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画书在课程和家庭教育中的可能性

2020-12-30姚颖

父母必读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图画书兔子绘本

姚颖老师近10年来致力于绘本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出版有《绘本阅读与表达》系列教材,并连续5年策划、举办全国小学绘本课程与教学研讨会。在2019年的研讨会现场,我们观摩了由老师带领学生以一本绘本,也就是图画书为载体进行的绘本课,看到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真实的表现,感觉非常有趣——一本图画书居然能有如此大的能量,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达欲;一本图画书居然也可以如此好玩,让孩子们整节课几乎都在欢笑。所以在“图画书的可能性”这个话题中,我们也很想将这种图画书应用的可能性形式介绍给父母。

图画书课程研发带来的意外收获

姚颖老师从2010年开始,在北京的几所小学开始进行图画书教学实验,和老师们一起研发挖掘图画书中的资源进行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姚颖老师更多是把图画书作为文学艺术的载体,尤其是以语文老师的身份去分析图画书能在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方面,比如词汇积累、语言表达、叙事、修辞等方面有哪些帮助。2013—2016年,姚颖老师和她的实验团队开始在实践基础上建设课程,形成了“绘本阅读与表达”的课程和教材,但是立足点主要还是基于图画书对孩子语文能力的提升。不过在课程设计中,姚颖老师不希望图画书这种载体过度被教学所捆绑,成为功利化的教学工具,所以特别注重突出了图画书自身的独特性,让它和教育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兼容,挖掘了它的教育价值,但是又让这种教学形态从语文教学领域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了一个有点儿独立感的教学领域,尤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为孩子们对于这门课的理解就是——去听故事,去玩。

图画书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改变是在2016年左右,随着小学语文学科的老师将图画书用于教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也吸引了很多其他学科老师的热情参与,以图画书为载体进行语文教学开始变成跨学科的综合教学。姚颖老师说,这正是由图画书自身具备的综合性、丰富性、生命力以及无限的可能性等这些特点决定的。图画书在小学教研组里又开创了新的可能性——以前可能各自备课的各科老师居然有了共同讨论的課题,有时候还一起备课,而他们备课的“焦点”就是一本图画书!教育者们一直期望的打破学科边界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小学教学模式,被一本图画书实现了,而且引发的是各学科老师自主地进行跨学科教研和互动研讨——每拿到一本值得研发的图画书时,不再只是语文学科的老师关注如何开发它的阅读和语言表达等教学价值,数学老师、科学老师甚至美术老师都考虑怎样加入。为此,姚颖老师为第二届全国小学绘本课程与教学研讨会确定的主题就是融合与创新。其中,融合指的就是多学科的融合,创新是指因为有了图画书和图画书的合作教学后,打破了原有的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姚颖老师认为,这种基于图画书载体的教学融合与创新,对目前的基础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她以《兔子的12个大麻烦》这本图画书为例,介绍了小学老师们是如何用一本图画书打破学科边界,进行融合课程设计的。

兔子的麻烦,多学科融合的契机

《兔子的12个大麻烦》这本图画里的故事源自13世纪宫廷数学家裴波那契提出的一道数学题,解答了“1+1=288”这样一个数列命题。整本书以兔子家庭年历的形式,按月份记载了兔子们的喜怒哀乐。书里有兔宝宝诞生纪念册、胡萝卜食谱,兔毛衣编织手册等,最后的立体页里,还展示了满满当当的288只兔子。

这本图画书从形式上就很特别,内容上更是能涵盖了数学、自然、哲学以及文学的很多层面,所以特别适合进行跨学科课程研发。

数学学科

这个故事本身展示的就是一个数列问题:一对公母兔子在特别理想的环境下,每个月都会生一对公母兔子,然后生的公母兔子一个月后也会再生一对公母兔子,以此类推,12个月后,这个试验田里会有多少只兔子……

可能看这本图画书的孩子还理解不了数列,但至少这次他知道了在数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数列,想给孩子讲数列的父母也可以用好这本书,让孩子大致了解数列是什么。

当然,对于太小的宝宝来说,数数里面的兔子,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周有7天……也是在进行数学启蒙。

书里还有不少与测量有关的内容,比如有量腰围的卷尺、测温的温度计、水文测量工具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更加了解数学,其实测量和估算是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

数学能力也包括规划(兔子的日程表)、归类(罗列出“我最喜欢的食物/我最讨厌的食物”)能力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胡萝卜大丰收时怎么计数)的能力等,可以用图画书中兔子的有趣生活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养成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

科学学科

图画书里展示了一群兔子在12个月里的生活,孩子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和不同季节的特点,以及可以做哪些事,比如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春天播种,秋天收割;下雪时要注意保暖,高温时注意防晒,等等,可以成为孩子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学会尊重自然的契机,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考虑如何利用自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图画书展示了兔宝宝出生前,兔爸爸和兔妈妈进行的孕期记录以及给兔宝宝们起的名字;兔宝宝出生后,还有一本属于它们的成长记录册,这完全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素材,更可以把孩子的成长记录也拿出来,让孩子理解和珍惜生命的诞生与成长。

语文学科

这本图画书用的是月历的形式,因此看起来并没有从头到尾讲一个故事,但是它有一个庞大的故事框架在背后支撑,确实又是一个童话故事,那些没有讲的内容留出了足够多的想象空间,可以让孩子尽情地想象和发挥。

书中有一个页面,插有一份有8个版的报纸,报纸里有5000多个字,如果想知道兔子世界发生了什么大事,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读这份报纸。

美术学科

图画书中设计了很多插页、翻页、单独页等,最后一页打开,还是一个大型立体纸工——288只兔子一起“蹦”出来,多种手工形式孩子都可以尝试自己动手做一做,更别说书中的288只兔子长得都不一样,形态、表情各异,也许可以成为孩子画画的素材和参考,让孩子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画作。

写在边上

优秀的图画书确实有这样的可能性,能在学校课程应用上被不断地挖掘出价值。其实,通过这样详细的拆解,以及对姚颖老师绘本教学应用的介绍,我们也希望能启发父母:图画书中的很多素材都可以成为引领孩子探索世界、认识世界以及提升各种能力的契机。尤其对于学龄前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习本来也不是“分科”完成的,而是对知识的综合吸收,进行整体发展,而优秀的图画书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承载综合认知体系的载体。如果父母能用好这个载体,就能做到一书多用,让亲子共读的效率更高,收获更多的可能性。

家庭教育中,优秀图画书还能有什么可能性?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为,图画书是最适合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的书籍形式,让孩子通过读图画书进入自主阅读的世界,爱上阅读,可能是目前来说最轻松也最有效的方式。姚颖老师说,想要实现这点,最根本的还是父母要有意识地带孩子进入图画书的世界,每天能够有固定的时间陪伴孩子阅读图画书。其实,当亲子共读变成家庭亲子活动中重要部分的时候,图画书在家庭教育中创造出的可能性也就有了更多的空间。

能“制造”聊不完的话题

有些父母觉得每天除了照顾孩子,和孩子没什么可聊的,毕竟孩子还小,理解能力有限,大人跟他聊天,他或者不感兴趣,或者听不太懂。姚颖老师说,要是父母和孩子经常共读图画书的话,那么就将有聊不完的话题。图画书的题材非常多,也经常是孩子感兴趣的题材和故事,只要父母和孩子经常在一起看图画书,即使图画书不在手边,也可以随时就图画书中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聊起来。比如父母开始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聊图画书里的具体故事情节或一些细节;之后还可以就图画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挂钩”,让孩子更了解生活;更可以借助圖画书的内容和孩子展开一些讨论,在讨论中,父母能够很自然地将对孩子的爱以及一些是非观、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对于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也很有益。

比如《好脏的哈利》,讲的是一只淘气的小狗不想洗澡,还把给它洗澡的刷子藏在了院子里,然后就跑出去玩了,把自己弄得更脏。当它回家后,家人都不认识它了,直到它又刨出了刷子,自己跳进了浴缸,等家人把它洗干净之后,它才又成了大家认识的哈利。吃饱饭之后,哈利又舒舒服服地在房间里它最喜欢的地方睡着了。

孩子每天都会在生活中见到小狗,共读了这本图画书之后,小狗就可以成为亲子聊天的话题——可以先和孩子设想,其他小狗身上,有没有发生过和哈利一样的故事;再给见到的小狗编编其他故事;更可以就哈利的故事问问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不管怎样父母都爱他,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而有些成长虽然我们不情愿但也要承担。

让我们都成为明白的“旁观者”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我们直接和孩子说他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或者是直接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很容易有抵触、排斥的心理,我们的教育也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如果我们把孩子“抽离”出具体的事情和场景,采用共读相关主题图画书的形式来告诉、启发孩子理解一些道理,孩子的接受程度就会好很多,因为在共读中,我们都成了旁观者,没有谁是被直接指向的,都是在看别人的故事。比如,规则问题可以读《大卫,不可以》《图书馆狮子》;分享话题可以读《彩虹色的花》《石头汤》;收拾房间的话题可以读《玩具太多了》《小乔逃跑了》等等。

我们总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孩子处于具体的事情之中时,其实也很难察觉和接受自己的问题,在成为“旁观者”后,他可能会更客观、冷静地进行反思,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参照性、对应性,所以他在读图画书的时候,会主动参照、对应故事中的主人公行为或某些故事情节,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

其实在共读中,父母也可以“抽离”出来,用“旁观者”的视角看看图画书中的父母角色是怎么理解孩子的,在遇到养育难题时是怎么处理的,也许能受到不少启发。

能成为不懂艺术的父母的美育契机

不懂艺术的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呢?姚颖老师认为图画书依然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图画书中不仅有很多人物和小动物的形象,可以成为孩子绘画的观察素材(比如妈妈的形象在图画书里就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非常温柔,有的看似凶悍),还有很多场景(比如在《小房子》中,孩子就既能领略田野乡间的四季自然风光,又能看到都市的繁华喧嚣,高楼耸立)和巧妙的设计(比如前面提到的《兔子的12个大麻烦》),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艺术的张力以及艺术种类的多样性。

当然,姚颖老师说这些并不是让父母成为孩子的艺术老师,而是因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知道孩子在艺术感知的过程中某个阶段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就能在平时和孩子共读图画书的过程中给孩子及时的满足和帮助。

其实,我们探讨图画书在家庭教育中使用的可能性,也不是将亲子共读这件事功利化,而是希望当父母在养育中遇到一些敏感或棘手的问题时,知道图画书里有很多资源可以被我们借鉴和使用。

如果我们能和孩子一起,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向图画书,再由一起共读图画书时形成的共同话题与乐趣回归生活,这是我们与图画书的一种奇妙相遇,也是我们的亲子关系和图画书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最佳表现。

猜你喜欢

图画书兔子绘本
神奇的图画书
绘本
绘本
绘本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兔子
窥见图画书的门道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可爱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