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宏大主题作文的教学实践
2020-12-30
2019年全国卷二作文题目是以材料给出的五个重大时间节点为背景,要求自己置身其中作文;2018年全国卷一作文题是写给2035年时18岁的一代人的一封信;2017年全国卷一作文题是选择其中三个关键词,写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三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命制,呈现出了宏大主题的命题趋势和特点。这些作文题目,反映时代主题,聚焦个人成长与国家、时代的深刻关联,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贯彻了高考命题要体现“ 一点四面 ”的原则 ,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我们要高度重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掌握宏大主题作文命题的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如何让学生写好宏大主题的作文,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第一,关注时事,拓展视野,提高认识,在思想层面上奠定写作基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担当精神。如果对国家发展、国际趋势一无所知,视野不开阔,格局不高远,难称有德。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远大的格局,树立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要写好宏大主题的文章,必须多关注时政和社会热点,多阅读相关的社评,多写时评,去打开视野,提高认识,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奠定好写作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日常的语文学习和鲜活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时政,了解国家发展的成果,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样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补充写作素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我国近几十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教师就可组织学生观看《厉害了,我的国》《超级工程》《创新中国》等电视纪录片。看时事和社评,可关注央视《新闻周刊》、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关注时政,多写时评,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宏大主题的写作要求。
第二,大主题,讲究小切口;推崇深刻主题,但不一定非得严肃刻板。
对于宏大主题有深刻思想、精准认识的学生固然能写出好文章,但这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学生可能写得大而空,类似口号,言之无物。因此为文章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思想,可能会让人眼前一亮。抒写当前时代,表达对宏大主题的理解,很多学生满足于围绕主题进行评说,这就容易掉入官话、套话、空话的陷阱里。这种评说看起来思想纯正,认识健康,但并没有将思想的深刻性表现出来。表达对当前社会发展的认识,虽然也能够选择大量的材料为论据,对话题进行分析,但是,所选素材都是一些重大事件,或是一些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数据。这些素材运用到文章中,就显得严肃刻板、枯燥乏味。
写宏大主题,既不能刻板生硬,又要让学生胸有成竹。可恰当融入一些发展的具体成果,通过对素材的深入分析,表达对时代发展的深刻理解。还可以先对重大新闻进行概括性的理解,然后引出生活中的具体素材,通过具体细节展示话题内涵,最后以轻松的表达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一件大的新闻事件顿时就变得生动起来。如2018 年全国一卷作文题目“我和2035有个约定”,可从宏观角度展现新世纪以来祖国在各个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成绩,展现我们的大国风采,特别是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民族自豪感和个人使命感。更应从小处入手,从微观的角度,通过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具体呈现新世纪以来国家的巨大变化,将个人成长的小细节、小事件与国家发展的大跨越、大事件联系起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写作更具个性、更生动、更有画面感,而不至于空洞生硬,流于说教。
第三,以思辨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宏大叙事命题容易造成一元认识的问题,但任何有价值的命题都是重视思辨性的,给批判性思维预留了空间。论述过程中既要有正面的赞美,也要有反面的思考,要知道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差距。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素材,展现理性的认识、辩证的思考。
2017年全国一卷作文“以选词构成有机联系,帮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这些词既可正向搭配:“高铁+移动支付”,彰显现代的高科技中国与领先的科技中国的内涵;“广场舞+京剧”,表明中国人休闲与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传统与时尚共存,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等。亦可从对立矛盾的关键词中找到内在的联系,使材料之间形成相反相成的关系,这更有助于辩证分析,深化文意。“一带一路”与“长城”,前者象征联系与沟通,后者则象征封闭与隔绝。“美丽乡村”与“空气污染”,前者是愿景,后者是问题。“共享单车”与“食品安全”,直指诚信与文明缺失等。
理性思辨彰显智慧地说理,使文章无呆滞僵化之感,可读性更强。
写好宏大主题的作文,既要立足小我,从个性表达出发,彰显议论的情趣;又要彰显大我,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怀,彰显议论的理趣。这样才能实现宏大叙事命题价值,体现语文的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