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的来路:从优秀到卓越

2020-12-31沈世红

江苏教育 2020年54期
关键词:名师教育教师

沈世红

现代意义的“名师”通常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师,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人格魅力、精湛的教学技能、专业的科研水平、卓越的领导能力。名师本身就是地方教育一张亮丽的“名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上的表现越来越呈现为: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需要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这个矛盾的关键就是解决好优质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即寻找到名师的“来路”,架设名师成长的通道,让更多的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成为教育的领军人物。为此,必须回答好名师培养的三个关键问题:名师因何而来?名师从何而来?名师有何可为?

一、影响名师成长的因子

名师因何而来?对教师个体而言,就是要回答:要不要去成为名师?教师职业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优秀者,更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长为名师。那么名师因何而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因,名师有梦想作为内驱力;二是外因,名师有环境作为推动力。

1.名师因梦想奋斗而来。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对所谓“成熟”有这样的感叹:看不到成长的空间,年轻人很快变成“老油条”,并美其名曰“成熟”,这其实就是活力的丧失!审视诸多名师成长的历程,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位名师成长的出发点都是“梦想”——因为心有所梦,所以更能保持持久的专业活力和教育情怀,更有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更有驾驭自己的毅力,更有学习和变革的动力。

名师对教育的坚定的信念和深刻理解,并非与生俱来的。有梦想的教师,会为自己设计好成长的“路线图”,既有当下的短期目标,也有对教育的终极追求。他们会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结合学校需求和自身实践不断校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强化成长的内驱力。名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知,体悟教育的滋味,感受教育的价值,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乃至教育观,享受职业成功的幸福。“名师”称号是对那些执着于教育理想和信念的人、把教师职业视为神圣事业并甘之如饴倾情付出的人、把个体的生命成长与教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奖赏。

因为始终执着于自己的教育梦想,名师才会牢记自己的使命、驾驭好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少人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惰性、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常常会走向消沉和颓废。磨平“棱角”的常常不是岁月,而是自己既往梦想的丢失。执着于教育梦想才能促使专业成长从“自发”转向“自觉”。

因为执着于自己的教育梦想,名师才会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持久的学习力,他们长于分析和审视自己的现状,分段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创造条件迎难而上。梦想为名师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的内驱因子。

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写道:“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你的成长首先取决于你是否选择在专业发展的航道上扬起梦想的扬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为“想成为名师”,才有可能终成名师。

2.名师因环境推动而来。

名师的成长,其个人因素固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子,但环境和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各地“名师培养工程”所营设的社会环境、名师所处学校的学术环境、名师成长所需的文化环境等等。

名师培养工程对优秀教师而言就是一个成长的重要契机。2012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 号)强调要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明确要求“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各地在名师培养上纷纷建构起了各具特色的名师培养工程体系及相应模式,如重庆的“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浙江的“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福建的“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江苏的“江苏教育名家培养工程”等等。有人认为“特级教师”可以评,但“名师”不能评,因为名师之“名”更多地指向其外在的影响力,它应如同“瓜熟蒂落”一样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而不是来自行政的认定。此话有一定的道理,名师不能来自那些形式上的评选,但不能排斥通过“培养”营设环境来助推名师的成长。名师培养工程通过教师个人申报、逐级选拔推荐、网络投票、专家面试、现场答辩及评审等环节,遴选出有发展潜质和发展意愿的教师,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科学化、深度化的培养;通过专家引领、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为名师成长明确方向、选准道路、补齐短板、提供平台。引领和帮助是推动名师成长的重要环境力量。

在教师群体发展中,教师从“教而知困”,到“寻师问道”,到“实践突破”,再到“主张自成”,最终“破茧成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缺少环境的支撑,不少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渐变慢甚至停滞。导师团队是名师成长中最为关键的“软环境”,导师的“磁场效应”使得其周围更容易形成“名师群”。同时,积极的心理氛围是名师成长的“催化剂”,它使教师对工作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兴趣,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享受快乐、品味幸福。

当然,名师不但要“培”,而且要“养”。要给他时空,让他去阅读、去思考、去访谈、去游历、去实践、去提炼,要静静等待名师的养成。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名师培养工程,但真正被培养出的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名师还不多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长,有时并不是教师自己的意愿”,更多是来自行政一厢情愿的美好设想。值得深思!

二、促使名师成长的机制

名师从何而来?这是名师培养要回答好的第二个关键问题。从优秀的教师成长为名师,需突破专业发展的关键点。名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同时,名师还要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成为塑造学生品格的“大先生”。名师成长既有其内在机制,又有外在机制。

1.名师成长的内在机制。

名师是个性化教师。李嘉诚有言: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名师的养成亦是如此,由内而外的突破才是真正的成长。名师成长的内在机制包括“有目的的自我行走”和“有价值的自我反思”两个部分。有目的的自我行走是指从教师自身的内在需求出发,制定计划,确定目标,以专家型、专业化作为目标和核心,通过实践来探寻成长路径。而有价值的自我思考则是指通过对自身和他人的教学现象、教学结构和实践路径进行深入反思。反思要有“落脚点”“对照表”和“含金量”,不能流于形式;要带着观念和理论去反思,带着参照和对比去反思,带着分析和思辨去反思,这样的反思才能锤炼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学思想。

自我行走和自我反思的结合就是“思考着往前走”,反思可以基于教学细节,但本质上并非为了一个具体的教学细节,而是通过自我反思来提高自我实践的层次和水平,释放教学的活力,提升育人的境界。

2.名师成长的外在机制。

名师成长的外在机制包括学习、教学和科研等。

第一,名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名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的知识积淀而外显出的个体特质,没有学习就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和敏锐,也就不可能有丰实的知识积淀。“学习力”是名师的最重要的能力素养之一,哪怕工作再忙,他们也不会疏于学习。名师之所以头脑中始终有新的想法不断涌现,源于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名师的学习完全是一种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学习”。“自觉”与“被动”是名师与一般教师在学习问题上最为显著的区别。

学习是教师提升自己的重要路径,一旦停止了学习,教师就会停止专业成长,教学工作就会陷入机械重复,失去教育应有的活力。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只是关注对学生三五年的教育,而是放眼学生未来三五十年的人生,因此对教师而言,学习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加深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朱永新先生在《我的教育理想》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名师成长的基石。名师的成长是学习的累积和智慧的提炼,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名师的成长。

第二,名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

课堂是名师成就自己最重要的平台。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无不来自一线、来自课堂,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功底、高超的教学本领、非凡的教育智慧赢得尊重、尊敬和尊崇,得到师生的赞誉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教育改革最终的落点是课堂,最直接的反馈也在课堂上,名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的历练。没有教学的真功夫,也就没有名师,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坚持的:“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焕发亮丽的光彩,一定要让孩子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名师或以独创的教学方法著称,或以精妙的思维呈现出彩,或以潇洒的教学风格闻名。他们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耳朵来倾听,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用自己的行动来探索,用自己的文字来诠释,为学生呈现有趣的、专业的、高效的课堂。名师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是现代的、创造性的。信息技术革命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样态,名师要能够快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形势,把自己打造为“e 时代”学生最为信赖的学习支持系统,积极探寻网络时代课堂教学的优化路线。

第三,名师的成长离不开科研。

科研是名师专业成长的发动机和加速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名师的成长是伴随其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课程理解的发展而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教育情景有“具身”的敏感性,掌握对教育问题的“观察”技能,能清晰识别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类型,认识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艺术,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行为,生成具有自己个体特征的教育智慧。而这些仅凭教师“应激”式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能实现的。名师的成长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辩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使得教和学更加有意义。

教育研究是名师在教育行走中实现自我提升的关键,它需要教师自身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通过长期的积累,形成新的观念和问题解决方案,并最终提炼出自己的价值理念、问题模型和策略体系。目前教师的教育科研,纸上谈兵的比较多,联系实践的还比较少,教育科研和教育需求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必须提升教师开展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为自己的科研设定好三个问题:我想要研究教育领域的什么问题?我有什么擅长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我可以舍弃教育研究中的哪些方面?教育研究是泛在的、无穷尽的,如果一位教师对自己想要研究的领域不明晰、不筛选、不专注,最后他的所谓教育研究也将会一事无成。科研对象的专题化、科研问题的校本化、科研资源的整合化、科研话语的个性化是促使科研成果走向实践层面的重要保证,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路径。

三、彰显名师示范的引领

作为名师,我能做些什么?这也是名师培养要回答好的第三个关键问题。名师培养出来不是为了表彰的,而是为了示范和引领的。名师具有较高的学术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他们在人格魅力、教育情怀、教学水平、教学影响力等各方面的高度,都是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但现实生活中部分名师似乎并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名师有何可为?《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名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立德、立言、立行、立功四个方面。

1.立德为先。

教育信仰上的“立德”是指名师应具有高远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有良好的德行和人品。名师就是群众眼中教师的楷模,是人们心中教师的典范。名师的德行影响着身边的教师和学生,也引领着整个社会的风气。教育的道德在于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独特、完整、不容忽视的生命个体,这是立德的底线。而名师的立德还体现在价值引领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促使“人”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名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来教书,更是以自己对于国家、民族、社会未来的深刻洞见来育人,以自身的价值观来教育和引领学生。

2.立言为证。

名师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地区教育的“品牌代言人”。名师首先要能面向实际、站在前沿,他们必须了解和熟悉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方向。名师所谓的“立言”既要能讲好自己的故事,也要能讲好教育的故事;既要有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教学主张,也要有对社会舆论方向的引领。名师首先要能基于自己对所任教学科和教学特质的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开发,经过理性的概括与提炼,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这是为学科“立言”。名师更高层次的“立言”是为教学和教育立言。他们循着自己的教育自觉,坚持不懈,一心问道,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探寻主张、完善主张,并产生持续的影响力,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名师要能够坚持理论和实践研究,理念新、视角新、方法新,能通过教科研项目和课题的研究,激发出教育教学创新活力,形成持久稳定的教育理念和物化实践成果。与普通教师相比,名师往往更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觉性,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辨性的分析和调整,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日趋成熟,从经验型的优秀教师走向研究型的卓越名师。名师之“名”更重在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而思想和风格是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实施路径中,经过独立思考而提炼出来的。名师的立言要有“原创性”,要在对个体实践的尊重和对教育理解的个性化表达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不盲从,更不能只靠别人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否则他的教育教学行为就永远不会有创造性。名师要用“思考”来行走,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有独立的教育主张和自由的教育精神。

3.立行为本。

名师的引领作用,不仅在观念和方法,更在实践和行动。在教育实践上的“立行”不仅是指名师应立足课堂教学,提供可复制和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模型和教学范式,还包括引领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提升他们教书育人的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多出实践成果。

教育首先要有“爱”,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它是教育行为的根本指向。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甘做学生成长的铺路人,才会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殚精竭虑地改进教育教学。2019年,李吉林老师病重住院期间,要求把她的病床安排在最靠近学校的地方,每天,透过窗户,她就能看见马路对面的学校,“可以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病魔可以夺其身,但永远不能夺其志!

名师对教育的“爱”应为大爱。北宋大教育家胡瑗在小城如皋教书育人数十年,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教育理念,深刻影响着一方教育,成“崇文重教”之风。现在的名师常受“虹吸效应”的影响,一些地方热衷于“聘名师,办名校”,导致边远、经济发展薄弱地区的名师越来越少,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的教育均衡。名师的“立行”需要在切合自身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校从外地引进的名师,因“水土不服”在新的环境中完全无所作为,被“闲置”甚至“废弃”,造成教育人才的巨大浪费,值得深思。名师应该以立行为本,其称号是不是“名副其实”,不在于有没有组织授予,而在于其是不是学生最喜爱的、家长最放心的、同行最钦佩的、社会最认可的。

4.立功为据。

哲学家冯友兰曾在《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一文中谈及人生的境界,他认为人生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名师的“立功”理应超越自然境界,既包括功利境界的显性之“功”,也包括更高层面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隐性之“功”。

《老子》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多名师都会成立名师工作室,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别人,此时名师之功表现在名师的识才之眼和爱才之心,容才之量和知才之明,育才之力和荐才之德。很多名师在教育领域有较高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能够获得教学成果奖、受到政府表彰,成为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优秀人才、杰出人才和卓越人才,这是名师的显性之功。名师更高层次的“立功”,是让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有了别样的格局,如李吉林老师,终生执着于儿童教育事业,立下不世之功。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做人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事业上取得成就,还包括人生境界的提升。走向名师的过程,就如同攀登教育的高峰。立功为据是为教师成长道路做出的标识和留下的印记,这才是名师立功之本义。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 年1 月20 日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来,全社会都从战略的新高度认识和理解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教师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环节。有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设计和行动支撑,才会迎来教师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从“优秀”到“卓越”,名师的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名师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初·名师 施建东
名师风采
名师直播课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