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运用
2021-01-01陈民
陈民
【摘要】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软土地基,这便需要施工单位能够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法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促使后续施工工作能够得以展开,也为整个市政工程的质量提供良好保障。本文就针对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运用进行探讨,首先简单介绍软土地基基本特性,然后分析软土地基施工需要注意的要素,最后论述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具体运用,希望通过文章的探讨能够为其他施工单位在处理软土地基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4.09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如果想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应当重视基础市政工程的建设。由于市政工程由政府部门负责,工程质量不仅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影响,还会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所以对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有着较高要求。因为我国地域跨度很大,存在不同的地质类型,在施工时也常常会遇到软土地基,这便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下面笔者就针对软土地基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软土地基基本特性概述
软土地基所具有的特性主要表现为:(1)拥有较高含水性。软土地基通常是由粘土粒和粉土粒两者共同组建而成,通常在软土表面汇聚了负电荷,可以吸收外界空气中所存在水蒸气,如此则增加了软土地基自身含水量,从而对土粒粘性造成影响,造成土粒相互所存在的空隙变得越来越大,降低了地基稳定性。(2)拥有较强流变性与触变性。软土地基在施工时最为常见的问题便是变形,此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触变性与流变性特点,使其在横向或是纵向上发生不同程度变形,造成路面出现断裂与塌陷的现象,而且还会削弱道路本身的抗压性能与承载力,从而导致出现安全隐患[1]。(3)抗剪度较低,压缩系数较高。由于在软土中存在大量空隙,使其密实度相对来说很低,因此非常容易受到外力的作用而导致其结构发生改变,而压缩系数过高则会对整体稳定度造成影响。另外,软土地基承载强度过低也是引发塌陷、沉降等问题,在施工时需要对其进行处理。
2、软土地基施工需要注意的要素
2.1环境要素
市政工程施工主要是在城市中展开,如此则在施工坏境上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到不同环境对施工项目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地基出现震动、摇晃时还会产生大量噪音,能够对地下水位高度产生影响,需要在进行施工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尽量避免出现隆起、沉降等情况,若是发生了上述情况,那么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例如,当发生倒塌情况,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以及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施工单位来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得施工环境得以有效改善,避免环境因素对施工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2.2道路因素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道路建设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对于道路的质量,主要是以评级的方式产生,即便是等级较低的道路,同样需要采取各种有效弥补措施才能够有效完成施工工作。通过分析市政道路形成的各个方面情况,如地形道延展度、换土填后有可能造成的影响等等,都应当在施工时充分进行考虑,如此便能够合理完成市政工程的施工。
2.3地基因素
软土基地之所以会成为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毒瘤,主要是因为地基本身过于软,会严重影响地基结构,软土底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土质具有非常大的粘性,如此则会将软土地基压缩牢固,但是施工时地面通常是不平坦的,如此则会直接影响到软土底稳定性,并且还会威胁到施工人员自身的生命安全,所以应当重视软土地基的处理工作,解决软土地基在市政工程施工中所存在的不足,满足地基在承重上的要求[2]。此外,由于软土地基本身的失衡,还会对建筑物、地质构造等等方面造成严重伤害,若是软土层很薄,那么则需要更换土壤,若是土层相对来说很厚,那么则应当使用相应的施工技术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从而确保市政工程能够得以有效展开。
3、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具体运用
3.1强夯法
冲压地基时,一般都会施加非常大的冲击力,所使用的工具为重量达到100kN到400kN的重锤。利用此种方式进行加固能够让土壤物理性状出现改变,主要是将孔缝中所含有的水分排除出去,使得土体变得更加紧密,强化地基稳定性吗,也能够使得土壤分层,使其压缩性变低,从而让土壤变得更为均匀与厚实,能够有效避免在日后施工时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3]。当使用强夯方法前,需要先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如果有必要还需要标注强夯的方向与位置,之后有效测量当施工场地,并保证测量的精度。对测量夯钳锤高程进行测量时,需要蒋其吊到预定高度,之后再脱钩装置,让锤子可以实现自由落体,不断放下吊锤,对房顶高度进行测量,避免出现坑底倾斜,若是出现了坑底倾斜现象,那么则需要第一时间将坑填平,根据预先的设定以及相关标准对每个点进行夯实处理,当土层达到了施工要求以后,那么则应当将其填平,利用图表表面进行夯实处理,而测量到最后以后,应当对地面高程进行夯实处理,以便为后续施工工作的展开打下良好基础[4]。
3.2置换法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做好软地基处理工作,置换法则能够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处理。置换法的的应用是对当下没有满足市政工程建设需求的地基進行处理,避免对施工项目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从置换法在处理软土地基所产生的效果来看,能够有效处理软土底,不仅能够使得原本地基框架承载水平得以提升,而从操作环节来说,其将会产生非常大的作业量,即便在操作上是非常便捷的,然而却依然有非常多的作业量,尤其是面对施工现场周边没有满足要求置换土壤的工程,那么使用置换法将会大大增加施工作业[5]。从使用置换法时的具体操作来看,还需要重视检测置换土壤的质量,确保在置换之后拥有较为理想的承载水平,避免置换土壤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一般情况下,完成置换操作以后,应当利用适合的设备对其进行压实处理,如此则能够有效提升施工价值与质量。
3.3真空预压法
该方法主要是应用在土层相对较为复杂的情形中,如在土层中含有很多树根、草皮等等,其将会直接影响到土体颗粒密度,甚至出现土罐沉积现象,导致涂层被质量被破坏,而且建筑也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严重影响建筑施工工作[6]。将真空预压法应用在市政工程软土地基施工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沉降问题,在软土地基上铺设砂垫层,其能够起到良好的稳固作用,之后再利用土壤穿孔排水板,在软土地基中形成竖向的排水管道,之后再向砂垫层上铺设塑料膜,铺设塑料膜时需要进行密封处理,以便形成封闭环境,可以将其中的空气与水抽离,由于内部形成了真空环境,受到大气压的作用产生预压荷载,而和机械对压法相比较,其所存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能够大大降低基层孔隙中的水压,使得其应用效率能够得以提升,让基层变得更为稳固。
3.4粉喷桩方法
此种方法也是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也是进行深层搅拌较为常见的方式,其在处理软土地基上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提升承载水平。从实际建设施工情况来看,通过对粉状体进行合理利用,能够在软土底中获得较为理想的搅拌施工效果,让其与软土地基有效结合在一起,以便能够获得良好的加固效果[7]。在使用粉喷桩方法时,最为常见的材料主要包括了水泥、石灰等等,利用设备对材料进行处理,然后和软土地基混合在一起,能够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将软土硬化,使其强度得以提升,满足市政工程施工对于土壤的要求。对粉喷桩方法进行使用时,需要保障桩基在使用时的精准性,同时还要使其拌合操作变得更为规范,使其固化质量得以提升。
3.5排水固结法
从当前软土地基施工情况来看,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时常常会使用到排水固结法,这主要是因为软土地基中含有非常多的水分,如果想要避免含水量过多而影响到施工工作的展开,那么则需要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处理,此时排水固结法则能够达到要求那当。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合理设置排水井,一般竖向排水井应当根据地基具体情况而对其展开有效设置,最为常见的设置方法主要包含了塑料排水井等等,将土地中所含有的孔隙水清理干净,主要是为了降低土地中的孔隙比例,能够获得产生固结地基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地基自身的强度[8]。利用此种技术特点能够有效处理软土底所存在的下沉问题,使其变得更加稳定。如果想要提升固结速率,可以将排水设备安装在自然土层中,降低排水长度。
总结:
总之,市政工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市政工程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对制度进行创新,对政策进行优化,促使市政工程施工力度得到了提升。从市政工程施工具体情况来看,常常会遇到软土地基,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否则将会影响到市政工程的施工效果。因此,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应当根据当时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为后续工程的施工奠定良好基础,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罗洋寅.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概论[J].建筑与装饰,2019(19):2.
[2]蒋潮.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9,000(008):146.
[3]葛瑞江,缪荣涛,高静.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J].居舍,2019,000(017):P.35-35.
[4]张娇.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9,v.17;No.552(15):56+58.
[5]郭运涛.市政工程施工建设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2019,000(008):89.
[6]史成全.市政工程施工建設中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应用[J].居舍,2019(08):49.
[7]季林.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2021(2020-16):145-146.
[8]宋世武,李广悦.市政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科技经济导刊,2020,v.28;No.707(0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