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运动参与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

2020-12-3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智力障碍教学内容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650500)

1、前言

基于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残疾人数也居于世界第一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推测,我国智力残疾人数达554万人,占6.68%。时至今日,智力障碍人口随着总人口数量的增加还处于不断上涨趋势。随着这一现象的出现和特殊奥运会繁荣发展以及教育公平公正理念落实的背景下,有效的运动参与,是身体素质提高的根本抓手,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阿基米德”。而我们作为体育界的一份子,有必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为导向,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所以,现阶段对智力障碍儿童如何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进行课程设计研究,十分有现实意义。

2、运动参与对智力障碍儿童全面发展的影响

2.1、促进运动参与,有效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动作技能学习效果

学生在进行某一动作技能学习时,其本身的参与度与掌握动作技能的质量成正相关,即运动参与度越高,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反之亦然。因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将情感、身体及认知有效参与其中,是理解吸收教师教学内容的开端,也是其运动技能大幅提升的重要基础。

2.2、促进运动参与,有利于培智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

有效的运动参与会提升智力障碍儿童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一方面会推动培智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得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运动理念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学生良好的运动兴趣和意识,有利于培智学校发现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之后对他们加以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运动成绩,从而就以点带面的促进培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2.3、促进运动参与,有助于减轻其家庭压力

每一个智力障碍儿童的降临,不仅会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负担,还会给家长带来心理问题。所以,现阶段,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其健康发展,对一个家庭来讲有重大意义。而有效的运动参与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增强其身体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开发其智能、促进其身心的康复。而智力障碍儿童在这些方面的改善,会给这个家庭带来更多希望。

3、智力障碍儿童特征分析

本人在对昆明市官渡区培智学校的校领导、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实地访谈和查阅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智力障碍儿童在适应行为、心理、学习、运动能力等方面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障碍,其普遍会出现以下特点:

3.1、心理特征

智力障碍儿童与同龄的正常儿童相比,其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人格、行为、情绪等方面,具体会出现学习焦虑,对同学或者老师也会出现交流焦虑;负面情绪较多,对于失败的期望会高于成功的期望;社交中常常出现退缩、畏惧等现象。

3.2、适应行为方面

不同智力障碍类型的儿童在行为适应方面会较明显的差异,随着智力残疾程度的加深,其适应能力就会表现得越差。主要体现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感觉运动、语言发展、社会技能、时空定向等方面,其中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较好,个人取向次之,时空定向、经济及算术能力最差。

3.3、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的特点,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能力弱,尤其是抽象、联想以及类化等方面的应用有一定难度,在遇到新的事物时会表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现象,也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在感知觉机能上会出现障碍或发育迟缓的现象,进而导致在认知学习上会有困难,四肢动作也会不灵活;在注意力上,集中时间短暂,会出现对老师的教学有自动屏蔽现象,即不听也不学;在记忆力方面,记忆力多为短时记忆且记忆力具有有限性,需要不断重复复习和言语刺激才能帮助他们记忆,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能力也较差;其语言能力发育缓慢,大部分智力障碍儿童的表达和理解能力都有障碍,加之认识的字词句有限,发音也不清晰,就会更加影响其交流。

3.4、运动能力方面

在运动能力方面,智力障碍儿童的身体机能因其自身发育水平的特殊性其身体素质也会具有特殊性的特点。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能低于正常人主要表现为:下肢力量、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及柔韧能力都较差。一项研究显示中度智障儿童的在仰卧起坐方面女生1分钟均值在13.20-17.20次区间内,男生在11.75-19次区间内;坐站次数,女生每30秒的均值在13.24-15.00次的区间内,男生在13.31-16.14次区间内(吴蕾,20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智力障碍儿童运动能力的提升空间还很大,目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3.5、运动参与方面

从运动参与的角度来说,我国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参与现状从整体上来讲不容乐观,多数为被动式参与。就从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上去按照正常体育人口的标准来说,只有少部分人能成为体育人口中的一部分。从实际教学过程的层面上,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与保健课程的运动参与度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4、体育课程的设计

4.1、快乐体育论

快乐体育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该教学模式主张把体育运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其主导思想是注重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培养其运动爱好,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2、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运动参与的体育课程设计的具体措施

(1)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让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参与得到改善,促进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为智力障碍儿童健康发展打基础。与此同时,在促进运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技能,也要增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就是寓教于乐,在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运动的同时,又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2)优化和拓展教学内容。

智力障碍儿童和普通学生在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根据其身心发育特征,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体育游戏为主。一方面是依据“快乐体育论”为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体育游戏可以将复杂、难以理解的运动技能设计成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并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让智力障碍儿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教学内容。其体育游戏的基本内容要以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运动与保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一致,要以走、跑、跳、爬、钻等基本动作技能为基础进行设计。在设计具体操作内容时,要将“运动参与”作为“指南针”贯彻于整个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关注智障儿童的实际学情、充分考虑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爱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创新性思维来编写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要注意编制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实际,可以将生活中的场景适当应用于教学内容去,提高内容的实用性,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实施方式,是智力障碍儿童和教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将不同的教学手段相互配合,为达成教学目标做铺垫。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任务及目标的完成度、学生参与度的高低以及教学的质量好坏。考虑到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性,教学手段要从实际情况着眼去扩展教学手段,如学生的障碍类型、场地因素等实际情况出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智力障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不同障碍类型、不同水平层次、因材施教;对于不同运动能力、健康程度、身体素质的智力障碍儿童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不能超出其运动学习的能力范围。教师要积极去探索扩展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按朋友关系、性别、个人意愿等维度分组,注重激发和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兴趣,从而提高其运动参与度,让其能够真正愿意去参加体育活动。

(4)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评价是提升其运动参与、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关键环节,更是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综合能力的关键,其评价标准应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其评价方法上,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明确、从实际出发,结合智障儿童的具体情况、对其学习表现、能力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进行全面评价,以期学生能够在运动与保健课程中全面发展。总的来说,教师首先需要对以往的教学方式做出改变,在单一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方法创新,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进行强化评价。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特殊性,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自信行为,所以在具体评价言语方面也需做出革新,教师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比如智力障碍儿童学习过程中,可以对他说:“做的很棒”等言语激励智力障碍儿童,让其在潜意识里建立自信;再比如运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动作,教师不要直接对其批评,要有耐心间接指出问题。

(5)加强体育教师建设。

教师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指导传播教学内容、方法的领路人。所以智力障碍儿童能否有效参与其中,教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对运动与保健课程进行研究,加强课程上的规范化意识建设,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课后多注重对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对课程的设计要不断进行反思,使之更具有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的效果。

5、结论

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参与的体育课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我们也要顺应社会发展,积极投身到其领域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以期找寻能够有效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运动参与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体育课程的革新局面,培养出学校、家庭及社会需要的学生,为智力障碍儿童的体育教育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智力障碍教学内容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跨越障碍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