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2020-12-31文/
文/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已在该文件征求意见稿中得以一窥。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最终得以一睹规划全貌。
经认真研读,笔者认为《规划》的推出是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加速新能源汽车全面推进的一件大事。《规划》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之所以说《规划》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因为《规划》对以往新能源汽车发展,简明扼要地予以了总结。《规划》指出:“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坚持纯电驱动战略取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
这是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国10余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和政策的肯定。同时,也指出经过10余年发展,纯电动驱动战略取向,已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地被证明符合新能源汽车发展内在规律和国情。
在这里笔者想多说几句。尽管笔者历来强调,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技术路径尚未非常清楚,何种新能源汽车能够成为主流也尚不清楚。但是,从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看,纯电动汽车已逐步在汽车产业中站稳了脚跟。尽管未来其他技术路径的新能源汽车也可能出现较大发展,但纯电动汽车可能逐步取得主导地位。
《规划》还扼要地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尚不健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等问题。”
应当说《规划》指出的这些问题,都是要害所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10余年产业化进程,今天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研发、创新阶段的问题,也有产业化运营阶段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划》扼要地点出了这些问题,同时在《规划》中提出了今后发展进程中的解决路径。
《规划》对今后新能源汽车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在部署中突出地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开放合作、保障措施等诸方面,全面、具体地提出了今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推进战略重点、路径、措施。这些具体推进的战略重点、路径、措施,针对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例如,对今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定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上述战略目标的提出,笔者认为是实事求是的、稳健的,能够逐步予以实现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划》战略目标改变了既往规划中只强调主要产品数量、规模及比重的表达方式,改为既包括多种技术路线的产品发展规模、水平,也包括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新产品的市场化运用,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从技术、产业、市场全面推进的战略目标。
又如,在总体部署中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作用,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阶段,政府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企业的主导作用,才能在未来变化急剧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保持做出灵活反应的产业发展能力,才能避免由于政府在某一方面用力过猛,导致战略失误。
《规划》虽然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主要指向,但实际上包含了智能驾驶、智能交通以及新能源汽车与通讯、交通融合发展的内容。《规划》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再如,《规划》在具体核心技术攻关、车用操作系统生态建设行动、建设动力电池高效循环利用体系等方面,都以专栏形式列出了具体行动指导领域,使《规划》对企业的引导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从整体看,《规划》体现了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对加速研发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做出战略部署,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更加完整、更加安全可控;另一方面,仍强调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展国际合作。尽管当前国际政治中出现了某些国家针对中国进行切割,大搞技术脱钩、技术封锁的逆流,但是从整体上看,全球技术体系难以与中国脱钩,中国仍然要尽可能地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加速发展。积极融入全球科学技术体系,符合中国发展和安全的需求,是中国发展与安全的利益所在。
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规划》虽然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主要指向,但实际上包含了智能驾驶、智能交通以及新能源汽车与通讯、交通融合发展的内容。这也是笔者称该《规划》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的主要依据。
笔者希望,《规划》中的战略与措施能够得到认真推进与落实,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展望203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笔者是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