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治疗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2020-12-31
1 错误选择药物
正确选择药物的前提是了解各种药物适用的情况。药不对症不仅延误病情,还容易导致药物残留。例如磺胺类药物由于见效时间短,治疗效果好,成为了治疗畜禽疾病的首选药物。但磺胺类药物药效并不与剂量呈正比,用药周期过长或超出推荐剂量,不仅不能收获更好的疗效,反而会增强药物不良反应,如果使用剂量过大,磺胺类药物甚至会对动物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用来治疗特定疾病的特效药,如果使用得当,能收获极好的治疗效果,但若使用不当,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就会给畜禽带来巨大威胁[1]。
由于养殖场中养殖密度较大,空间相对较小,一旦发生疾病,容易造成多种疾病交叉感染,多种病症同时出现,此时,若不经过专业的病理诊断而是单纯地辨症用药就难以保障治疗效果。
2 缺乏药物作用机理相关认识
由于部分兽医和养殖场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水平不足,在畜禽患病时往往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病理诊断分析,而只能依据自身经验和直观判断诊断用药。这样做出的诊断结果往往极不准确,选择使用的药物也并不能很好地医治疾病,许多动物因此延误病情,甚至死亡。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基层兽医或养殖场工作人员对发病机理和药物作用机理缺乏基本的认识。疾病暴发初期,不少养殖户为了缩减开支降低成本,会直接对动物使用场内备用兽药,完全不进行药物作用机理的分析,也不考虑对症下药合理用药。直到疾病大规模暴发难以控制时,才开始寻求专业兽医的帮助,但此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控制疾病的黄金时期,为时已晚[2]。
3 剂型、剂量、疗程安排不合理
临床合理用药除了合理选择药物种类以外,还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剂型、剂量、给药方式和是否联合用药等。药物剂型不同,可影响其作用的性质、大小、快慢和部位。给药剂量应严格遵照标准,不应为加快疗效随意增加药量。除了剂型和剂量以外,合理的疗程也十分重要。给药频率过低难以达到预期疗效;给药频率过高或间隔时间过短容易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蓄积中毒。但目前情况是,普通养殖户不了解每种药物适用的剂型、剂量和疗程,实际生产应用中也做不到合理使用药物,导致药物疗效大打折扣。
4 给药方式不合理
在运用药物治疗畜禽疾病时,除了要选择合理的剂型、剂量和用药频率以外,还要选择恰当的给药方式,才能确保药物疗效。究竟是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还是吸入给药,需要依据药物剂型、药效预期、具体病症和动物种类来选择判断。不同给药方式有不同的作用特点,例如,口服给药经济安全、操作简便,但是存在着见效慢和吸收不完全的问题;而注射给药虽然吸收完全、见效快,但是对于药物剂型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给药方式选择不当不仅会影响药物疗效,还可能对机体造成额外刺激,带来不良影响。例如,家禽具有嗉囊结构,而药物在嗉囊内几乎不被吸收或吸收极少,所以在口服盐酸四环素溶液时,嗉囊内发生药物中活性物质的沉淀,导致药物吸收缓慢或不完全吸收。总之,只有了解各种药物和畜禽的适用给药方式才能确保药物达到预期疗效[3]。
5 休药期预留不足
休药期又称消除期,是根据药物消除规律确定的动物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乳、蛋等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如果消除期时间恰当,动物就能够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生物转化和排泄将残留药物排出体外。但若消除期预留时间不足,动物就无法通过新陈代谢将残留药物完全排出体外,上市的肉蛋奶等产品中就能检测出药物残留,不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在实际对上市畜禽产品的抽检中,不少产品都被检测出有一定的药物残留,这也反过来证实了养殖户在生产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休药期预留不足的问题。
总之,畜禽疾病治疗用药中错误选择药物,忽视药物作用机理,给药方式不当,剂型剂量不当,消除期预留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着畜禽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只有加强养殖管理,实现养殖用药专业化和规范化,解决用药问题,才能让消费者安心购买畜禽产品,保障行业向快向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