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对绿地设计的启示
2021-01-01叶婵娟
【摘要】通过对城市发展的理论入手,介绍公园城市的提出,解读公园城市的意义,通过匡河绿道设计、庐州公园的设计案例阐释公园城市理念的渗入,以期加深对公园城市理念的理解,使蜀山区能真正的成为合肥市的生态高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后花园,提高对生态价值的认知。
【关键词】公园城市;城市空间;城市发展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4.105
1、公园城市发展历程
1.1 城市发展历程
1882年的索里亚·玛塔的带状城市、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首次提出“田园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进行规模控制,四周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为6个扇形片区,其核心部位布置公共建筑; 1917年戈涅的工业城市;1931年,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画出了“光辉城市”,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带来的所有城市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等。
1.2 公园城市的提出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视察,在天府新区调研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1]。
1.3 公园城市的意义
公园城市的提出,在中国规划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引领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2]公园城市不等于城市公园,1854年,奥默斯特德在繁华市中心设计了中央公园,一举开创城市公园之先河。公园建成后,带动了周围房价,改变了纽约人生活方式,沉淀出纽约的城市精神,使之成为一流城市。
2、匡河绿道的提升与城市的交融
2.1 项目概况
匡河位于合肥蜀山区天鹅湖上游,环绕新区北、西、南三边,漫步匡河全程约12公里。匡河水面宽窄不一,平均宽度约30米,两侧生态绿地面积较大,平均宽度约250米。匡河生态廊道总占地面积约180万平米生态空间,对蜀山区政务中心片区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2.2 匡河空间区位重要性
匡河怀抱蜀山区,政务片区,南北绿廊,相对于政务中心商圈形成自然“绿色生态保护圈”的功能,通过保护圈对周边居民可以起到“健康绿廊辐射”效应,具有很强的生态效益。
根据调查发现,周边3公里范围内,其北侧附近有百合花园、海雨家园、翠林雅苑等17个小区,南侧附近有汇林阁、花绿怡居、丹青家园等小区,居民数量约22万人,工作人数量约9万人。而目前这些居民健身活动的主要空间均聚集与市民广场及天鹅湖,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并且周边还有其它新小区未交付,后期人流量将继续增加。
由于本次疫情影响,全民意识提高,未来全民健身,以运动健身来提高抵抗力将成为所有家庭重视的社会现象。室外自然健身将成为首选。匡河“健康生态廊道”的营造将大大缓解周边公园健身场地压力。
3、匡河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3.1 匡河梅园几度成为网红景观
根据四季植物景观变化,匡河被誉为围绕政务文化片区的一条“多彩廊道”,成为合肥市著名的“健康生态廊道”。2019年匡河铁路沿线作为示范段已实施完成“梅园”提升工作。从市民反映态度上看效果显著,合肥匡河梅花林,被誉为政务桃花坞,别名“梅花小河湾”,共有数千株梅花,堪称“十里梅花”。每年梅园红梅、白梅、绿梅等各色梅花争艳绽放的时候,都会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赏梅拍照。合肥匡河已是合肥市民踏春胜,“网红”打卡地。
3.2 匡河北岸将成为新的游步空间
匡河北段绿化提升工程已于2021年9月初开工,本次提升西起翡翠路、东至合作化路,东西长约3.3公里;北至铁路栅栏,南至休宁路人行道侧石,南北宽约280米,其中河道平均宽度约35米,总占地面积约为81.9万平方米(包含铁路两侧绿带防护林)。主要对场地内绿道、广场铺装、景观小品设施维修、绿化、亮化等进行提升。提升目标为了激活沉睡匡河 空间,以激活水脉,以水带动周边景观发展,满足人群需求的同时,打造带状生态绿廊,守护城市。通过植物梳理、游步道增设、休憩场地营造等多种手法,打造集铁路防护、高压走廊、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滨河带状公园。
3.3 匡河的雨洪调节作用
匡河也具有调节区域雨水管理的作用,可消纳雨洪。匡河周边地形落差较大、地表径流带来的水资源和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匡河周边地形落差较大、地表径流带来的水资源和水污染问题严重;周边均为沥青道路且围合斑塊区域内大面积建筑及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博物馆、合肥市政府、合肥大剧院、合肥奥体中心等。因此通过绿地、植物、生态护土等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统筹考虑水污染问题,如采用地形修整拉坡,放缓坡长降低水流速度,延长水流时间;岸边增加植被缓冲带过滤污染物,完善生态护岸;融入植草沟、氧化塘与湿地系统,将被阻断的污染转化为资源。氮、磷直接排入水体,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环境污染,若氮、磷随地表径流进入城市绿地,则成为绿地植被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
3.4 匡河具有隔离减噪作用
匡河外部存在两条铁路线,北侧为十八公里铁路专用线,建于上世纪50年代,由北二环始发,向西南方向行至老合肥西站后,在匡河北侧往东延伸,它们中大部分路段陆续退役,但本段仍在使用;西南为合福高铁,被称为“中国最美铁路风景线”全场808公里,途径匡河段约6公里。匡河绿廊种植大量香樟、梅花、玉兰、樱花等植物,发挥着重要的隔离降噪作用。
4、公园城市理念对绿地空间设计的几点启示
4.1 积极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需要建设公园,土地资源又很紧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见空插园,着力打造城市公园精品,在“巧”字上下功夫[3]。
如在现状河道的基础上,提升慢行空间,如南淝河、十五里河、匡河景观,通过变堤为道、变桥为路、变岸为景进行绿道建设,在有纵深的地方嵌入式建一些体育设施。可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对绿地系统进行整体分析、规划、控制,特别对中小学校、居住区、低层公共建筑物等周边环境进行统一规划,如通过后退绿线等方法,为群众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3]。在老城区改造中,对低效用地进行分析,适当改造和增加社区公园,对公园均等可达性不足的地方,将“城中村”变为公园,改善周边环境,为居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交往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品质。
4.2 利用现有公园提升拉动地方能量级
庐州公园占地总面积约223公顷,是合肥市主城区西北方向重要的大型城市公园,是合肥市“十大公园”之一。以南淝河为界,将庐州公园分为其中南北两部分。其中,南淝河以北为庐州公园(庐阳区段),约32公顷已建成并开放,约73公顷正在施工;南淝河以南为庐州公园 (蜀山区段),建设规模约88.4公顷,包括一期怀宁北路以西区域,约39.9公顷(原市苗圃地块)。二期怀宁北路以东区域,约48.5公顷。
庐州公园(蜀山区段)位于高铁西站片区北部,紧邻高铁西站,为高铁西站片区的生态休闲区,地铁S1号线、10号线在高铁西站附近设置站点,提高了庐州公园的可达性。庐州公园南北两岸共有4座桥梁(其中规划3座)、主干道怀宁路贯穿南北,提高南北两岸的连通性,庐州公园(庐阳区段)紧邻合肥金融广场。合肥金融广场是合肥市政府计划重点建设的金融集聚区项目,以金融为主体,是安徽省金融总部核心承载地,项目占地面积121亩,总建筑面积约36万方,总投资额逾30亿元。金融广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四里河商圈,东靠万科森林公园,西邻南淝河,北临二环路,南倚庐州公园,距离在建高铁西站仅2.5公里。目前因高铁西站片区一是邻避设施众多,规划区内有省未戒所、女子戒毒所、省未管所、蜀山监狱以及高压走廊等现状,影响周边土地开发利用和外溢增值;二是环境品质不佳等现状。建议创新公园设计理论,坚持POD发展模式(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 以城市公园等生态设施为导向),以庐州公园和南淝河规划建设为契机,增强庐州公园和南淝河对高铁西站片区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为高铁西站片区增添活动,以期成为城市发展顶级流量。
4.3 公园塑造品质
对于公园的规划建设,除公共财政投入外,可以在公园周边土地出让时,通过制定补偿措施鼓励土里使用者为公共用途提供公园建设用地。比如,在高密度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允许开发商以提高容积率为交换条件,先期投入为公众修建公益性的花园和广场;在实行公园免费开放、保障公众享受公园等基本功能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公园内的设施资源,推动多元经济主体共同参与运营,挖掘公园附属的经济潜能(如停车费用、各类室内球馆收入、公园内广告費、售卖点租赁费等),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园养护的资金压力[3]。
公园促进城市二次增长,特别是现代城市公园与城市功能区之间相互渗透、叠加,对提升周边区域商业价值、带动片区进而促进整个城市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成效。一个城市应从长远来看城市公园建设资金投入,公园建设虽然投入了建设资金,失去土地出让收益等短期经济利益,但却收获了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收益和长远利益。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被誉为合肥市的翡翠项链,1992年首批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只有三个城市入选北京、珠海),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省会城市,被写入城市规划原理教科书中,成为合肥市最靓丽的名片。
结语:
目前合肥市蜀山区利用专项债融资建设庐州公园、南淝河游园、心湖公园等,也是充分认识到了公园提升城市发展的能量级,加强对公园城市理念的认知,按照习书记考察安徽讲话精神,紧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机遇,发挥蜀山区的生态优势,筑牢生态这个最美底色,着力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所说,公园城市不应该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叠加,是公共底板下的生态、生活和生产,重在需求研究,突然“人民性”。
参考文献:
[1]车海刚.《从西部内陆城市到国际新兴城市:成都“千年之变”的世界雄心》[J].中国发展观察,2019,16:9-17.
[2]刘祯贵.《用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J].城乡建设,2018,19.
[3]谢正义.《公园城市》[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叶婵娟(1983.07-),女,汉,安徽霍山,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城市规划、城市园林)、注册城乡规划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