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文学作品中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

2021-01-01江芳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研究

【摘要】隐喻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英文文学作品中,通过分析作品中隐喻理解的内涵,进一步提高了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利于全面透过作品展现作品创作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发展内涵。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隐喻的类型与特征,探索了英文文学作品中隐喻理解的派别与应用。

【关键词】英文文学作品;隐喻理解;研究

【作者简介】江芳,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

在赏析英文文学作品中,应重视挖掘作品隐喻内涵,全面加强对于作品中隐喻理解的认识,从而真正提高对于英文文学作品的认知研究水平。下面通过实践分析,从多方面探索英文文学作品中隐喻理解的应用。

一、隐喻的类型及特征

从内涵角度来讲,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及方位隐喻三种。其中,结构隐喻与人的生活体验关联度较高,可作为语言交流的系统保障。其可从当下的概念引入到其他概念中,从而实现转化的目的。实体隐喻需以实体概念为基础,将内心情感转化为实体的形态。通常的表现手法为拟人,具有一定的意象特征。方位隐喻相对抽象,但也较为常见。该种隐喻方法可基于机体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和空间概念,将相应的词汇投射在个体身上,如左派等,用于表明群体的立场。

二、英文文学作品中隐喻理解的派别

1.夸美纽斯的观点。夸美纽斯在西方教育理论方面的贡献卓著。他提出了“种子”隐喻的概念,并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进行了系统阐述。夸美纽斯从下述几方面对“种子”隐喻进行了系统的解释:第一,他主张人类是最为崇高和美好的。今生可作为永生的准备期,人可将最终目标设置在今生以外。第二,提出了“德行”等种子深深植根于个体心中,促使人对上帝保持敬畏之心,按照道德规律生活。夸美纽斯提出的“再生”概念指的便是人的认知过程,侧重追求回归本性,让人找到自我的本真状态。

2.洛克的观点。洛克可作为经验主义的鼻祖,也是首个提倡宪政民主思想的人物。洛克主张,人的心灵犹如白板,并不具有天生的记号,只是在持续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才逐渐形成各类特征。如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储备及其观点、态度等,均可作为后天形成的成果。其更为强调后天作用的关键性特征,认为需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从后天的条件着手来影响儿童的性格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3.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中的囚徒”思想。柏拉图在隐喻方面的研究主张,修辞可作为人类思想的包装,与真理的意义不同。其本人在阐述观点时,也通过隐喻来实现。在阐述“理念论”时,柏拉图主要提出了“洞喻”等隐喻。“洞喻”主要表现的是人类认知的特征,其假设一个幼儿从小便被困住手脚在洞穴中面壁,幼儿认知的世界便只有墙壁光线反射的各种影子,指出认知的实质并非真正的事物,而是如影子般的印象。

4.苏格拉底的观点。苏格拉底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提出了“产婆术”隐喻,在教学方法方面,苏格拉底提出隐喻可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其主张教学可从下述步骤实施:第一,通过迎合人们的兴趣来讨论人生问题,并对其观点进行讽刺。第二,在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出现混乱且不再坚持观点时,便可引导对方内化正确的认知,逐渐明确概念。该环节便是“产婆术”,苏格拉底使用上述隐喻手法能够直观地描述人们产生新观点的过程。人们在形成新的认知期间,便犹如产婆辅助新生儿的诞生,因此用此隐喻。

三、英文文学作品中隐喻理解的重要性

1.丰富英语文学内容。语言学重点对认知进行深化研究,所分析的认知问题与人类的认知发展高度相关。但人们对成长的界定含义较多,不但指人们在身体和地位等方面的成长变化,同时也指人生价值和阅历的增长。人可從多种角度来体现成长,在认知期间,以文字进行表达的难度较高,但使用隐喻便可将本体和喻体结合,这样便可使句子更为含蓄,能够引发受众的思考,同时还可加深读者对文学内涵的理解深度。如《论事物的本性》中,作者便将善良的人比作鲜花,恶毒的人比作毒草,该种隐喻能够明确分辨人类的善恶。此外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隐喻,也可提升表达的生动性,能够辅助读者更为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文章的内涵。

2.有利于了解英语文学本质。人们探索认知期间,运用隐喻的表达方式可充分展现文化研究和人文思想。隐喻是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在具体应用期间,便需基于一定的文学背景,以此保证隐喻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主要可发挥下述功能:第一,可提升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效果,促使作品具有更高的生动性特征。第二,可辅助读者学习作品中的隐喻方式,在阅读期间,可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如在阅读《凯撒大帝》时,作者便使用狼来比喻暴君,用绵羊来比喻国民,通过狼与羊的关系来隐喻国君与人民的关系,可见凯撒大帝的残暴特征,人民生活的艰难,只有推翻统治才能使人民获得幸福,因此作者通过隐喻的形式来表达人民的真实想法。

四、英文文学作品中隐喻理解的具体应用

隐喻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作为思考和理解客观世界的重要渠道,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应用频率较高。以下便结合《悲惨世界》及《简·爱》作品中的隐喻手法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隐喻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效果。

1.《悲惨世界》的隐喻应用。(1)主线隐喻因素。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方法,同时还作为思维方式,由此产生意识和行为。该部作品的主线在于主人公的救赎。冉阿让得知一个无辜的人代替自己被抓,其内心便开始不安。他犹豫是否要当庭说出自己是苦刑犯,内心中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他一方面认为这便是天意,只要他持续保持沉默,便可继续以市长的身份来为人民造福,也可就此摆脱沙威的怀疑,获得永久的安全。但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主教的银烛台,他认为自己还在里面。此时,冉阿让受到内心的提示,让无辜的人代替自己受罚是不道德的。此时烛台便隐含主教对其人性的呼唤,代表着正义,主人公也由此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烛台便是人心灵的隐喻,以此作为整部作品的主线,作者不但在赞美精神信仰的伟大,同时也向读者证明,世上可能会存在欺诈和不公,同时也有正义和坚韧,光明终究会取得胜利。

(2)文字隐喻因素。雨果在具体章节中不但专门提到了隐喻的方法,同时还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解释。为了充分表达出作者的观点,作者便使用隐喻的方法来形成文字,具体阐述等级分化和人的关系内容。如其将匪帮比作毒蛇,将其设置的局比作蜘蛛网,将邪恶的人比作蝙蝠等。此外作者还深入分析了人性贪婪的本质原因,为满足个人私欲满足,人们便会变得贪婪,最终将自己变成“恶龙”。此外在提及社会结构时,雨果认为社会由宗教、革命矿场等组成。有的需要使用思想、有的需要使用愤怒,人类进行的交流活动均在“地下墓地”完成,人类的文明难以触及墓地,这便形成了罪恶。

2.《简·爱》中时间隐喻语境的构建。该小说以四季的更迭来作为故事发展的时间脉络,其具有明显的隐喻特征。小说中的四季不但是人物成长的背景,同时也隐含着人物的情感发展脉络。四季的变化在主人公的成长阶段可预示着情感的变化,也是推動故事情节发展的暗线。

春天是生机的代表,《简·爱》的“春天”便是在校的制度和环境等方面向好发展的暗示。主人公的情感也在春天蓬勃发展,春天可作为其生命的转折。如文本中提及“那瘦如新月的命运也似乎壮大了,……”沼泽居的春天阳光明媚,但主人公简爱还在爱情中苦苦挣扎,鲜活的世界与其内心世界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因此春天也反衬简·爱内心的煎熬。

夏季便是主人公两人的热恋期,同时夏季的气候多变,这也隐喻两人的情感会发生变化。主人公双双进入恋爱期,文本中运用大量的语言来描述两人的状态。夏季风雨的来临便是二人情感发生变化的预兆,暗示其爱情之路更为艰辛。最后简爱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决定离开。

秋天是收获的代表,谭波儿小姐走后,简爱更加迫切地希望获得新的生活,拓展交友范围,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由此她萌生了寻找新工作的年头,她去桑菲尔德应聘家教的职位。由于对罗切斯特的帮助,她也获得了罗切斯特的肯定,从而收获了爱情。在此季节,简用美妙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出其收获爱情的心情。

冬季则隐喻着萧索。简·爱生活的环境便是荒凉的,她从小寄人篱下,难以获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照顾,生活境遇便犹如寒冬一样荒凉。在罗沃德任职期间,冬季也同样隐喻着森严的校规和并不理想的生活模式。文本中描述:“刺骨的东北风,透过寝室窗门的缝隙,……罐子里的水也结起了冰”等,简·爱便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形成自尊和自爱的性格,成为令人尊重的淑女。

整部作品中,作者并没有确定具体的年代,而作品中的日期、四季等均会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时间线索,形成了整部小说特有的语言环境。在时间方面的模糊叙述,可让读者产生故事情节近在眼前的即视感,同时故事又是遥远的,已经成为记忆。作者巧妙运用隐喻的手法进行描述,不但可推动故事情节,起到一定的预示作用,同时还可提高整部作品的文学魅力,表达方式的艺术性可作为经典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从而经久流传。

结语

总之,在研究英文文学作品中隐喻理解过程,要深入作品创作年代,结合创作历史文化背景,科学地探索作品中包含的隐喻内容,从而全面加强英文文学作品中隐喻理解的分析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英文文学作品中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娟.英美文学中隐喻的美学价值及文体效应——以《金色笔记》为例[J].今古文创,2020(31):40-41.

[2]刘婷婷.隐喻在英美文学评论中的启示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75-76.

[3]刘嫣,刘娜.英美文学视角下隐喻手法的运用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95-97.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