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探索
2021-01-02何秀萍
何秀萍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教育教学研究室 广东·佛山 528300)
深度学习基于浅层次学习而提出,能够激发学习主体高阶思维活动。学生是学习主体,习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借助深度学习理论,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这门难度较大的课上好,无形之中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解决了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上一道难题。同时《新课程标准(2011)》中提出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中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和深度学习原理相契合。由此观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不再是停留于让学生“写得好”的浅层教学,而是逐渐转变为让学生在习作中学会理解文章、阅读文章的深度学习。
1 “深度学习”理论下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分析
1.1 深度学习理论
从教育学领域看,“深度学习”的概念是相对于“浅层次学习”而提出的。国外的两位学者马顿与赛利约认为:“浅层学习处于较为低层次的认知水平,这是一种低级的认知技能,处于一种低阶思维活动。而深度学习是属于高层次的认知水平,涉及高阶思维活动。”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其理论中论述:“深度学习是学习主体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物,并且将这些理论融入当下有的自我认知与思维结构中,并且将原本知识进行合理迁移,最终实现自我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可见,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在当下真实环境中主动去解决问题。
1.2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编排特点
统编语文教材为了强化小学生的习作能力,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册教材中都会设置一个习作单元,指向分别是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和表达真实的情感。这八个单元的安排上既有阅读文章,也有习作举例,编者无疑把读与写放在同等位置上,形成了习作单元的完整结构:“导语”点明语文要素(习作要求)—精读课文学习表达方法—“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表达方法—“初试身手”初步尝试运用表达方法—“习作例文”进一步感悟、积累经验—“单元习作”呈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每个单元的习作,精选话题内容,着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培养表达自信。文本编写上不再采取纯文字文本而是图文结合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阅读的习惯,同时用语轻松活泼,彰显“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对学生的尊重。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统编教材的习作编排上正很好地符合了这一特点。
2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策略
2.1 知识再建,重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情态
“深度学习”相对“浅层学习”而言,就是一次知识系统的重组。深度学习提倡要把知识的学习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让当下的学习不再是零散、琐碎、孤立。“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习作课程是动态与包容的,不局限于课本教材之内,只要是与习作相关的课外知识都可以纳入其中。当知识进行重组时实际上是对整个写作教学过程的一种实践的重组,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营造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新奇的情境中学会表达。那么,当教师发布写作的任务时,学生就不再觉得这是一道枯燥的作业,而是一次充满了吸引力的写作历程。
接下来以统编五上习作单元为视角,由浅入深设置不同梯度的习作训练。
统编教材五上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训练核心是“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围绕教学中心,编者先安排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作为习作铺垫训练,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了解习作知识与表达方法。接下来就是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采用的是一种板块式阶梯状训练结构。
第一步,铺垫式写作。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直击习作单元的主题和本单元要旨,为学生提供铺垫式习作训练。教师根据这两篇课文习题安排学生浅层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读读两篇课文分别如何描写太阳和松鼠,把描写太阳精彩的部分找出来,把描写松鼠的段落摘抄下来。很明显,课后两道习题各有侧重,找出描写太阳精彩段落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写”,后面摘抄松鼠段落更倾向搜集素材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接下来充分发挥精读课文的语言示范功能,让学生模仿“精读课文”中典型段落进行模仿习作训练。第二步,模仿训练。学生可以选择《松鼠》课后练习,选择你熟悉一种动物的活动,仿造课文中某一段落进行仿写。这样的模仿是一种知识迁移,难度不大,学生在模仿过程产生优质语言的要素,再让优质的语素在大脑皮层形成固有模型。第三步,针对训练。进入“初试身手”阶段,脱离当下阅读材料的“原型”进入写作的状态。本单元“初试身手”教学任务包含两个目标:一是选择生活中事物;二是将课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文。围绕习作单元语文要素“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更加侧重于语言的说明性功能与介绍性功能。当学生完成“初试身手”的两项训练时,习作单元训练目标也就水到渠成。第四步,拓展活化训练。本单元共四篇课文,编者除了安排两篇精读课文之外,还安排两篇习作例文,分别是《鲸》和《风向袋的制作》。《鲸》这篇例文采用先介绍鲸鱼的形体特点,再介绍鲸鱼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风向袋的制作》侧重介绍事物的制作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将之前在“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例文中,学生会惊奇发现:习作对象不同,因此习作要求也就不同,选择语言表达和知识范畴有着巨大差距。第五步,综合训练。根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教材中指出“选择一种直觉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你怎么介绍呢?”学生在“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中学习到习作原型的影响下,选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介绍给别人。随后就是“构思”,让学生不急于动笔,先回忆一下“精读课文”中课后习题如何收集相关材料,“习作例文”如何建构文章的框架,在习作过程中及时作出调整。最后是习作的修改。借助本次习作的中心议题,让学生重新回到文本,当习作完成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修改的方向。
2.2 注重思维训练,加强想象类习作的练习
深度学习提倡让学生开展多维思辨,围绕某个议题据理力争。学生内在的潜能被无限激发,内在的灵感之火被无限点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思维不断重组与发散,让学生思维层次从低层次感性思维走向高阶思维。深度学习的关注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的能力,高阶思维包含学生的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思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单元中选入大量想象类材料的文章,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为小学生想象能力是无限的,如何有效将这种想象力释放出来,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指儿童根据语言描绘与画面的示意,在头脑中进行的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写作单元的编排,第一学段都是采用图画作为支架,让学生借助图片去想象,着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想象。当进入第二学段过渡阶段,可让学生借助文字背景不拘形式去幻想,着重抒发在想象中的主观感受与体悟。第三阶段让学生能够写出简单的想象作文,着重想象类文本习作实践。
2.2.1 想象的方法要合适
想象的方法大致两种:一种是将现实生活的形象进行有效重组与黏合,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另一种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进行大胆夸张的想象。如三下第五单元习作课《我变成了一棵树》就是采取第一种想象的方法。教师课前引导,比如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和“凤凰”就是通过组合而产生的神兽。接下来进入课文,“我”与“树”如何有效地组合在一起,编写出新的故事。让学生去观察“树”与人的相似性,再编成属于一个自己的独立小故事,再分组讨论。学生们回答:“有的学生觉得柳树的枝丫好像姑娘长长的头发,随风飘荡;有的学生认为沙漠中胡杨和红柳像是解放军战士保卫着祖国的边疆。”六上第四单元习作例文《笔尖流出的故事》则偏重第二种想象的方法,教学目标是创编故事,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话题开放,角度多元。创编时,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不同人物形象,再把这些人物形象的特点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充满刺激的有趣尝试。有的学生受到“超人”与“复仇者联盟”的故事影响,想创造出一个中国超级英雄组合。
2.2.2 评价的方式要合理
对于想象类习作的评价,教师要把握好尺度。首先尺度评价上注重作文内容的独特性,鼓励学生跳出惯性思维,珍视自己个人的感受。如有学生想象“巨大的蜻蜓挡住了大卡车”,或者“有一只精灵每天跟着自己上学”等等这些看起来荒诞离奇的事情,教师都不要随意干涉他们,只要注重正面价值观引导便可。
2.3 链接日常生活,筛选习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惧怕写作文根源在于无内容可写,这就暴露了学生不会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筛选素材的问题。传统模式下学生一上习作课就犯难,他们都把习作课当成任务来敷衍。深度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需要引导学生跳出固定性思维的惯性。
2.4 巧用翻转课堂,拓展深度学习下的习作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当前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微课与相关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学,再结合测验,教师定教与总结,将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目标由外在知识获取转向内化的深度思维培养,学生完成自学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三下第一单元习作课《我的植物朋友》为例,开展翻转教学。
开启微课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不应该把课程任务设计过重,可以将相关的教学难度降低。首先让学生任选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开始学习观察,按照植物生长特性一一做好记录。学生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暂停一下,将自己无法理解的部分通过来回看相关学习资源,对该部分进行重新学习理解,然后找准切入点,突破微课中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在对比、分析、迁移中全面铺开微课学习,从一个中心出发,不断延伸,向深度发展。当学生完成微课学习后,教师梳理学生学习任务清单,筛选出哪几类植物是学生观察较多的,哪几类植物是学生观察较少的,然后分组讨论,讨论内容是对不同种类植物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思维导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形象化、图示化,直观化的特点。
3 小结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以深度学习理论融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习作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并敢于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用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