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慢性病, 还要管理好情绪

2020-12-30崔霞覃静

父母必读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病病情情绪

崔霞 覃静

童时期的健康是终身健康的基石,是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当孩子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时,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导致情绪生病,表现为适应性差、遇事退缩、难以控制情绪等。所以,孩子患有慢性疾病,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绪,避免孩子出现情绪问题。

身体患病之时,情绪问题浮现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意识、思维和情志等精神活动,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孩子的脏腑娇嫩,生长发育未完全,脏腑器官受情志影响较成人更大,容易出现情志疾患。

孩子生病后,会因身体不适或疼痛而有惊恐、烦躁、焦虑等情绪。部分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心律失常等发作时,严重的呼吸困难可能让孩子有一种窒息感,部分孩子甚至会在发作后问家长自己是不是快死了。这类存在情绪异常的孩子,常表现为闷闷不乐、易激怒,甚至会在和同学交往时出现攻击性行为。情绪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孩子的饮食、睡眠,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过度保护,反而易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孩子生病后,家长出于内疚、担心等心理,往往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处处小心,甚至娇纵孩子,导致孩子过分依赖家长,越发胆小、自理能力差,或者变得霸道、任性、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甚至故意捣乱。

有的疾病导致孩子不能正常活动,如先天性心脏病,家长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有时候过于限制了孩子的活动,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自己和周围的小朋友不一样,可能会变得内向,不爱或不善于与人交往,从而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行为。

病程长,家长的焦虑情绪易传递

如果孩子患的是难以根治或病程较长的慢性疾病,对家庭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家长的工作以及家庭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家长会经历震惊、悲痛、担忧、无助、茫然、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变化,这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反应,会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中无意间表现出来,势必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有一部分家长会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抑郁, 常常把孩子的病情夸大,对孩子的生活过分干预,甚至限制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养。也有的家长则是忽视孩子的疾病,甚至抱怨孩子生病对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这些负面情绪的流露,势必会让孩子出现抑郁、自卑、自责的情绪,甚至对生活缺乏信心,陷入情绪低谷。

家长首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首先,家长要调节好自己的不良情绪,《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社会化的起点,也是儿童身心发展重要的场所。所以家长要先做好自己情绪的调节和管理,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明显的暴怒、急躁、沮丧、焦虑、抑郁、忧心忡忡等情绪。

其次,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病情,及时了解孩子的病情发展及治疗情况,避免在孩子面前谈论病情,尽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从容淡定,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无疑会给孩子传递一种积极、乐观、坚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的正能量。

如果家长不能自我进行不良情绪的调节,应该寻求帮助,比如可以通过和孩子的小病友们的父母交流解压,也可以向医生及心理医生咨询,以尽快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家庭和谐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需要共同面对孩子的病情,相互理解扶持,避免因为对病情的态度、认知的分歧,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病情的恢复,也有助于孩子情绪的调节,家长始终要用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感染孩子,给孩子传递战胜疾病的信心。

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犹如打持久战,漫长的治疗过程对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考验,也是种磨炼。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关注孩子的病情外,还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反应, 尤其是消极反应,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积极的疏导,并讲究策略方法,耐心细致,避免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的反应,同时在其他生活环节中注意有意地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

● 用孩子能理解的词汇和方式与孩子沟通,减轻他因对疾病的恐惧而形成的心理压力。

● 在孩子进行吃药、打针等治疗时,家长要配合医护人员将病情及治疗方式向孩子做些解释,通过讲故事或者利用故事中的主人公等方式鼓励孩子坚强、乐观。

● 如果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在不影响医生检查、治疗的前提下,可以让他随身带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一起做治疗,这样能让孩子更容易配合治疗,而且有喜爱的玩具陪伴,也能缓解孩子的紧张、恐惧、不安。

● 多用“你感觉怎么样?”“你怎么看?”这样的语句来替代“我觉得”“我认为”“你应该”这种让孩子感觉被动的语句。

● 培养孩子多角度看问题、乐观积极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力。

家长如果简单、强势,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退缩和抑郁的表现,在遇到挫折时容易表现出退缩、畏难的反应。家长情绪乐观,孩子在面对陌生环境或遇到一些挫折时就会表现出更多的镇定,适应能力也更强。

让孩子有事可做,有游戏可玩

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生病而忽略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积极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叠自己的衣服,独立吃饭、喝水,自己看图画书或者摆积木。

● 鼓励孩子在不影响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前提下多做些室内外活动。

● 適当与同龄小朋友共同嬉戏。这不仅能让孩子放松心情,也可以增强体质,有助于病情恢复。

切忌揠苗助长

孩子由于生病,不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肯定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有所影响,家长要降低要求,避免给孩子过大压力,对孩子的进步要适时鼓励。

古人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这就是说要尊重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循循善诱,孩子的成长像极了小树苗,从萌动发芽开始,就要给予充分的营养、合理的干预、科学的呵护,孩子才会茁壮成长;反之,如果急于灌输知识,揠苗助长,会挫败孩子的学习兴趣,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像枝蔓花叶那样衰落凋零,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生病耽误了功课,在孩子稍好一些就急于让孩子“补回来”,过度的劳累和精神紧张,不仅不利于孩子疾病的恢复,对孩子的情绪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孩子焦躁、易怒。

切忌完全无要求

与揠苗助长的家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家长对孩子完全没有要求,因为孩子生病了,家长心疼孩子,不忍心让他费心费脑,一切都由着孩子,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患有慢性病,本来就觉得自己和小伙伴不一样,如果家长对他不提任何要求,他也和小伙伴找不到共同语言,慢慢就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处处要人照顾,处处需要小伙伴让着自己。所以,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适当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在疾病的平稳期尽量让孩子与小朋友一起学习、生活,别让孩子做离群之鸟很有必要,这会让孩子的疾病和情绪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让孩子的情绪阴转晴,

这些亲子活动可帮忙

孩子因为身体的原因,有时候不能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外出玩耍。在家感觉无聊,孩子难免会烦躁、沮丧。在家有什么办法可以调节孩子低落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由阴转晴呢?

●  和孩子一起看图画书、读故事

给孩子选一些有趣的图画书,精彩的故事、丰富的色彩、或精致或丑萌的图画,都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每天读一小部分,未完待续的故事会让孩子每天都有期待。

●  涂涂画画,释放情绪

给孩子准备一些彩笔、几张白纸,让孩子随意涂抹。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两本涂鸦书,让他按自己的想法把画面涂上颜色。涂涂画画可以释放情绪,孩子专注于某件事,就不会觉得无聊了。

●  捏软陶泥来减压

给孩子买一盒软陶泥,让他随意捏,哪怕捏不出任何一样东西也无所谓,因为它的作用是减压,捏一捏,搓一搓,可以让孩子释放不良情绪。

●  玩具工具箱,干点“体力活”

锤子、钳子、电钻……敲敲打打的“体力活”,不仅可以让孩子有事可做,还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负面情绪也有了释放的出口。

猜你喜欢

生病病情情绪
“生病”的一天
THE FAREWELL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春转夏,你的肌肤生病了吗
听诊器
别怨天气热,身上爱出汗,可能是你生病啦!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