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探究
2021-01-01陈银华
【摘要】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即课程思政教育形式。教师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逐步实现从思政课程教育向课程思政教育的过渡和转变。高职英语教师应当从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更新等方面,全面促进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职英语;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陈银华,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引言
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注重德育教育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属于显性思政教育,而课程思政则是以实现“三全育人”为目标,将各类专业课程同思政教育相结合,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寻找和探索出适应德育教育开展的元素和内容,利用思想意识、价值观形成的元素共同推进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实质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各个专业课程教学与改革的有效融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助力。高职英语课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语言工具掌握的前提。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富含思政教育素材,应更加有效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实现育人目标。
二、思政教育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基于高职英语教学的需要。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来看,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也是文化所代表的特殊化符号,而语言的学习是文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不断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增强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大量的阅读材料来理解语言效应和正确的表达方式,而阅读资料中会涉及政治、文化、经济、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与意识形态会逐步渗透给中国高职学生,对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造成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优秀思想、理念、价值观充分融入教学体系与内容中,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构建起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在跨文化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严谨、科学地看待西方文化。
2.基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如今,“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因此,在高职教育阶段,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的提升,更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正确“三观”的形成。但以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的提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多集中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党建与团建等形式,使得思政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创造思维。课程思政建設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性内容。因此,应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知识技能水平提升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提高融为一个整体。思政教育不再仅仅是专职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需要有更多的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承担好育人的责任,在传授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意识等内容传授给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知识能力水平的高度结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的育人效果。
三、高职英语教学融合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融入意识较为欠缺。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来看,更多的目标置于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的培养与历练,缺乏思政教育的融入。即使有少数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意识到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但依旧表现为主观与随意化的状态,缺乏规范性与严谨性的融合意识,因此很难在高职英语课堂授课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与此同时,授课教师也较为忽视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及意识形态引领教育的理解,甚至于部分教师受制于专业局限性,积极推崇西方教育思维和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对于西方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盲目崇拜,对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反作用。
2.管理机制普遍缺乏。应试教育机制使得我国高职教育过程更具有功利性和现实性,并且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对市场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因此,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并未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形成足够认识,任课教师也希望能够简单化学习、简单化考试使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而这一状态形成的根源就是管理机制的普遍缺乏。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合理的教学理念,使得思政教育同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成为空谈,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意识形态的引领也就成为虚幻的要求。此外,高职英语教学管理机制的缺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甚至于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和路径
1.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综合素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融合新时代的教育发展理念、教育发展要求,强调授课教师所肩负的教育重任。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来讲,课程思政建设成为课程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全新挑战,不仅要在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与突破,更要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不断加强。其一,高职英语教师应当不断强化思政意识,提升思政理论素养。高职英语教师所教授的科目涉及的西方思想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内容相对较多,因此,要从自我实际出发,深刻认清自己所肩负的思政教育职责,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认清社会热点与国际国内形势,从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其二,不断完善教师自我知识体系架构,增强教学科研能力。高职英语教师除了要做好日常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外,还要建立公外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机制,将二者在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上可以结合的特点做到融会贯通,紧紧把握高职英语教学自身规律的同时,也要利用时事热点与中国实情,依据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取更好的教学成效。第三,规范教师的思想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楷模作用。“亲其师、信其道”,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注重的细节,高职英语教师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应具备知行合一、勤学善思、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能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未来成长的目标。
2.不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思政元素的充分融入。第一,以教材内容为基准,充分且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元素。作为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理论回归于书本是知识的重要与必要性来源,而教材则是课堂教学最为有效的载体形式和参考依据。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教材所涉猎的知识点内容较为丰富,可以挖掘的思政教育内容也相对较多。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不断优化所选取的知识内容,将思政教育精准切入英语教学过程,可实现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好地提升高职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融入的亲和性与课堂氛围。以“When the East meets the West”这个单元的话题为例,让学生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讨论,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可以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结合国际时事热点,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随着信息网络的日益普及,国际时事热点事件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高职英语课程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来源。结合热点新闻事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相关事实的报道,英语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合理化看待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事实,利用有效的讨论增加学生的正确认知,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维意识能力。例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高职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国内外媒体报道防疫抗疫工作的差异性,准确引导学生看待不同制度、体制的国家在防疫抗疫工作中的表现,深刻领悟和感受我国倡导“两个至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从而更好地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三,积极利用第二课堂教学,不断探索高职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针对高职院校英語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一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应当加强第二课堂的拓展,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构建思政教育体系以及良好的氛围。例如,可以通过学习强国平台、Chinadaily媒体平台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可以通过组织素质拓展型课外实践活动,来增强广大高职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识等。积极有效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可以增强高职英语课程对思政教育融合的实用性、有效性,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有效性。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结合有效的多媒体手段、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而延展出高职英语教学的生活特性,并在生活中认识和领悟思政教育的特点、形式与内容。将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要利用启迪式教学、参与研讨式教学以及相关项目教学法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具有英语语言使用能力的前提下,更好的认知英语工具效应对于自身思维逻辑能力、价值观判断力的培养,使得课程思政的教学显性与隐性意义的充分结合,确保高职英语教师育人目的的实现。
五、结语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对于思政教育的充分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根本原则和必然要求。注重将思政教育内容同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素质提升以及育人目标的实现有机融合,需要对教育教学理念有效转变、方法予以革新,且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升,强调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更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地融入英语教学中,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3]周亚婷.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