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玲玲:图画书可能是 作者、父母和孩子的一场狂欢
2020-12-30
每本图画书都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其中的一种互动方式就是创作者打造了一个游乐园,邀请父母和孩子一起来狂欢。
有一次,许玲玲坐公交车的时候,正好坐在公交车司机的斜后方。就在两辆公交车擦身而过的时候,她看见她乘坐的这辆公交车的司机抬起手来,跟迎面过来的公交车司机打了个招呼。一个很短暂的瞬间,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会看到,她也是因为那天站的位置特殊,才发现了这个公交车司机在上班时打招呼的小秘密。许玲玲突然被这个温暖的小细节打动了,她突发奇想:也许这个世界上很多打招呼的小细节都被我们忽视了!比如穿鞋的时候,袜子会不会跟鞋打招呼;刷牙的时候,牙膏会不会和牙刷打招呼……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故事很快就设计好了,许玲玲又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了出来,一本有趣的图画书就此诞生。当然,它这次也成为我们优秀童书排行榜原创榜单中的一本。
虽然整本图画书看起来只有一个字“嗨”,但其实藏了很多小秘密、小心机。比如在折页里,看起来是两只鞋子在打招呼,将折页向上翻开,啊,原来是两个小朋友在相互打招呼;又比如在某个折页里,画面是一只狮子在追着一只斑马,它们相互说着“嗨”。这时候,小读者可能会有点儿揪心——狮子的这个“嗨”是不是不怀好意啊,看,斑马真有点儿神色慌张呢!挑剔的父母大概也在想:“这组打招呼的设计好像不怎么好。”但是,偏偏让你想不到!翻开折页,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原来是旋转木马呀!转盘上的坐骑小动物们在打招呼,其中就有一前一后的狮子和斑马,坐在上面的小朋友们呢,当然也在说:“嗨!”
除了主要人物外,每一组画面中都还有很多在说“嗨”的小场景以及更多的小细节,等着孩子们去发现、去想象。比如找一找蝴蝶在和谁说“嗨”,小猪气球在和谁说“嗨”,你能发现道路上行驶的汽车里有特别的乘客吗……
许玲玲说,这也许就是图画书的又一种可能性,每本图画书都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游戏,作者可能是把猜谜游戏、创意和惊喜放进了书里,也可能是把自己的情绪表达、看待人生的观点放进了书里,总之,就是要和读者“玩”起来。
也许正是抓住了图画书的这种可能性,一个完全没有养育孩子经验的“90后”姑娘,却创作了一本深受孩子喜爱,而且是完全可以“兼容”低龄宝宝的图画书。她对这本书的亲子共读建议,当然也是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每翻开一页只读一个“嗨”字就过去了,而是最好和孩子一起拿起这本书指指点点——猜猜猜、找找找……这样能收获很多笑声,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说“嗨”是这么轻松简单又这么好玩的一件事。
说起好玩,许玲玲也想给父母一些选书建议——不要都给孩子选那种“有用”的图画书,也要给孩子看点“无用”的图画书。她说的“有用”的图画书是指那种教孩子上厕所、自己好好吃饭的实用型图画书,“无用”的图画书则是那种好玩的、有趣的、无厘头的,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实际功能的,但这种书又特别懂孩子,更受孩子欢迎。“我觉得它们都重要,就和人吃东西不能只吃一样是一个道理。”许玲玲总结说。
外一篇:关于画画,聊几句
只要是孩子自己畫的,就是创作
许玲玲从小很喜欢画画,小学时上的是学校的课后兴趣班,每天都要在学校画到晚上7点,一直画到妈妈到学校找她。初中时,许玲玲没有再画画,据她说是因为叛逆。上高中后,她有一次在学校的美术教室里看到了一幅幅正在创作中的素描作品,自己那颗想画画的心突然被唤醒了,于是下了很多功夫,正式开始学习素描、色彩等专业知识,考进了中央美术学院。
上大学时,许玲玲看到自己周围有些很小就开始学专业美术的同学,一直无法脱离画画的某些“套路”,永远在画一样的东西,就很庆幸自己的那些专业知识学得晚,能一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画。
她也教过孩子画画,但她说从来不会跟孩子说应该怎么画,必须画什么。遇到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的时候,许玲玲就在网上找到实物的照片给孩子看,引导孩子观察后再自己画。比如小朋友说不会画猫头鹰,许玲玲就会和孩子一起在网上去找各种各样的猫头鹰照片看。不少孩子看到卡通的猫头鹰的图片,会想照着画,许玲玲是不允许的,她会告诉孩子们:“照着卡通画是好画些,但那是别人创作过的猫头鹰,不是你们自己的猫头鹰。”最终孩子通过观察图片中真实的猫头鹰画出来的画可能是歪歪扭扭的,有的甚至完全不像猫头鹰,许玲玲觉得这都没关系,至少这个猫头鹰的形象是孩子自己创作的,她觉得这点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