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经济时代,好公司才会大涨2021,开年十大猜
2020-12-31高利明游识猷管涛张效羽刘方志
高利明 游识猷 管涛 张效羽 刘方志
概率很大
当然
问题不大
不太可能
小概率事件
1.股市会重上4000点吗?
高利明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所研究员
问题不大。不过从2017开始,猜上证指数的意义是一年比一年小了。因为指数涨不再等同于股票涨,指数不怎么涨也不等于股票不怎么涨。
回顾上证的历史,上证指数至2017年,指数上涨了34倍,其中关键的上涨有7个月:1990年12月、1992年5月与11月、1993年1月与4月、1994年8月、1999年6月,刨除这7个月,上证指数起始日1990年12月19日至2017年12月31日涨幅为-4.19%。换言之,在2017年之前,指数暴涨是挣钱的关键。因为指数暴涨不常见,小股民很难挣到钱,正因为很难挣到钱,所以更盼望指数暴涨。
但自2017始天变了,2017年的指数高点是3450,2020年是3465,基本没怎么涨,可茅台呢,从不到300块涨到了超过1800块,五粮液从28块涨到了280块,爱尔眼科从7块涨到了70块,立讯精密从5块5涨到了63块。在股价涨跌中,“质量因子的权重越来越高”,即“好公司天天涨”。相应地,市场上主流的声音也从小盘重组变成了价值投资。
这个变化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 最核心的一条是中国从增量经济转换到了存量经济。在增量经济年代,由于市场在迅速扩张,老二老三甚至老末都有可能逆袭成老大(小盘含有看涨期权而受追捧);而在存量经济的年代,市场的竞争格局变得稳定,强者恒强甚至赢家通吃成为常态(优秀公司不断长大)。
有人说,存量经济的逻辑尽管不错,但茅台已经涨了6倍、五粮液爱尔眼科立讯精密更是已经涨了10倍,总有涨到尽头的那一刻吧。这就牵涉到另一个大方面,即中国的消费市场正在成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统一市场,尤其这个市场的消费升级部分还有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发展空间。
更有韧力和空间的是中国的先进制造业,这个行业正在持续涌现一大批世界级的企业。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是下一个巨大的时代特征,并且中国有一大批制造业企业已经具备了与全球巨头一较高下的实力,有的光伏企业更是雄踞世界之巅,中国制造从普通消费品的全球化向资本货品的全球化升级是下一个宏伟主题。
综合以上三点,中国资本市场长周期崛起势不可当浩浩荡荡,这奠定了资本市场长牛的基本面。2001买房,2021买股。今天股票市场对普通人的含义仿佛20年前的房地产,而20年后的股票收获也类似今天的房地产财富创造。
当然,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疫苗会终结新冠大流行吗?
游识猷 科普作家
少数国家率先实现群免,世界局部恢复正常
截至2020年年底,全世界有两百多种新冠疫苗正在开发,其中获批上市(包括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有5种,中国国药集团的2种灭活疫苗,俄罗斯加马利亚研究所的1种病毒载体疫苗,辉瑞及生物新技术公司与Moderna的两种mRNA疫苗。
不过,疫苗要真正起到作用,靠的是足够多的人注射了足够有效的疫苗,而疫苗的制造和交付依然需要时间。
新冠病毒的R0估算为2.5,也就是没有采取防护措施时,一个人可能传染给2.5个人。
此时,假如疫苗是100%有效,那么60%的人接种疫苗后,基本可以阻止新冠发生链式传播。假如疫苗是70%有效(目前有好几种疫苗大概就在这个有效率),那么就需要85%的人。
也就是说,实现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需要全世界60%~85%的人注射疫苗。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数据进行了建模预测。他们认为,在乐观的情况下,2021年全球可供应的新冠疫苗或许达40亿剂,可以满足20亿人的需要(每人注射两剂)。
20亿人这个数据看似庞大,但现在世界人口大概有78亿,也就是说,只有大概26%的人有机会注射疫苗。即使考虑到全球有部分人因为感染过新冠而自行获得了一些免疫力,据估算,也只有大概7%的人获得了可能维持一年的免疫力。加起来大概为33%。
同时,富裕国家和掌控了疫苗生产的国家,已经在囤积足量甚至超量疫苗,并几乎肯定会优先供应给本国民众。因为从国家的角度看,最优战略是获得足够的疫苗,在本国内实现群体免疫(比如给85%的国民注射疫苗),从而让本国内部物流、人口流动和经济迅速恢复正常。
也就是说,2021年很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少数国家的高风险和中低风险人群都打上了疫苗,而还有许多国家疫苗一支难求。
这也就意味着,世界依然无法恢复正常。而即使打了疫苗,也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没有实现群体免疫的地区旅行。因为打了疫苗并不等于一定有免疫力,有些人打完疫苗但免疫反应不够强,此时需要周围的人都“不会传染疾病”才能确保自身安全健康。
目前的数据显示,2021年,世界很可能只有局部恢复正常。
但也不排除有奇迹发生——毕竟在新冠疫情之前,也从来没有疫苗能在一年内从研发到上市。这是一次全球公共卫生共同面临的考验,也许疫苗的制造和运输交付,能短时间内动员前所未有的力量。
3.人民币会继续升值破六吗?
管涛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已及时释放升值压力,与美元指数负相关
首先,人民币升得快并不意味着升值压力大、升值预期强。正是因为汇率升得快,及时释放了升值压力,避免了预期积累。
其次,从2020年6月初以来人民币震荡升值,已经持续了六个多月时间,并累积了近10%的升幅,同期人民币汇率指数也累积了一定的升幅。
再次,影响汇率升贬值的因素同时存在,本身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令汇率跌多了会涨、涨多了会跌。来年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将影响消息面和基本面,进而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
新冠疫苗问世不等于病毒自动消失。即便是大家放心接种疫苗,但受制于初期供应不足,经济社会活动仍恐难迅速正常化。而即便是疫苗上市后,全球经济如期重启,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也不确定,一方面市场避险情绪消退利多人民币,另一方面中国疫情控制的领先优势消失又可能利空人民币。到底哪种力量更大,届时需要具体分析。
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强,无疑受益于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但在疫情得到控制、全球经济重启的基准情形下,中国经济复苏的领先优势将会趋于收敛。鉴于此次疫情暴发之前,中国经济已经面临下行压力,市场关注点可能转向后半期中国经济是“走出了下行通道”还是“重回下行通道”,同时,也会关注中国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上升的可持续性。还有一种情况,如果疫情影响持续恶化,全球经济重新停滞,那么就看中国能否独善其身。如果能,则会支撑人民币汇率继续走强;如果不能,人民币汇率就会受到拖累。
美元指数的涨跌对人民币汇率走势有显性的影响。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6%以上,与同期美元指数下跌将近6%互为镜像。但明年美元指数是否会进一步走弱并不确定。即便在基准情况下,受益于世界经济重启,避险情绪减弱,美元指数回落,美指回落持续的时间和幅度取决于主要经济体经济修复的速度。这次疫情暴发前,美国经济基本面要好于欧洲日本。
此外,中外利差、金融风险、大国关系,也都是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重要变量,也都有较多的不确定性。预计在年底没有坏消息的情况下,明年初人民币汇率仍可能惯性冲高。然而,在低利率宽流动性的国际背景下,受多空交织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出现大开大阖的宽幅震荡走势。
4.延迟退休政策会落地吗?
张效羽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政法教研部副教授
女性退休年龄向男性看齐,实施时会照顾特殊群体
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至此,研究了多年的延迟退休政策,终于从酝酿研究阶段进入实施阶段。故而,在“十四五”期间,延迟退休政策会落地。2021年是“十四五”第一年,落地的概率很大。
国家之所以下决心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有两方面重要背景。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人口中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年青人口逐渐减少,这个结构变化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就是维持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避免就业人口持续下降,这有利于维持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的国家,也普遍延迟退休年龄,英、法、德、日、美等法定退休年龄这些年都经历过延迟调整,普遍在60岁以上,有的已在65岁以上。因此,中国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也是大势所趋。
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预计会从男女退休年龄趋同化开始。退休年龄分为男性退休年龄和女性退休年龄。我国男女退休年龄之间的差别很明显,男性职工55岁退休,女性职工50岁,如是干部再延迟5年退休。在政策出台时,主要考虑女性体力较弱,为了保护女性而给女性设置了更早的退休年龄。
但如今,各个领域体力劳动大幅减少,脑力劳动逐渐居于主导。此外,女性退休年龄明显早于男性,意味着女性在很多岗位的职业生涯更短,严重制约了女性在一些领域发展。因此,基于男女平等原则的考虑,我国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可能会从延迟女性退休年龄开始。
尽管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已经板上钉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设置较多“例外”,以保护特殊群体,同时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比如,对于重体力劳动者,不论男女估计都会有特殊政策,允许其较早退休。比如,对于高级脑力劳动者,还会有更进一步的退休年龄延迟,但会给其自愿选择权。对于反对延迟退休政策最激烈的下岗失业人员,应该也会有特殊照顾政策和激励政策,让其中愿意延迟退休的享受更高的退休待遇,对其中弱势群体允许其较早退休。总之,延迟退休政策不会是“一刀切”的政策,更不会是冷冰冰的政策,会较好地考虑各方面的关切。
5.课外培训还会继续火爆吗?
刘方志 媒体人
巨头吃饱、线上火爆,“副科”也疯狂只因进中考
当然。对于被裹挟进补课潮的家长们来说,心疼于高昂的补课费却又不得不从众——人补我不补那就吃亏了,这是普遍心理,遑论更多望子成龙家长的存在。
作出这一判断,首先面临线下培训机构倒闭潮的“诘问”。据媒体报道,企查查提供的数字表明,2019年,全国共有1.2万家教育机构关停。这么多培训机构丢盔弃甲,还说课外培训会继续火爆,不是逻辑有问题吗?
这个数字引来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众多家长发愁的居然不是补课费打了水漂,而是没了这些培训班今后上哪补课去——这是课外培训机构将继续火爆的群众基础。
而补课市场作出的回答是:其一,失意者留下的诸多地盘,已经由培训机构中的巨头逐步接盘。没有数据显示,这种接盘到了怎样一个程度,但是我几年来坐地铁关注一些写字楼上培训机构广告牌旧貌换新颜的变化,就知道,这种替代,非常密集,从未平息。某种意义上,线下培训机构正在推动的洗牌,使得培训机构的品牌化、链条化更为突出。失意者没有抵达的地带,巨头们凭借细微的触角也一一抵达;其二,线下课外培训丢失的空间,正在由线上课外培训加倍“挣回来”。总的来说,课外培训拥有的课堂不是比以前更少了,而是更多了、更无形了,也更具黏性了。基于这个大势,课外培训想不火爆都难。
年内,在教师们纷纷吐槽“人生第一次成为十八线主播”的时候,培训机构的线上课堂实际上完成了一种无形而机敏的“比较代言”:就线上授课而言,绝大多数学校教师青涩的表现说明,这方面的专业性不如培训机构老师,相比之下,后者已然是老江湖了。一些学生也吐槽,同样是线上课堂,后者讲得更好更有趣、授课质量更高、经验更丰富。这个对比视角,同样会促使一些家长更加信任、追随培训机构的网课。
此外,在音乐、美术、体育走进中考高的情况下,将会让那些茫然无措的家长们迅速调整思路、自我否定,坚决把孩子送进培训课堂,以图短期见效。这或是决策者没有想到的。并不能怪家长的“急功近利”,“副科”的陡然被重视,包括跳绳在内的诸多“硬项目”上马,让很多人不是很适应,要想不落人后,只能通过强化指导应对。由于家长的焦虑情绪互相“传染”,各地体育课外培训班火爆,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