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2020-12-31王昌青王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00097
王昌青 王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100097
实验动物是专供兽医学等领域的科研、检定、诊断、生物制品的需要而驯养、繁殖、育成的动物,是畜牧兽医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被称为”活的精密仪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和应用程度被作为衡量一个部门或行业,特别是畜牧兽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疫工作一直是实验动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将回顾近期国内科研院校就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先进管理措施,简介本人在研究所十几年的管理体会,以期通过研讨,与广大科研院校管理者提供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参考。
1 历史回顾
1.1 监管层面北京市建立了实验动物管理的许可证制度、质量合格证制度和机构认可评价制度,并形成了以科技部门为主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负责实验动物工作的管理和协调的三级管理组织体系。上海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从完善实验动物监管角度,提出了建立适合实验动物养殖场的防疫条件审查制度,制定实验动物检疫规程等发展建议。
1.2 科研院所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采取了6项有效措施:严把“入出口关”,预防实验动物病原输入输出;严把“屏障关”避免交叉污染和“监测关”,监测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状况;严把“技术关”,确保动物中心专业技术服务支撑水平达到世界一流。贺花等分别从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教育培训、事故应急机制、实验动物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实验动物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华进等提出了4点可行性强的对策与可操作的措施:落实高校实验室安全责任制,配套完善动物实验相关安全设施,完善严格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重视动物实验学的3R原则: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彭华松等通过对近50所高校的师生进行调研,提出的对策与建议:重视生物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严格执行许可证管理;开展生物安全教育培训;完善实验动物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生物风险评估,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投入资金购置个人防护用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对实验动物研究计划进行审核和管理,监督动物实验中的动物福利及安全管理。朱玉等则对动物实验废弃物的防疫提出了具体建议。
2 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措施
2.1 制订标准操作程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于2002年取得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颁发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严格SPF实验动物舍的管理。主要依据SPF动物舍进行SPF鸡的相关科研活动并制订了“SPF动物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
2.2 大生物安全观及措施畜牧所生物安全工作将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动物、实验室废弃物管理一并纳入,以配合海淀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检查为锲机促进管理工作。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实验活动严格按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进行。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菌毒株的保藏及使用的自查。按照动物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要求,我所只保存使用三、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施行严格登统计管理及“双人双锁”防盗防火管理。
2.3 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模式制订并执行了系列规章制度:《畜牧所生物安全手册》、《畜牧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畜牧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管理及福利伦理审查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审查表》、《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废弃物处理事故应急预案》、《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等,与各研究室每年签订《生物安全承诺书》和责任书,每年盘点菌毒株、进行数次例行检查及生物安全培训。卓有成效的管理,持之以恒,使得我研究所至今未有生物安全事故发生,不仅保障了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和文章的发表,也有力配合了北京市每次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