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地区脑动脉瘤特点及治疗体会

2020-12-31吴文博刘焕东扎多王洪国仁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9期
关键词:高原地区自发性蛛网膜

吴文博,刘焕东,扎多,王洪国,仁增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西藏 拉萨)

0 引言

脑动脉瘤常见于脑动脉分支以及主干的分支位置,因为动脉壁基层先天发育的缺陷因素,联合血液冲击的双重作用,动脉壁因为受到长期的压力以及血液冲击刺激,其会变薄,逐渐朝着外部扩张以及突出,由此产生脑动脉瘤[1]。脑血管痉挛以及脑动脉瘤的破裂会增加致死率的风险,对此临床在进行治疗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难[2]。早期传统的开路手术受到年龄以及机体脏器功能等因素的作用,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血管内介入栓塞能够提升脑动脉瘤的治疗,创伤性也相对较小[3]。该研究对脑动脉瘤治疗措施予以讨论,以此分析探讨高原地区脑动脉瘤特点及治疗体会,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予以确诊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总计104 例。男34 例,女70 例,年龄30~70 岁,平均(45.15±11.09)岁。动脉瘤≤0.5 cm 有17 例;0.5~1.5 cm 有52 例;1.5~2.5 cm 有26 例,≥2.5 cm 有9 例。

1.2 方法

开颅手术:予以患者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较多的患者,在显微镜下,予以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位置,给予置管操作,予以头架固定,夹闭成功后,硬脑膜切开,予以脑脊液的引流操作[4]。头皮分离过程中应该对三叉神经颞支予以保护,蝶骨嵴外侧1/3 处应该磨平,继而确保手术中的视野,将外侧裂揭开,对于脑脊液的引流应该缓慢操作,尽可能释放,减少颅内压,将视交叉池打开,确保脑脊液回流良好,继而打开颈动脉池,将载留颈内动脉予以暴露,对瘤颈予以解剖[5]。进行夹闭操作后,针对蛛网膜下腔血块,使用生理盐水予以反复的冲洗,避免患者术后血管痉挛。经血管介入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相应的位置,选择支架辅助、宽颈以及栓塞术等,手术后予以CT 复查观察出血的状况,存在动脉供血梗塞时,予以骨瓣减压。

1.3 观察指标

对高原地区脑动脉瘤的治疗予以回顾性分析,探讨动脉瘤的多发位置以及脑血管形成的特殊状态,结合手术以及相关的介入治疗对围手术期患者的治疗要点予以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此项研究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 进行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用t 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4 例患者中,颈内动脉动脉瘤83 例、大脑15 例、其他位置6 例,颈内动脉动脉瘤予以介入治疗,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动脉瘤手术的患者为73 例,31 例家属拒绝手术。

3 讨论

脑动脉瘤破裂会使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会有头痛剧烈的症状,并且也会伴随有意识障碍。一般情况下,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会采用CT 的方法,其成像较为清楚,而CTA 的检查操作较为迅速,并且三维成像较优[6]。近年来针对动脉瘤的诊断,CTA 已经开始普及,但是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仍旧需要借助DSA(全脑血管造影),其能够对颅内血管的基本形态以及管壁情况等直观反映,无疑为手术以及介入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针对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内科保守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等诸多措施。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60 岁以下的群体,并且女性的发病率远远超过男性。目前,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 d 内可以通过CT 予以扫描[7]。CTA 具有较低的创伤性,操作较为简单,CT 重建图像能够通过不同角度予以观察,直观反映了颅内血管的全部,弥补了常规检查中漏诊的状况。患者再出血常见于出血后的3 d 内,脑血管痉挛的高发期处于7 d 以内,DSA 能够在出血的前3 天予以检查。目前,多数资料指出,DSA 检查的准确率高达90%以上,诸多病因不明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也受到血管痉挛以及动脉瘤血栓形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动脉瘤闭塞,这也是DSA 出现漏诊的关键因素。高原地区患者脑血管和动脉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质,长时间在高原生活的群体,其颈内动脉迂曲度明显较大,并且血管僵硬的出现概率较高,在予以此类患者支架辅助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困难。

从治疗措施予以讨论,动脉瘤手术夹闭,针对动脉瘤患者应该予以早期的处理,进而再予以相应的脑脊液置换、脑室引流等措施。动脉瘤包裹术主要是针对不能进行手术夹闭的患者予以操作的。血管内治疗,根据研究指出,针对破裂囊状脑动脉瘤神经外科夹闭以及相应的栓塞治疗的研究指出,急性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在进行血管内治疗后,转归效果显著,并且发生率较低,较为多见的并发症是脑缺血。目前在进行手术时需要借助显微镜治疗,随着球囊辅助栓塞的不断兴起,双导管技术也逐渐在临床应用,诸多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也得到了放宽。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有关资料指出,在对于前循环脑动脉患者治疗过程中,交通动脉瘤的手术难度普遍较高,主要是因为周围血管及瘤体间、瘤颈宽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影响。患者进行手术后予以有效的脑缺血防治尤为关键。手术操作中通过使用显微镜,能够对侧裂的血管予以较好的保护作用,避免手术后出现脑梗死的风险,也减少了手术后的并发症状,提升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手术操作者其自身专业知识应该强化,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期阶段掌握血管造影,明白瘤颈以及瘤载动脉的联系。目前针对高原地区手术操作其实并不算成熟,并且手术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医护人员在术后予以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尤为关键,手术后针对患者的高血压等相关治疗同样不容忽视。针对高原治疗的特殊性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获取更多的病例以此分析和探讨。随着目前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针对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疗效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每年的手术死亡率也在不断降低,手术医生也需要对自身的手术技巧以及综合素质予以提升,掌握手术器械改进的要点,术后予以相应的预防护理以及管理等,以此提高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高原地区自发性蛛网膜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AV500系列无人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完成试飞试验
4例自发性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31 例高原地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