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颂歌:“东方红_号’’卫星诞生始末
2020-12-31鲁晨
鲁晨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酒泉,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代表中国人飞向太空,实现了泱泱中华对茫茫宇宙的第一次叩击,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开启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50年过去了,但围绕“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升空发生的故事,以及那光彩四溢的流金岁月,却理当被后人以更加立体的方式,留在记忆的华贵之处。
我们也要搞卫星
1957年10月4日,在距离莫斯科2000公里的哈萨克丘拉坦荒漠上,苏联拜科努尔秘密基地发射场上空升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1月31日,大洋彼岸的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升起了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太空竞争,由此在人类居住的这个小小行星上,全面拉开了帷幕。
谁也不会想到,在中国的土地上,一个刚刚从苦难和废墟中挣扎起身的民族,也已经悄悄将目光瞄向了深远的太空。
1957年底,中科院钱学森、裴丽生、赵九章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准备叩响天庭之门,让中国人的卫星在太空占上一席之地。他们在一次科研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要研制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
科学家们的大胆设想,引起了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他亲自把专家们写的有关报告和文稿一一找来阅读、思考,经过数日权衡,他终于定下决心。那天,太阳还没冒出头,东方的天际才刚刚有点儿鱼肚白,周恩来慎重地拿起了电话。不一会儿,话筒里传来了几句亲切浓重的湖南口音。
周恩来郑重地、满怀激情地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中科院几位科学家的设想和自己的看法,他春风满面地说: “主席,航天科学向我们敲门了!”
几个月后的1958年5月1 7日,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向与会代表宣布: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紧接着,这位气吞山河的伟人以其特有的幽默说: “我们要抛就抛两万千克的,也许要从较小的抛起,但像美国那样只有鸡蛋大的,我们不抛!”
自此,地球上争夺宇宙空间的国家行列中,出现了一位东方巨人——中国。
少了你们,我们照样干下去
要发射卫星上天,就必须具有能送卫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的火箭推进技术。这就好比即便拥有杀伤力最强的子弹,但如果没有枪,哪怕你守着一个子弹库,也终究碰不到敌人。而火箭发射技术的前奏曲,就是导弹发射。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7年的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就已经正式宣布成立,并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然而,万事开头难。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由于是白手起家,没有可作基础的老机构,加上研究导弹在中国还是破天荒头一遭,一无图纸资料,二无仪器设备,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石头过河。
为缩短中国导弹技术起步阶段的摸索过程,中国政府就建设和发展中国导弹技术同苏联政府举行了谈判。然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苏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专家留学生并提供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
1958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开始了对苏P-2导弹和几种战术导弹的仿制。然而,自1959年开始,苏方对执行双方签订的有关协定的态度突然转变,至1960年8月,赫鲁晓夫下令撤走所有在华的苏联专家。而这个时候,恰逢中国仿制苏P-2导弹工作的关键阶段。尤为无奈的是,发射导弹用的液氧,苏联当局也全然撕毁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
坐落在茫茫戈壁滩上的中国第一座航天城被激怒了。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这位红军长征途中亲自指挥抢渡大渡河的英雄,当着苏联专家组长的面大声说道: “少了你们,我们照样干下去!”
中苏关系破裂,更加激发了中国导弹研制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拼劲。1960年9月10日,在苏联专家组撤走的第20天,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本土上,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
让全世界听到《东方红》
1964年6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发射试验失败后再次进行发射试验,喜获成功,揭开了中国导弹、火箭发射发展史上新的篇章。
1964年7月至10月,戈壁滩上又连续多次进行了这个型号的发射试验,均获成功。1965年4月,鉴于我国自行研制的弹道导弹已取得重大进展,国防科委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方案,很快即得到中央批准。
1967年初,国防科委正式确定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都听一听中国的声音。年底,国防科委又将这颗卫星正式命名为“东方红一号”。196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任务书。
“东方红一号”卫星外形为球形多面体,直径一米,卫星结构包括外壳、仪器舱和承力筒三部分。然而,就是这么个“大晶球”,从1965年论证,到1970年发射成功,历时却达4年多。
在卫星的整个研制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值得一提。一是卫星上天后有一个在地球上可以“看得见”的要求。为了达到這一目标,科技人员进行了数次试验,克服了种种难关,才终于获得成功。“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后,在晴朗的夜空,人们能非常清晰地看到紧随卫星飞行的“观测裙”。
解决了“看得见”的问题,再一个就是“听得见”的要求。在各种试验中,不是出现乐音混乱,就是发生乐音变调。后来,经过科研人员的反复论证和探索,终于解决了乐音在高、低温度条件下变调的难题。万事俱备,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辉煌时刻就要到来了。
“牵动” “:开拍” “点火” “起飞”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时间,预定于1970年4月24日晚21时30分左右。24日这天,发射场区风和日丽,春风拂面。上午,科技人员给运载火箭的第一、二级加注了推进剂,紧接着,卫星与火箭进入发射前的8小时准备工作程序。
下午15时50分,周恩来打电话告诉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毛泽东主席已经批准这次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好各项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为保证安全,晚上21时许,当发射指挥员下达“发射前30分钟准备”指令后,发射架下和场坪上的工作人员全部撤离至指定疏散地点。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15分、10分、5分,发射场区万籁俱静,“脐带塔”上灯火通明,周围的聚光灯把场坪照得如同白昼。在一小时前还挂有很低云层的天空,此时也已悄然拉开云幕,准备迎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对宇宙的近距离拜访。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
“牵动”“开拍”“点火”“起飞”。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场操作员胡世祥有力按下了点火开关,只见一级火箭的4个发动机猛然喷出了桔红色的火焰,巨大的气流将发射架底部导流槽中的冰块吹出四五百米远。
伴随着隆隆轰鸣声, “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的托举下,慢慢离开发射架,像被一位巨人轻轻提着徐徐远离地面,其尾部发动机喷出的几十米长的火焰,光亮夺目,强大的气势似乎要把整个戈壁滩掀起。
片刻后,火箭的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在人们的注目下,直直插入九天。
中国人民的胜利
发射场区的各种地面测控设备,自卫星离开地面起,就开始了一刻不停地跟踪,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观测站,也同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当时,各观测站不断发出的“跟踪正常”的报告,就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挨着一棒,而地面的遥测系统也不停地报告着“飞行正常”。
现场观看卫星发射场景的每一个目击者,每听到一个“正常”的报告,都几乎要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21时48分,测控中心根据接收信号情况,准确判断后报告: “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22时整,国防科委向国家总理周恩来报告:“运载火箭一、二、三级工作正常,卫星与火箭分离正常,祖国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入轨了!”
曾俯身于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地毯上,与科学家们一起测算过这颗卫星飞行轨道的周恩来,一边高兴地说: “准备庆贺!”一边当即向国家主席毛泽东报告了中国70年代第一春的这一喜讯。
当晚,周恩來登上飞往广州的飞机,参加由越南、越南南方、老挝、柬埔寨领导人召开的“三国四方会议”。
第二天,周恩来在会议上兴致勃勃地宣布: “为了庆祝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那就是昨天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我们大家的胜利!”(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