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为了能够更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抓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放松,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认任务,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努力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