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守护人王会悟
2021-01-01
在“游弋”南湖的前一年,22岁的王会悟在上海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行了婚礼,新郎叫李达,大她8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者,也是陈独秀组建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核心成员。婚礼上王会悟留着新式短发,清秀漂亮。她精通英语,担任着上海女界联合会的文秘——正是工作让两人产生了感情,李达要翻译很多国外进步书籍,常通宵达旦,陈独秀打算帮他找一位得力助手,王会悟自告奋勇。时间长了,两人就走到了一起。
1920年年底,陈独秀受邀到广州任教育厅厅长。次年6月初,李达、李汉俊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在北京的李大钊通过书信商议,决定7月在上海召开“一大”。开会地点选在哪里?代表们的食宿如何解决?安全如何保障?李达想到了妻子王会悟。她是“上海通”,对上海的大街小巷很熟。事实证明,王会悟确实是合适人选。她为代表们找到了住宿的地方——博文女校暑假期间空置的宿舍,离选定的“一大”会址、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家(现为兴业路76号)相距只几百米远。
7月,中共早期组织的代表陆续抵达上海。王会悟动手把教室改造成宿舍。她买了草席铺在地板上,可供代表休息,又安排了一个熟人负责做饭兼门卫。接待时,王会悟看见28岁的长沙代表毛泽东个子太高,就拿板凳给他在靠西的房间里新搭了一张“大床”。
在王会悟的妥善安排下,会议一直很顺利,直到7月30日,一个陌生人闯了进来。来自武汉的代表陈潭秋记得:“(这个)可疑人物,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找社联组织的主席王某,后又说找错了,很快溜了出去……”当夜,代表们到李达家会面,意见很统一:开会地点要改。改到哪里?
在上海已经找不到合适的地点了,大家一度决定到杭州西湖去,但在出发前,又做出判断:西湖不是适当地点,因为那里游人太多。“我在嘉兴读过书,还是到嘉兴叫只船,假使出危险,可以通过熟人朋友找几个嘉兴有名望的賢达,请他们过来帮忙。”最终,代表们同意了王会悟的建议。
在王会悟带领下,一行人来到南湖。王会悟让船主把船撑到离烟雨楼东南方向200米左右的僻静水域,用长篙插住,代表们就围坐在中舱的八仙桌前开会。王会悟还特意在八仙桌上摆了一副麻将牌。她自己则坐在船头望风,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她就哼起小调,手指敲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那天傍晚,代表们走出游船,王会悟完成了任务。
多年后的今天,很多嘉兴市民都知道王会悟的名字,脱口而出:“我们‘红船的守护人嘛!为了读书,她从小把抗争的种子种在了心里!”
1898年,王会悟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父亲是晚清秀才,开一家私塾。小时候,她跟男孩子一起念书识字,后前往嘉兴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回乡,她办了一所女子学堂,乡亲们都说:“小王先生教得也不比老王先生差。”
1917年,王会悟到湖州教会学校胡郡女塾攻读英语,在那里,她看了《新青年》杂志,就学着用白话文给陈独秀、恽代英写信。陈独秀真的给她回了信,说:“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都影响到教会学堂了。”并夸奖她“有胆识”。
1921年12月,王会悟按照中央的指示在上海创办了最早的妇女刊物《妇女声》。她还是上海平民女校的校务主任,为了尽可能照顾不同情况的学生,女校上课时间机动性大,学生可以做了家务、吃了中饭来上课;也可上了课回去煮饭、做家务。以此为起点,王会悟一生都在为妇女解放和平等权利而奔走。
在乌镇王会悟纪念馆,有一件保存完好的旗袍,浅蓝底色,上面绣着小小卫星的图案,时髦而不张扬。100年前,一位穿着旗袍、留着短发、戴着眼镜的女子,就这样轻盈机敏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弄堂里,也许她在送书送信,也许她正在放哨。
//摘自《环球人物》2021年第12期,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