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土地收储工作的市场效应与宏观调控作用
2021-01-01孙海峰王丽
孙海峰 王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应的社会建设设施也是不断完善,尤其是房地产事业的发展,更是带动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房地产经济带动当地的GDP,现在土地管理部门会对土地的收储工作强化管理,避免社会上非法违建的现象,甚至通过群众举报等措施,进行强制措施,以土地收储的方式防止国有土地资源的流失,以达到对市场的宏观调控。
【关键词】土地收储;市场效应;调控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4.010
当今社会,很多商人以金钱为主要目的,对国有土地资源进行非法占地等行为,又或是房地产商“五证不全”却钻审核的空子进行销售房地产等,这对于土地储备工作的经济收益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这当面的不足,为了避免损失,我国应对不断完善相应制度,对土地收储和土地管理进行全面的强化管控和整理措施,政府通过对于土地的管理和干预,来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达到土地利益的最大收益,实现经济的正常发展,做到国以人为本,建设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本文将从土地收储工作的方向阐述对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1、土地收储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土地都是归国家所有,国家将部分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但是国家在土地上具有优先购买权,土地收储机构利用这一特性,优先购买进入市场的土地,进行整理规划以后,作为储备用地,或者对居民进行拆迁补偿等手段,对土地进行合理的租赁,买卖等行为,在符合国家法律的前提的下,实现土地的流转和政府收益最大化,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趋势,也是国家改善居民环境,建设文明社会的必要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的建设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建设需要更多的储备用地,需要收储部门加大拆迁力度,用到大量的资金稳定民生,这是造福百姓的好事,和民生息息相关,如果缺少国家的干预,单纯的靠企业去操作,将会出现很大的社会问题,扰乱社会稳定,损害人民的利益,更会造成国有土地资源的流失,不利于社会市场的稳定,只有制定完善的土地收储规章制度,才可以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经济建设,造福百姓,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2、土地收储工作对市场的影响
国家土地储备机构在对土地购买收回或者拆迁补偿时,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进行多维度的严格商量,例如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样,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收入情况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来确定最终的收购价格或者拆迁补偿,保障不扰乱市场经济的同时,充分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避免矛盾的产生和不良言论的激化。尤其重视的就是拆迁或者占地等突然暴富的人,过多的补偿款很容易是他们产生暴发户的心态,虽说不能完全制止,但是也要尽量避免。政府根据城市发展的必要土地条件,进行规划,土地储备机构对土地进行整理,然后进行公开透明的招标会等,不得以回扣,送礼,贿赂等违法的竞争手段破坏公平性,应该以透明的公平的形式进行土地出让,坚决抵制谋取私利的行为出现,避免不好的竞争存在,同时新的土地使用者在取得土地过程中,必须具备对应的资质,相关部门要严格的审查,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肩负起为老百姓负责,为国家负责的重任,避免害群之马的出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城市建设现代社会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3、完善土地收储制度
3.1土地收储进行时遇到的问题
(1)目前我国在土地收储方面的规章制度相对不算完善,《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只是可以做到宏观调控,但是具体操作和落实上,规章制度薄弱,法律依据不足,实际操作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对土地收储进行时产生一定的阻力,会浪费时间和经历,甚至处理不必要的纠纷上面,大大影响整体效率。
(2)土地收储是国有资源的收回和利用的过程,会牵扯到很多机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及时的沟通联系,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存在的问题,甚至潜在的问题不能明确的发现,部门处理结果不一样,无法进行正常的土地收储工作,如果疏忽甚至脱离各个部门的审查,减少其中的联系,非常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国土资源流失。
(3)现在的土地收储过程中,需要对用户进行一定的补偿,补偿的多少按照当地经济发展现状评判的,大多数按照新的商品房或者现金的方式进行补偿,既然是补偿肯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而政府一般没有很多的资金储备,就会让一些开发商乘虚而入,非法交易等钻法律空子,城市要发展,一些基于发展的地方就会出现很多证件不全等公司进行售卖房地产等,甚至一些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都无法真正收回土地进行城市建设,土地收储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
3.2土地制度不断完善的好处
(1)国家的土地收储制度还是十余年前指定的,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尤其以08年奥运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直线提高,无论是商业大厦、写字楼还是居民楼,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看,体现着科技和经济带来的巨变,曾经的小山村现在可能都是二三线城市,以北京通州来说,曾经的通县,现在北京市政府都转移通州,自然带动了经济和发展。现在国家重点发展的雄安新区,也可以说是一夜之间身价倍增。那么显而易见的,曾经的土地收储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就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来完善和制约土地的流转,让其更加的合法化。后面又颁布了《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这对如何储备,理解等进一步加深,相对完善了其在法律层面的效应,弥补了制度方面的弱点,更让当地政府有了可行的实施方法,保证了土地储备进行的合法合理性。
(2)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生活在陆地上,无论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虽然现在的生活不像古人自给自足,不用自己种地自己吃,现在的人们生活需要更好的住宅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大到交通出行的飞机,高铁,小到住宅和商场,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水上乐园和森林公园的建设都是需要土地收储的,足够的土地使用,才可以建设更加美丽的城市。城市规划势必要根据居民楼分布,护城河分布,经济开发区等诸多因素进行考虑,只有政府手里有足够的土地,才能更科学的建设美丽城市,而不是哪里闲置开发哪里。土地收储的科学管理和完善的相關制度是城市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注重城市建设的同时,保持大自然的美丽,城市建设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底蕴,也会生活中幸福的人民。
(3)城乡居民减少差异化,农村的条件相对城市都是落后的,很多农民会放弃家里务农,而是进城了打工,城市人住的高楼大厦都是打工人一滴滴汗水铸造的,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资高于在家务农,而家里的土地往往因为疏忽,就没有了好的收成,国家也在努力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从土地使用上面就可以看到很好的举措。国家在城乡结合处,会对房屋拆迁或者划分经济开发区,将闲置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划分,对土地进行收储,然后进行招拍挂出,按照规划进行楼房建造或者工厂的建设,在提高居民居住水平的同时,招商引资,增加当地的就业率,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土地收储的相对法律完善,会避免政府因为单纯的提高经济而忽视审核企业资质等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针对于企业建设要进行严格的层层筛选和审批,尽量从闲置土地进行建设,并且针对于重点项目要优先建设,帮助城市建设更好的实现经济发展。
4、有效进行土地收储工作的方法
(1)针对于土地收储的工作一定要落实到细节处,根据法律的权威进行合理的收储和整理,对投标企业进行详细的审查和资质审核,真实记载土地属权问题,不要产生模棱两可的现象,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将工作及时的进行书面记录和电子备案,必要情况下,可以在平台进行公示,让参与者认识到其中的公平公正,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2)土地收储的制度完善和使用,关乎人类的生存质量,政府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建设,不能单纯的注重经济建设,忽略环境的保护或者民生,政府应该更深的角度对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的建设改造。比如招商引资投资建厂的同时,虽然增加就业率,提高人均收入,但是也要注重工业废料对于环境的保护,和娱乐文化的建设,包括对于学校等公益事业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3)改革必须走到老百姓身边去,政府可以加强对土地收储工作的广告力度,大力宣传其益处,让不懂得老百姓懂得这样的好处,强化人们的思想,紧跟党走,无论是举办演出还是广告宣传等手段,让老百姓拥护,以民生为第一考虑,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才是真的实惠。
(4)全国上下扫黑除恶,打击不正之风,其中很多案例是涉及到违建的,从“苍蝇老虎一起打”到现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我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抓到很多官商勾结的不法之徒,利用职务之便,包庇黑恶势力侵占国有土地资源等,要维护人民利益,是最好的广告也是最有力的宣传,只有狠狠的打击不法势力,让他們尝到非法占有国有资源的苦果,充分保证人民的合法权利。我国不允许出现损害人民名义的事情存在。
结语:
土地收储是国家对于土地的合理使用和科学分配,也是通过土地来实现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土地的使用切记避免单纯的发展经济,在土地的收储和使用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法律为办事依据,以民生为第一出发点,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在于对投标企业的资质和运营情况上,各个部门增加联系,分工合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提高在土地收储工作的业务能力,高效准确的完成工作,避免后顾之忧,建立良好的工作的环境,政府充分发挥其只能,做好足够充分的土地准备,有规划的进行城市建设,遵守市场规律,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祖国的腾飞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梁志元.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钟玉萍.提高土地收储工作效率的方法探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4):186-187
[3]汪东才.土地收储工作的市场效应与宏观调控作用分析[J].商,2015(25):80-80
[4]李瑶瑶,朱道林,张立新.土地储备、土地供应与房地产市场供应时滞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发展,2018,v.18
[5]王一汀.土地供应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关系探究[J].江西建材,2016(19):28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