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湟中区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2021-01-02安生财
安生财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农机推广站,青海 西宁 811600)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地处西宁市周边,耕地面积为56500hm2,2020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达30.9万t。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能源多样化、清洁化发展,大量农作物秸秆被遗弃或焚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严重污染。引进和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机具,成为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化利用的新焦点。通过湟中区农业从业者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两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1 秸秆还田技术
1.1 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采用小麦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对秸秆直接切碎,并均匀抛洒覆盖于地表;割茬高度≤15cm;小麦秸秆切碎长度≤10cm;切断长度合格率≥95%;抛撒不均匀率≤20%;漏切率≤1.5%。秸秆粉碎还田要求旋耕深度≥12cm;秸秆粉碎翻埋还田要求翻耕深度≥20cm,耕深稳定性≥85%,碎土率≥80%,覆盖率≥80%。
1.2 油菜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1.2.1粉碎覆盖还田技术
路线a:采用油菜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油菜切割、脱粒、清选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留茬高度小于20cm,秸秆粉碎长度在小于10cm,覆盖均匀,无集堆现象;翌年春季机械深松整地后免耕播种。
路线b:油菜机收时后残茬覆盖地表,白菜型油菜留茬高度小于15cm,甘蓝型油菜留茬高度小于30cm,秸秆覆盖地表;翌年春季采用机械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深松深度大于25cm,旋耕深度小于15cm)后免耕播种(播种深度小于3cm)。
1.2.2粉碎翻埋还田技术
油菜收获时秸秆直接粉碎还田覆盖地表,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cm,覆盖均匀,秋季或冬季深翻;翻耕深度≥20cm,耕深稳定性≥85%,碎土率≥80%,覆盖率≥80%。
2 秸秆机械化离田技术
2.1 秸秆捡拾打捆离田技术
2.1.1技术路线
联合收获机底茬收获—利用搂草及将散秸秆搂成条状性—拖拉机驱动+打捆机捡拾打捆—秸秆离田(五料化利用)
2.1.2技术规范
利用联合收获机收获后,割茬高度≤10cm,利用牵引式9LZ-5.5型搂草机将覆盖地表的秸秆进行集条,然后利用60马力以上拖拉机牵引谷王9YF-2000型方捆打捆机进行打捆,捡拾宽度200cm,草捆尺寸35cm×45cm,长度300~1320cm可调,草捆尺寸规格35cm×45cm×80cm的重量约为15kg,作业效率180~200捆/h,随后利用捡包机将草捆装车离田。
2.2 收获打捆一体离田技术
2.2.1技术路线
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低茬收获(麦类)—打捆—运输离田—实现五料化利用。
2.2.2技术规范
秋季麦类收获时,应用收获打捆一体机将机械化收获及秸秆打捆作业组合,实现收获和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草捆尺寸:42cm×32cm,长度300~1000cm可调,工作效率3333.5~6667m2/h,割茬高度≤5cm,随后利用捡包机装车离田。
3 现阶段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专项资金匮乏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短期投资大、长期见效的工程。但从目前来看,缺乏有效的政府扶持机制,没有像机具补贴、种粮补贴等一样给予连续性政策、专项资金扶持,农民和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市场化、商业化运行成本高,操作困难,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发展。
3.2 秸秆利用渠道单一,综合利用缺乏产业链
由于秸秆利用主要以农用为主,目前湟中区主要是农用的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没有一家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从而导致秸秆的利用量极其有限。加之现阶段秸秆生产地块小而分散,秸秆收集贮运成本过高,产业化利用原料供应难以保障,造成当地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规模化企业极少,秸秆利用的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单一,因此秸秆资源缺乏工业原料化、燃料化、基料化深加工再利用,是造成秸秆利用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3.3 秸秆焚烧执法主体不明,群众环保意识不强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政府部门主导的前提下,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同力合作,要“堵”“疏”相结合,在积极开展“疏”的同时,明确秸秆焚烧的执法责任主体,依法依规加大秸秆焚烧的宣传、检查、处罚力度,通过法律的手段提高群众守法的自觉性,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法制意识。
3.4 高原冷凉气候不利于秸杆全面还田
高原冷凉干燥的自然环境,不利于埋入土壤中的秸秆当年腐熟转化为有机质被作物吸收。因此,秸秆还田只能经过粉碎处理(可加入腐熟剂效果更好)将部分秸秆进行直接还田,以避免造成影响种子发芽、生根和下茬耕作质量。
3.5 秸秆综合利用未形成系统治理体系
作物收割时要严格执行留茬高度,茬高不得高于15cm,在此基础上进行秸秆捡拾打捆离田和机械化粉碎还田作业,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