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2021-01-02高月玲
高月玲
(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山东 青岛 266000)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课程,语文这门学科不像数学等理科课程一样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知识体系也不具备一通百通的特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学习习惯。语文学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特别是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学生需要先积累大量的拼音、汉字、句型等语言基础知识,然后再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拥有高度的学习兴趣对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非常重要,小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因此“兴趣激发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一、信息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告诉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先将一些有趣的教学素材引入到课堂之中,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导入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素材,让学生了解本文要学习的主题,激发学习倾向性。
例如在讲授《江南春》这节课时,本首古诗主要讲的是江南水乡下雨之后的景色,虽然语言比较简短,但是读过这篇古诗的读者都激发起对江南的向往之情,在内心潜移默化地浮现了一幅江南美景。但是古诗文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很多字词句的意思和意境学生很难把握,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并不高。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和江南美景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教师将江浙一带的江南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那种山清水秀美景吸引了。教师继续激发学生:大家是否领略过雨后的江南呢?古人也写过很多关于江南的古诗,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字里行间,让人一读就瞬间进入真实情境之中。通过对教师展示的信息化导入情境的观赏,学生看到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对江南水乡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对古人如何通过古诗描绘江南美景产生了兴趣。
一堂课的导入环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但是这几分钟的时间对教学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导入过程可以为学生展示本堂课学习主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够实现高效学习。
二、构建和谐学习气氛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习气氛是一堂课的生命线,课堂中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气氛,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才会和教师、同学们展开知识的交流,学习的动力也会提高,兴趣也会加强。反之如果课堂死气沉沉非常沉闷,那么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教学的动力也不强。通过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部分语文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比较传统老套的教学模式,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采取灌输式教学法展开教学,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构建和谐的学习气氛非常有必要。
例如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本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壮士奉命阻击敌人和在悬崖边上抗击敌人的情境,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爱国爱家敢于和敌人做斗争的精神。这是一篇爱国的文章,也体现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本文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历史年代感,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以史为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设计了师生交流为主导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展示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比如七七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淞沪会战、太行山战役等等。教师向学生讲解历史,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其次紧扣课文向学生讲解狼牙山五壮士是如何阻击敌人,文章中哪些细节之处展现了狼牙山五壮士不怕牺牲、敢于和敌人做斗争的品质,最后当五位壮士在悬崖边上弹尽粮绝的时候,他们没有向敌人投降,而是做出了怎样的决定,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历史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年代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教师放下自己的身段和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让学生更加亲近教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了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为目标的学习兴趣激发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合作是突破困难的金钥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单纯依靠学生个人是无法解答的,学生长时间被问题所困扰,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对于小学生而言必须要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可以化解疑难,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例如在讲授《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本文主要讲的是在红军长征时期,发生在老班长和小红军之间的故事,老班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士,小红军是革命的新鲜血液,为了让小红军能够吃上食物宁可自己挨饿。本文的故事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在描绘人物心理活动和特点上也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本文都是一篇非常好的素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导展开学习。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教师设计了相关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围绕老班长如何寻找食物,小红军发现老班长啃鱼骨头,以及老红军最后为了让小红军能够顺利地过草地而牺牲自己,这么一个思路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能够表现出老红军对小红军的关爱的细节之处;第三个问题是要求学生回答本文体现了怎样的革命精神。本文故事情节相对复杂,描绘人物形象特征和情感的句子比较多,很多细节之处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单纯地依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化解困难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以团体的形式来进行学习和交流,突破困难,一步步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和同学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对于教师来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主要表现在:疑难杂症化解的效率和速度更快,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
四、增加语文作业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业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不可少的资源,学生在课堂上听了教师的讲解,不能够算作是真正地弄懂了问题,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课后花时间去巩固。因此教师会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向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在作业设计上大部分教师是围绕基础巩固、能力强化、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展开。在三个环节分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目前大多数教辅资料中也包含着这三种类型的题目,很多练习册都是千篇一律,学生在题海战术中不能激发学习兴趣,长期下去还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作为一名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将知识传授于学生内心,还可以思考如何设计有效的作业,怎样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了巧妙的设计,结合小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和图片来进行作业设计。教师在网上下载好与本节课相关的漫画导入在作业中,漫画很生动地展示了鲁滨逊在小岛上的漂流过程。小学生对漫画非常感兴趣,很快就通过漫画来获取了相关信息,在思考作业中的问题的过程中也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或者教师还可以将作业设计成音频和文本结合的形式,教师向学生发送音频文件,音频文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了关于鲁滨逊在小岛上生活的过程,在语言处理上教师注意让语言更加生动化,这样学生听故事的兴趣会更高,完成作业中的练习题的兴趣也会更高。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设计有趣的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导入、新课教学和作业设计等方面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态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