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
2021-01-01宋国义
宋国义
【摘要】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方法正不断的优化,自身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幅度的提高,相关问题的解决给出了较多的依据,整体上的发展拥有较多的保障。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符合建筑设计的要求,各项工作的开展应给出足够的依据,减少设计的隐患,突出技术的功能和价值。而且,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要成立优良的团队,加强技术的评估,促使技术操作的综合效果长久的保持,这样才能推动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优化策略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4.031
建筑工程的设计模式,应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的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的优化,减少传统设计的问题,深入把握好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提高绿色建筑技术的综合价值。与此同时,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合理的优化,坚持与绿色建筑技术完美融合,加强建筑工程的特色设计,提高建筑工程的附加价值,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果,对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高度明确。
1、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意义
现阶段的建筑工程设计、发展处于非常重要的阶段,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应科学的使用绿色建筑技术。该类型的技术减少了污染问题的影响,对于各类工程的建设模式给出了较多的依据,同时在适应能力上比较高。另外,绿色建筑技术的实施,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走向,对于各类建筑工程的舒适度不断的提高,由此实现了更大的进步。
2、建筑设计的问题
2.1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很多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并没有按照节约原则完成,对于土地的浪费是非常严重的,整体上的发展依然按照固定的方法实施。建筑设计的土地资源利用,缺少实地勘察、调研,很多项目完全是从商业的角度思考,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整体上的工作开展很容易陷入到较大的困境,最终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土地资源的使用,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很多建筑设计并没有按照绿色环保的方法完成,这就导致设计的方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针对土地资源的使用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后续工作的部署也难以得到预期效果,最终产生的矛盾比较多。未来的建筑设计应不断的调整土地资源的使用方向,坚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2节能体系不健全
建筑设计的很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在节能方面没有做出科学的把握,各项工作的实施依然按照固定的套路实施。例如,建筑设计的节能方法,没有明确节能的方向,对于节能的手段也比较传统,本质上依然表现为严重的能源浪费问题。节能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建筑设计的可靠性、可行性并不高,同时容易遭受到严重的诟病。节能工作的意识并不高,各类项目对于节能的调研没有掌握行业内的时事热点,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表现出陈旧的问题。所以,未来的节能工作开展要合理的優化,促使节能的综合效用不断的增加,只有贯彻落实最新的节能理念,才能在后续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成果,努力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2.3材料应用薄弱
建筑设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材料应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类材料的研发、创新给出了较多的选择。很多材料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给出足够的依据,表现出盲目应用的问题。例如,建筑设计的前期对于材料的勘察、对比不够完善,材料的很多功能、性质掌握,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实践应用的方法没有保持高度的灵活性,最终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些项目在材料应用的时候,存在盲目的混合问题,优质材料和劣质材料没有得到良好的区分效果,影响到材料的功能发挥,并且对于建筑设计的理念造成严重的违背现象,后续的工作实施始终得不到良好的成果。材料应用的问题,必须在建筑设计中按照多元化的方式解决。
2.4水资源污染严重
建筑工程的设计、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应用要不断的改善,尤其是对水污染问题要科学的处理。但是,很多项目在设计的时候仅仅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于水污染的把控并不严谨,水资源在现场的应用时完全按照粗放的手段完成,最终造成的恶劣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施工现场的水资源防护模式并不完善,水资源的供应方法也比较粗暴,看起来提高了利用率,实际上造成的污染、浪费不断的加重,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并不能得到优良的成果。对于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应按照全新的理念、方法应对,充分掌握好建筑设计的发展走向,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范、标准,促使建筑设计的路线更加明朗,为长期工作的开展做出更好的成绩,推动建筑行业进步。
3、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原则
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方法、理念正不断的优化,与绿色建筑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不仅要提高技术应用的水平,还要对技术的功能不断的完善。绿色建筑技术的前期应用,要充分的把握好技术的规范、标准,加强技术方案的创新,根据建筑设计的准则,实施个性化的技术应用模式,促使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得到较多的肯定,打造优良的技术形象。另外,绿色建筑技术的团队应不断的强化,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各项应用方法逐步的完善,既要掌握未来的发展走向,又要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各个环节合理的搭配,最终在技术操作的综合效用上不断的加强,推动建筑工程的进步。
4、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4.1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
绿色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设计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影响,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例如,高层建筑的打造,能够充分把握好城市的空间资源利用,促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但是减少了土地的浪费问题,针对建筑设计的长期优化提供更多的保障。另外,土地资源的节约过程中还要对地下空间合理的应用,促使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于固有的空间合理的应用,为建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土地资源的节约模式,要加强建筑设计的环保手段,针对不同的区域建设模式,按照因势利导的方法进行创新,与周边的土地环境特点更好的融合,最终在建筑设计的水平上大幅度的提高,为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多的保障。
4.2优化节能技术的应用
当前的建筑设计正处于非常重要的阶段,节能技术的应用是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的综合效益较高。例如,建筑设计的时候应扩大光照的面积,对于室内的温度更好的稳定,减少供暖的压力,促使各类能源的节约效果不断的加强。建筑工程的电力供应模式,要加强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的各类照明系统,通过太阳能发电进行改善,选用高效率、高性能的设备进行辅助,减少电能供应的压力。建筑设计的节能手段,还要加强玻璃幕墙的设计,促使室内温度、室外温度合理的管控,对于室内的舒适度更好的提高。通过多元化的节能技术应用,提高了绿色建筑技术的综合价值,而且在建筑设计的品质上得到更好的进步,长期工作的开展得到了优良的成果。
4.3加强绿色材料的应用
绿色建筑技术的实施,打破了建筑设计的局限性,绿色材料的应用更加符合未来的发展走向,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较高。为了节约建筑材料,可以采用全塑料材质、轻质钢板等可拆装式环保围墙,其优点是周转次数多;在临边、洞口等防护部位,可以选择使用可拆卸周转使用的围挡;对于基坑周边的围护,也可以采用可拆装式防护栏杆。在建筑施工现场的临时道路及办公区地面硬化施工中,可以采用预制块材或钢板进行铺设。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可以积极采用一些工具式模板材料、新型模板材料以及其他可再生材料的大模板和钢框镶边模板,从而实现模板的多次周转和回收利用。在墙体的砌筑施工中,可以尽量使用一些轻质墙板和轻质砌块。
4.4创新节水技术的应用
现如今的建筑设计告别了传统的方法、手段,整体上得到的进步空间是非常大的。节水技术的应用,要根据绿色建筑技术的准则进行创新,对建筑设计的各个构成部分合理的优化,促使整体上的发展取得更多的保障。例如,雨水的收集方式要合理的优化,通过雨水的收集利用,减少传统的水资源供应压力,促使水资源的节约效果更好的优化。施工现场的节水设施、设备,应按照智能化、自动化的功能打造,针对用水量科学的评估,充分掌握好节水技术的前后变化情况,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每一个环节合理的改善。节水技术的应用,还要掌握好节水的指标,针对不同区域的用水标准、用水量仔细的计算,促使各类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的问题。
总结:
新时代来临以后,建筑设计的可靠性、可行性不断的提高,针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创新了设计的成果,对建筑设计的传统问题从根源解决,实现了更大的发展、进步,未来的工作也给出了较多的选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技术的整合,要进一步的加强区域资源的勘察、探究,深入分析设计的规范、标准,针对整体上的工作安排给出较多的依据,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各项工作良好的创新,最終提高建筑设计的综合效用,在长期的工作中得到较多的保障,为城市建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婕.解析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结合[J].城镇建设,2020,(02):316.
[2]顾风兰.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技术措施分析[J].居舍,2021(26):67-68.
[3]刘於洋.浅谈在建筑设计中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J].建筑技术研究,2020,3(5).
[4]何泽平.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J].住宅与房地产,2019,525(03):18.
[5]刘建仪,邹清华.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7):24-26.
[6]王欣怡.试析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J].华中建筑,2019,(06):59-61.
[7]邱桂芳.试析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J].中国房地产业,2020,(004):83.
[8]谷少刚,陈贤波,孙海洋,王健.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结合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08):114-115.
[9]石学枫.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9,(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