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0-12-30胡培红吴映梅谢孟州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名村名镇河南省

胡培红,吴映梅,谢孟州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完整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载体,是集镇和乡村聚落演化历史的缩影[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和乡村都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0.60%。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导致较多村落因土地荒芜化、宅基地空置化、基层治理空洞化等原因而逐渐消失[2],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也加速了现存村镇历史文化资源失真甚至消融,历史文化村镇亟待保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而在实现乡村振兴、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持中华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2003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物局联合制定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办法》,2008年国家出台并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保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自2003年10月至2019年1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合计公示了7批799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河南省共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9个,其中有历史文化名镇10个、名村9个。与此同时,为较好对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相关政策,弘扬中原文化,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南省文物局先后评选公示了6批97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1个、名村46个,并于2020年4月印发《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为切实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讲好河南故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国外学者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城镇、乡村聚落等,从多重要素、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村落形成的条件、原因与分布特点,对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3]、人类决策[4-5]、经济发展[6]等相互作用行为进行深入探究。1902年,Lugeon在《万莱州聚落研究》一书中对村落位置与地形、日光等环境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7];W G Hoskins通过研究发现土地的富饶程度和先前居民点的类型会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状态产生影响[8];J.Everson等学者通过研究大不列颠地区不同土地利用和生产方式变化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发现,乡村分布状态可能还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政府所制定的区域村庄聚落规划方案影响[9]。国内学者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相关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从研究尺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3个维度展开。研究尺度上,胡海胜、王林运用空间结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的结构特征[10];陈征、徐莹等以全国5批35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特征[11];高勇[12]、李琪[13]、伊瑞祥[14]、程丽佳等[15]从地形、河流、城镇化水平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角度出发对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分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形态与演变机制,旅游开发、保护与发展等方面。胡诗文、陈金华等对中国528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未来评选以及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借鉴[16];石亚灵等从历史村镇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对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研究趋势进行探讨并提出展望[17];张星等探讨了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方法,试图为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提供多路径选择[18]。研究方法上,大都选取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程度、空间基尼系数和核密度分析等数理方法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综上,国内外学者更注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且偏重于南方水乡古镇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村镇研究,对北方及中原地区历史文化村镇缺乏一定的关注度。河南省作为我国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丰富,研究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势西高东低,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沿省界线北、西、南三面呈半环状分布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分布有南阳盆地。全省总面积16.7×104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74%,现有18个省辖市,2019年末常住人口达9 64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82%。河南省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距今四五千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定居,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于一体,是地域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的“见证人”和“亲历者”,更是河南省优秀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河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及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共获得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16个,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9个(名镇10个、名村9个),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7个(名镇51个、名村46个),兼具国家级和省级名号的历史文化名镇10个,历史文化名村9个,名号以国家级为基准,合并后总数为97个。

2.2 研究方法

利用高德地图获取河南省97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地理坐标并进行详细标注形成数据文件,通过ArcGIS10.2软件将经纬度信息转化为具有坐标信息的点要素,标记在河南省行政区划矢量图上,建立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格局分布图。使用ArcGIS10.2软件中的空间分析工具(Spatial Analyst),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以及核密度估值算法等地理数学方法对河南省名镇名村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测度。

图1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图

3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 空间结构分布特征

3.1.1 市域分布特征

将河南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河南省各地市中分布极不均衡,具体见图1。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级市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级市分布情况

由表1可知:历史文化名镇分布中,数量最多的是商丘、南阳和安阳,共占全省总数的37.25%;郑州、许昌和信阳3市次之,分别各有5个历史文化名镇;洛阳、新乡、三门峡、鹤壁、济源5市均只有1个历史文化名镇;而焦作、濮阳无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主要分布在平顶山和信阳地区,所占比例高达50%;郑州、许昌、周口、新乡、濮阳、鹤壁和济源7市均只有1个历史文化名村;而安阳、商丘、驻马店和开封4市无历史文化名村分布。总体来看,在历史文化村镇分布中,平顶山、信阳在各类的占比中均居前列,总量所占比例分别是19.59%、13.40%,总量占比最少的为濮阳,仅有1个历史文化名村,所占比例为1.03%。

3.1.2 区域分布特征

根据河南省行政区划,将18个地级市分为豫中、豫南、豫北、豫西、豫东,豫中包括: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豫南包括:南阳、驻马店、信阳;豫北包括:安阳、濮阳、鹤壁、焦作、新乡、济源;豫西包括三门峡、洛阳;豫东包括商丘、周口、开封。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区域空间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区域分布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5大地理区域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历史文化名镇占比最大的是豫中,占总数的31.37%;其次是豫南,占总数的25.49%;豫北、豫西占比较少,分别为17.65%和3.92%。历史文化名村中,豫中占比最大为41.3%,占比最少的豫东为2.17%。总体而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类的区域分布规律与总体规律相似,豫中占比较大,为36.08%,其次是豫南为24.74%,豫西占比最少为11.34%。

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各地区均有分布,但其分布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名镇名村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南地区,豫中以平顶山为主要聚集区,大都分布在北汝河中游由山地型河涧向平原型河川过渡的地带,河床宽阔,水面平缓,地形也由浅山丘陵逐渐向平原过渡,利于人类居住;豫南以信阳为主要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大别山低山区,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受外界干扰较小,历史文化村镇得以相对完整的保留;豫东地区由于海拔较低,历史上属黄河泛滥的受灾区[19],历史文化村镇保留较少;豫西地区分布有伏牛山、熊耳山、崤山等秦岭余脉,海拔相对较高,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落后,历史文化村镇分布较少。

3.2 空间分布类型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宏观省域尺度内的分布表现为点状,点状要素有3种空间分布模式,分别为随机型、均匀型和聚集型,可采用最邻近指数进行研判。其公式为:

(1)

3.3 空间分布均衡性

3.3.1 空间集中度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省域层面的空间分布均衡状况以及集中程度,可借助地理集中指数进行数理化分析表达。其计算公式为:

(2)

其中:G表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地级市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个数;T表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数;n表示河南省地级市总数。G的取值范围在0~100,G值越大,表示名镇名村在各地市的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越分散。

由表1可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为T=97,河南省地级市总数为n=18,可得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地理集中指数G=30.634。如将97个名镇名村平均分布到18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为5.39个,则理论地理集中指数G1=23.575,G>G1。因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河南省的分布较为集中。

3.3.2 空间均衡度

运用不平衡指数研究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均衡程度[20],其计算公式为:

(3)

其中:S为不平衡指数;n为河南省地级市的数量,n=18;Yi为各地级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河南省内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列后,第i位的累积百分比。不平衡指数S的取值范围在0~1,S越接近于0,表明名镇名村分布越均衡,S越接近于1,表明名镇名村分布越集中;若S=0,表明名镇名村均衡地分布于省内各市域;若S=1,表明名镇名村集中分布在某一个市域内。

结合表3中的数据利用公式(3)计算得出不平衡指数S=0.436,说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通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各地级市分布的洛伦兹曲线(见图2)可以看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分布在平顶山、信阳、南阳、洛阳、商丘5市,总占比接近57%。

表3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状况

图2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洛伦兹曲线图

3.3.3 空间核密度

核密度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参数密度估计的统计方法,其估计是基于研究对象本身分布特征的空间分析方法,能直观地表现研究对象的分布概率,核密度值的高低代表研究对象在空间分布上的集聚程度[21]。通常采用Rosenblatt Parzen核测算模型,其公式为:

(4)

其中,fn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布核密度测算值;n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k为核密度函数;x-xi为测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x到样本历史文化名镇名村xi的距离;h为核密度测算带块的平滑参数。

基于公式(4),运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核密度估算,生成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核密度图(见图3)。

图3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核密度图

由图3可知: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形成了两大高密度中心,一是以豫中地区的平顶山为中心的高密度聚集分布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加之处于华北平原,农耕文明影响深远,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以信阳为中心的高密度聚集分布区,作为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分界线,该区形成了浓厚的豫风楚韵地域文化特色,加之南部大别山地势险要,交通环境相对闭塞,不易受外界活动干扰,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

4 结果与讨论

通过最临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等GIS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从市域分布上看,历史文化村镇在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分布均衡性较低。历史文化名镇分布最多的市域是商丘和南阳,焦作和濮阳无历史文化名镇;全省半数的历史文化名村集中分布在平顶山和信阳,而安阳、商丘、驻马店和开封均无历史文化名村。

(2)从区域分布上看,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分布情况相似,主要集中分布在豫中和豫南地区。

(3)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地理集中指数(G=30.634)大于理论地理集中指数(G1=23.575),不平衡指数偏大(S=0.436),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型,但整体分布较不均衡。

(4)通过核密度分析得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平顶山、信阳存在两个高密度聚集分布区。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区域特色文化的特殊载体,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大多分布在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城镇化率不高的地区,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一方面,历史文化村镇要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找准定位,结合地域特色开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焕发生机,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力度,结合现实环境以及社会属性,因地制宜科学管护,建立多渠道的长效保护投入机制,加强公众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观念。

猜你喜欢

名村名镇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陈承宝长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孤山、前所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