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策略在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运用策略研究
2021-01-02孙娅敏
孙娅敏
(安徽省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安徽 淮北 235000)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素来以“意蕴深远、情感真挚”而著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古诗词相关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感悟古诗词的思想与情感,提升古诗词的赏析能力。因此结合小学生实际,从增加情感体验的视角,探究情感策略的具体运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借助诗词竞赛激发情感
小学生自我表达意愿较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正好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采取诗词竞赛的方法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致和求知欲,在参与中增加情感体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每学年语文教材内古诗词、课外须掌握的古诗词等汇总整理,然后按照难易程度分类,并印制成小册子。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补充小册子上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背景、相关诗词等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在诗词竞赛活动中,以小册子内容为主,并适当延伸到整个小学阶段必须和鼓励掌握的诗词内容,然后从易到难设置“关卡”,让学生以闯关的形式进行竞赛。教师还可对每一关设置一个小称号,学生每通过一关即可获得对应的小称号。
比如在五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将小学二年级及之前所需掌握的古诗词设置为第一关,命名“初试牛刀”;将三、四年级所需掌握的古诗词设置为第二关,命名为“水滴石穿”;将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六篇古诗词设置为第三关,命名为“再上台阶”;将课外《卜算子·咏梅》《游园不值》《夜上受降城闻笛》《夜雨寄北》《狱中题壁》等八篇设置为第四关,命名为“柳暗花明”;将五年级语文下册相关古诗词设置为第五关,命名为“登高望远”;之后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适当设置具有挑战性的诗词关卡,命名为“诗词小成”。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先让学生按照小册子自主学习,然后单独选择1—2 个课时进行集中竞赛;也可在每节课开始前5 分钟,随机抽选2—3 个学生“闯关”,闯关成功则授予相应关卡的称号,并在“古诗词竞赛档案本”上记录。
这种诗词竞赛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致与求知欲,使古诗词学习更具趣味性,不仅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小学生古诗词学习中情感教育理智感的发展。除了这种诗词竞赛方式之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所熟知、喜欢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诗词竞赛学习活动。比如借鉴《中国诗词大会》中“飞花令”,开展诗词竞赛,或按照《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制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定期举办诗词竞赛,形成一个可持续性的赛制,每一届的优秀学生都能够在“学校古诗词大赛档案”上留下名字和荣誉,并颁发奖状或证书,这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利用其“争强好胜”的心理,提升其古诗词学习的情感。
二、借助综合实践课程增加情感体验的深度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古诗词情感策略教学须强调适宜的教学情境,通过适宜的情境为学生体验情感提供引导与启发,而情感体验需要实践做支撑,从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才是最真实的,最能够给学生留下印象的。因此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践课与实践活动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去看”“去听”“去感知”,从实物中体验到情感。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将古诗词课开展到室外去,带领学生在自然实践中体悟诗词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热情。
比如在六年级下学期的古诗词教学中,选择春暖花开的四月的某个时间,教师先将与“春季”“自然景色”等相关的古诗词整理出来,编制成约五十联古诗词的小试卷,每联诗词只有上句或下句,另外一句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填写。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小路上,或者公园里,或者田野里,引导学生用心“寻找春天”,仔细观察自然、景物,甚至人物、劳作等。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感悟,将诗句和景色对应起来,增加对自然春光类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有学生在校园看到燕子衔泥筑巢,立刻想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学生看到草坪上嫩绿的草芽,立刻想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有学生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学生在池塘里看到游泳的鸭子,立刻想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学生看到果园里桃树开花,立刻想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有学生想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一边实践体验,一边填写古诗词,甚至可以让学生将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对诗词的理解等,写在对应诗词的后面,也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讲述对某一首古诗词的理解和情感体悟。这种方法能够明显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奋与快乐,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建立在实践课上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增加了对生活、自然等感受力,体会到自然之美,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内化。
三、借助诗词联讲促进鉴赏迁移
诗词联讲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是一种操作性强且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鉴赏和情感迁移。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先根据该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然后以课本上的诗词为基础,联系“切入点”寻找与其相似的另一首或多首诗词进行“比较讲解”,让学生仔细品赏其蕴含的情感,找出二者在“切入点”上的关联,有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古诗词知识和情感体系。
比如在以“送别诗”为内容的古诗词教学中,以“送别”为切入点,选取《赠汪伦》与《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导入教学,通过问题“如何发现是‘送别诗’”引导学生发现“送别诗”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小组讨论归纳“送别诗的判断角度和依据”,教师给予适当点拨,比如“背景、题目、关键词句”等。之后再给学生展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让学生小组讨论“两首诗情感的不同点”,给学生适当的点拨,比如“不舍、劝慰、忧伤、担心”等。学生通过讨论,将总结的小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送别诗”的共同点和普遍蕴含的情感。之后教师对“送别诗”中有特色的意象字词进行单独讲解,比如“柳”与“留”,以及“柳”这一意象在“送别诗”中特有的意义。在课堂的最后,再给学生展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一、其二),再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到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对这两首诗中作者蕴含的情感进行讨论,并以作业的形式在下一节课上交。
这种诗词联讲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也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悟较为深刻。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从诗歌本身的特色入手,还可以将创作背景、作者身世、写作手法等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情感。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情感教育观念,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多样化方法达到古诗词情感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