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心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研究
2021-01-01苏桂芳
苏桂芳
[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心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抽选在本院行心脏外科手术的80例患者,双盲法划入常规组与综合组(n=40)。常规组施以常规护理,综合组施以综合护理,比较病患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综合组VAS评分与SAS评分相对较低,与常规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71%)较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缓解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综合护理;心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3-0162-02
心脏外科手术为风险系数较高的治疗方法,对手术操作具有较高要求。患者手术后易于出现微循环紊乱、液体潴留等问题,且患者术后疼痛,对其身心状态会产生较大影响。文章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行心脏外科手术的80例患者,在差异性的护理干预模式下,评估综合护理的影响,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行心脏外科手术的80例患者,以双盲法划入常规组与综合组(n=40)。常规组男女性别占比是22:18,年龄22~68岁,均龄(48.71±10.03)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综合组男女性别占比是26:14,年龄22~67岁,均龄(48.59±10.27)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例,风湿性心脏病11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入选患者均无手术禁忌症,排除合并存在其他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精神类或者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不同组内基线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入选患者及其家属均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可比较观察(P>0.05)。
1.2方法常规组施以常规护理,术前做好各项准备,术后加强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通畅。结合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适当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予以缓解。综合组施以综合护理,如下。(1)心理护理:术前为患者讲解心脏外科手术的治疗流程、治疗的必要性及配合的方法等。适当列举成功治疗案例,多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治疗信心。针对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运用积极心理学内容加以引导。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提问,创设良好休息环境。(2)疼痛护理: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适当使用镇痛药物。询问患者感受,为患者介绍疼痛为正常情况,加强手术位置的防护,预防产生压迫感或者刺激。指导患者调节体位,保持舒适度。学习正确深呼吸、咳嗽方法,适当听轻音乐,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疼痛程度。(3)预防护理:手术前指导患者保持充足睡眠,讲解疼痛出现的原因、持续的时间等,使患者做好思想准备。讲解止痛药物作用的机制,不良反应等,避免患者过度依赖镇痛药物。(4)饮食干预:手术结束后患者无法立即进食,在手术结束后6小时,护理人员需要将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提供给患者。手术结束24小时后,应当由流质饮食逐渐向半流质饮食过渡。(5)系统的康复训练:手术结束后2至4天,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有效咳嗽、腹式呼吸及深呼吸等,加快肺复张,协助患者实施主动练习和被动练习,推拿、按摩患者的肌肉,并实施下肢的内外翻训练和屈伸训练等;第三阶段时对第二阶段的训练进行强化,按照患者能够耐受、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训练的频次和强度逐渐增加,使运动量增加,逐渐向步行过渡,同时使步行的速度和距离不断提升。
1.3评价标准(1)使用疼痛自评量表(VAS)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分数0~10分,分数高则疼痛程度强。(2)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比较患者的焦虑状态,分数范围20~80分,≥50分即为处于焦虑状态,分数高则患者的焦虑状态差。(3)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4)比较生存质量状况。生活质量主要包括生理功能、活力、社会功能等六项内容,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的VAS、SAS评分比较护理后综合组的VAS评分与SAS评分相对较低,与常规组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生存质量对比观察组干预后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综合护理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于手术的全过程。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加强健康指导、心理疏导[1]。為患者介绍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流程及治疗的必要性,适当介绍一些成功的治疗案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围手术期全程陪伴患者,为其提供专业的干预、耐心的指导。手术后加强疼痛评估、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适当使用镇痛药物,尽可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其治疗的舒适度。比如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学习深呼吸、听音乐等缓解疼痛的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指导患者家属多陪伴、安慰病患等,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对其术后身心状态的恢复有益。相较于常规护理方法,综合护理涉及的内容较多。在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生命指标的同时,对其生活状态、情感状态及认知状态等进行关注,科学引导,是提升心脏外科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路径。除此之外,在患者预后恢复中对患者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能够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同时能够使患者的恢复时间缩短,使患者的痛苦感明显减轻,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利用循序渐进的训练,还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的缺氧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肌肉收缩,加快静脉回流,使微循环状态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可以使机体内的神经传导效应增加,从而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2]。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缓解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及镇痛药物使用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妍,金娜.改良疼痛护理措施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止痛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9,41(23):3670-3672.
[2]杜莹,何媛,陈秀梅,等.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在心脏外科高龄手术患者护理不良事件预防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4):1845-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