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用人性化理念护理和糖尿病专科护理对改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效果
2021-01-01李观妹陈琼芳苏彩霞王白妙冯斯敏
李观妹 陈琼芳 苏彩霞 王白妙 冯斯敏
[摘要]目的:探析糖尿病患者给予人性化理念护理及糖尿病专科护理对改善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纳的糖尿病患者合计56例纳入,根据入院先后分组,参考组28例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28例在人性化护理理念下落实糖尿病专科护理,测定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BG)水平,评估两组护理质量及生活质量,利用简易调查表收集并统计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护理前两项血糖指标(FPG、2hPBG)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均为实验组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护理质量评分中实验组宣教落实、饮食干预、用药指导3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生活质量评估中实验组心理、物质、社会、躯体多项评分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护理满意度统计中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落实人性化理念护理及糖尿病专科护理可显著改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在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方面也有良好改善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人性化护理理念;糖尿病专科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23-0122-02
糖尿病属于全球高发性慢性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糖代谢紊乱为已知病因,至今具体发病机制不明[1]。患病后血糖长期维持高水平,未经有效干预则长期受高血糖影响,易出现多脏器慢性损伤,诱使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发生,最终引发多种危重并发症[2]。本病病程长,尚无根治手段,患病者需终生接受血糖干预,以尽可能延缓病情发展,临床护理活动中如何帮助患者掌握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为控制病情发展的关键[3]。既往常规护理活动仅落实用药指导、常规饮食指导等护理干预,整体护理质量一般,血糖干预效果有限,患者满意度较低。人性化护理作为当前新型护理理念,要求护理活动全程围绕患者开展,以满足其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需求为护理目标,为临床病患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我院于2017.11~2019.10开展人性化理念护理及糖尿病专科护理,取得满意成效,现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11~2019.10两年间我院收治糖尿病患者56例,所有病例符合《美国糖尿病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选入标准:(1)非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2)未合并心脑血管疾病;(3)意识清醒,思维能力良好,可依从护理指导;(4)知情研究后自愿同我院签署协议入组。排除标准:(1)慢性肾衰竭、肾功能不全;(2)临床信息核对有误;(3)选入标准筛查中有1项或1项以上未符合。以患者入院前后分组,前28例划入参考组,后28例划入实验组,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表1,本院已批准研究开展。
1.2方法
1.2.1参考组(1)入院即给予血糖监测,依照医嘱给予药物指导。(2)落实临床宣教工作,讲解糖尿病危害及血糖控制重要性,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于血糖控制的积极作用。(3)出院指导,叮嘱日常饮食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掌握血糖监测方法,告知其若家庭生活中血糖控制不理想当及时回院接受医师专业指导。
1.2.2实验组(1)建立个人档案:患者入院即帮助其建立个人档案,每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监测结果记录入档案,观察血糖波动情况,及时调整临床药物用量,预防低血糖或血糖控制无效情况发生。(2)生理人性化护理:1病室护理:提供舒适度较高的病室环境,除调节室温、湿度外,利用空气清新剂消除院内消毒水气味,多在病室内布置温馨装饰,结合患者需求提供软床垫或硬床垫,窗帘替换为无透光窗帘,夜间保持病室无光或微光,排查病室周围噪声源,保持夜间病室安静。2睡前按摩:睡前予以患者双足热水清洗,并由护理人员落实足底按摩,按摩时力道适中,以患者自述舒适为宜,促进双足血液循环,起到一定预防糖尿病足的效果,缓解部分患者足部存有的异常感觉,帮助其更快进入睡眠。3饮食满足:以控制血糖为主要目的,兼顾患者个人饮食喜好,坚持低糖、低盐、低脂前提下,通过查体结果分析其营养摄入量,制定合理饮食方案,每日饮食记录入个人档案,以便实时调整,强化饮食干预效果。4运动干预:运动可促使机体分泌更多多巴胺,提高愉悅感,以患者肺活量、心率等指标综合评估其运动能力,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5给药护理:接受胰岛素皮下注射者,由手法娴熟的临床护士给予皮下注射,每次注射时选取不同部位给药,避免重复在同一部位重复给药,降低胰岛素效用。(3)心理人性化护理:1纠正观念:部分患者因自身患病为家庭带来沉重医疗负担产生愧疚感,需有护理人员予以观念纠正,告知其患病为不可控因素,无需过分愧疚。2知识讲解:以患者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等为宣教依据,通过一对一谈话方式了解其日常饮食、运动、用药掌握情况,制定个性化宣教方案,宣教时重点讲解患者未明确知识内容,避免盲目宣教致使抵触情绪产生,在充分满足疾病知识需求同时,保持礼貌、耐心,保护其自尊心以提高依从性,消除既往常规护理宣教以护理人员为主体,灌输式知识宣教法所致患者满意度不高问题。3情绪干预:利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当下患者心理状态及不良情绪成因,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方案,以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为前提,在护理活动中穿插心理护理,帮助其做情绪管理,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4)随访:与患者建立随访,每周进行2次电话随访,了解日常生活中血糖控制情况,并记录入个人档案,并将每次随访指导内容、患者反馈信息记录入个人档案内,于下次随访时回顾上次随访内容,保持随访连续性、一惯性,加强随访效果。
1.3观察指标(1)测定两组护理前后FPG、2hPBG水平。(2)从宣教落实、饮食干预、用药指导3个方面完成护理质量评估。(3)借助GQOLI-74问卷评估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问卷从心理、社会、物质、躯体4个方面评估。(4)通过简易调查表收集护理满意度,从态度、技能、知识等方面评估,分值0~100分,分值100~80视为满意,79~50分视为基本满意,49~0分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3.0软件处理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FPG、2hPBG护理前组间FPG、2hPBG对比未存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FPG、2hPBG水平均为实验组显著更低(P<0.05),见表2。
2.2生活质量实验组多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更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已为人类主要慢性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由本病所间接引发的各类并发症为人类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鉴于此病病机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临床仍无根治手段,患者需要通过长时间控制血糖水平以延缓病情发展,减少糖尿病危害。
临床护理活动中,指导患者掌握有效的自我护理知识,做好自我血糖监测等为本病控制关键,一般血糖控制效果良好,患者日常生活可基本不受影响,反之若血糖控制不佳则易发多种并发症,严重缩减患者寿命。当前护理活动中,常规护理基于患者所患疾病落实护理工作,护理质量较低,难以充分满足患者各项护理需求,导致护理满意度普遍不高,轻则影响患者依从性,严重时引起护患纠纷。鉴于此,相关研究者认为可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落实糖尿病专科护理同时以人性化理念为指导给予人性化护理。
综上所述,糖尿病护理中给予人性化理念护理和糖尿病专科护理效果确切,可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翠玲,晋运玲.穴位按摩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35):2721-2726.
[2]安新荣,安冉冉,陈晓琳,等.概念图护理查房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33):4213-4217.
[3]王新军,于文.2012年糖尿病诊疗指南——美国糖尿病协会[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32(3):211-214.
作者简介:李观妹(1974.08-),女,汉族,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内分泌专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