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价值和行动策略

2020-12-31奚亚英

江苏教育 2020年74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文化

奚亚英

·实践·

一、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释义

国际理解教育经历了从过去的相互理解尊重,到今天走向了建构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和谐世界的转变。因此,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让学生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让国际理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教育本身的价值引领功能。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先进的国际理解理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多学科内容的整合渗透、多维度课程项目的融合设计、系列活动的探索与研究等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研究实施的向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关注三个研究实施的向度:一是培养学校社区里的一员,对小学生而言,应从学生的家庭、学校、社区生活出发,使其认识到所在地区与世界的广泛联系,培养“立足脚下、放眼世界”的胸襟和态度。二是培养全球时代下的国民,以全球化带来的各类国内问题为焦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形成鲜明的国家认同感和国民意识。三是培养国际社会中的公民,与学生一同探究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与开放心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

1.从发展角度而言,国际理解教育具有战略性。

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理解教育承载着促进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展示和平大国形象等重要使命,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既符合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顺应了教育国际化的前瞻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从实践角度而言,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延展性。

当前,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呈现高密度态势,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了全新思路。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国际文化元素,以新的教育质量观引领学校的发展改革。

3.从育人角度而言,国际理解教育具有创新性。

教育要回归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上,践行国际理解教育将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在培养目标、课程融合、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可以推动区域教育教学的创新变革。

二、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策略

学者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种视域融合的过程。在不断挖掘“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文化内涵、不断解构“学会共同生活”的培养目标中,学校形成了“一条主线(文化建设),两翼并举(制度创建、组织建构),三大目标(自成者、为他者、领导者),四个路径(主题活动、特设课程、学科渗透、研学考察)”的行动指南,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包容理解、领袖精神的未来世界公民做好成长支持。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文化领航

我们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可以连接社会。因此,“构建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成为学校的办学愿景和文化追求,在这所儿童地球村中有着我们独特的文化因子——民族情怀、国际视野和共生共进。民族情怀即“擦亮中华文明底色”,让中华文化根植在学生心中,倡导每一位学生做中国好儿童。国际视野即“融合多元文化原色”,理解欣赏,接纳融合多元文化,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国际素养。共生共进即“创造美美与共彩色”,培育学生的中国精神和世界眼光,担负起世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儿童地球村的文化领航下,引导每一位儿童过一种有意义的学校公共生活,自然、自由、自觉地成长为社会公民。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策略推进

1.创建管理制度。

一是发放师生、家长调查问卷,在民主协商、共同投票的基础上,形成《清英员工手册》《儿童成长手册》《中外教师联合教研制度》《阿福童银行操作手册》等规章制度,让制度的产生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在清英外国语学校的汇聚交融保驾护航。二是召开模拟联合国会议,形成“清英儿童地球村”村民公约、“清英儿童地球村”礼仪公约等。三是举行部落联席会议,形成社区学习公约、生活公约。

2.组建研究联盟。

目前,学校已经与18 所国内学校形成国际理解共建联盟,与21 所国外学校形成国际理解研发联盟,以培养师生文化自信、文化责任担当为目的,通过交流互访、线上互动等形式积极而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与交流,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开时空限制,让学习成为体验美德、开拓视野、提升能力的快乐旅程。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导向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观照下,国际理解教育核心素养目标围绕学校“学会共同生活”的培养目标进行整体架构,从“自成者、为他者、领导者”三大维度出发,以课程实施为依据,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关键能力的获取方式对教学标准进一步细化与优化,分年段进行推进。低年段的核心观念是民族情怀、多元共存,次级观念为独立与依存、包容与理解。能力发展指向初步的表达、交流以及类比与概括。中年段的核心观念是国际视野、人本责任,次级观念为尊重与交往、竞争与合作。能力发展指向表达、交流以及初步的搜集与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假设、推断。高年段的核心观念是共生共创、领袖精神,次级观念为本土与吸纳、融合与创新,能力发展指向信息搜集、整理以及初步进行分析、假设、思辨、推断、应用。

(四)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途径

1.打造“实践式”主题活动。

学校以文化理解教育为抓手,结合在学校开展的两大中外文化节,从重大的节气、节庆,特色鲜明的国家、民族中选择题材进行优化提炼,以项目驱动的形式聚焦56 个民族、65 个国家的研究,让学生在文化探究活动中主动参与、体验和探究。学生在对中华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逐渐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此外,我们还通过打造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主题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培育学生国际理解意识。比如,学校举办诸子百家日、春秋文化节、国际移动月、模拟联合国大会等,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全面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而树立全球观念。

2.开发“项目式”特设课程。

学校开发国际理解教育特设课程,挖掘“民族—世界”文化课程元素,形成六大课程内容领域,包括“认识我(我们)、我们身在何方、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共同生活、我们如何共享地球”。学校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确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特色课程纲要。

3.探索“融合式”学科渗透。

一是以主题内容为生长点:在语文、英语等学科中选取合适的教育素材,将学科内容与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观内容相结合。二是以教学过程为链接点:通过课堂教与学的组织和活动,充分挖掘过程中所蕴含的教育契机,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理解。三是以策略融合为导引点:借助对话、合作、表演、辨析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通过探究、交流、体验、感受,逐步领会方法中所包含的对学科认识价值的尊重和接纳。四是以人际关系为运用点:通过对课堂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包括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生生间合作的关系等,逐步体会和认识到共同生活的乐趣,以及世界的多样性对适应环境、丰富个性的重要性。

4.创新“具身式”研学考察。

学校研学考察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形成三大研学领域:异域文化考察之旅、自然文化探究之旅、社会文化人文之旅。学校通过创设基于真实世界的学习场景,引导学生以研究的视角在真实世界中实践、思考,以探究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异域历史文化研学之旅中,我们以课程意识规划学生整个出国研学考察活动,聚焦“如何让外国友人更好地认识中国”这一主问题。学生在礼物互赠环节中,或精心挑选手工剪纸、熊猫书签、京剧脸谱等代表礼物,或选择地方传统非遗“苏绣”“篦箕”等手工艺品,借助“礼物”来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