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0-12-30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实验小学阮英妹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实验小学 阮英妹
生活化教学本身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相符,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数学应用的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密切联系教学和生活实际,让小学阶段的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生活作用和价值,如此才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生活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学习活动的开展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同样如此。小学数学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影响极大。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数学教学方式,采用生活化教学,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培养。给予学生鼓励,让其在生活中探寻和数学有关的事物,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把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和环境提供给学生,而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更好地结合数学理论和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所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数学教材要求,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难以充分认识各种事物,尤其是数学学科,其抽象性很强,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而借助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呈现各种数学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展数学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有效增强。
以“表内除法”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教学的具体要求相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借助多媒体视频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呈现相关知识。如创设这样的情境:现在动物园中有36 个苹果,分配给三个动物小组,各小组的动物数量都不一样,需要小组成员立足于各组动物数量平均分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常见的动物开展活动,给予学生引导,让其积极学习表内除法知识,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首先应将本课的基础知识准确导入,让学生记住知识。之后立足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如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和客户,模拟买东西的场景,以此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理解,使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应马上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增强,让其爱上数学学习,同时使用“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你比老师厉害多了!”“你太棒了!”等鼓励言语,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信心得到增强。
(二)借助生活素材,突破教学难点
当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后,学生便会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借助生活经验使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以“有余数的除法”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对“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和“除数”“被除数”“商”“余数”“试商”等概念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可以拿出10 颗糖果,然后让一名学生平均分给三名同学。最开始这名同学一颗一颗地分,分了三次后,还剩一颗糖果。此时教师顺势给予学生点拨:这颗剩下的糖果便是“余数”,分的过程叫作“试商”,每位同学得到的糖果即“商”,人数便是“除数”。若是分到第二轮便停止分糖果,还余下4 颗糖果,学生便可以直观地发现“余数比除数大”,并认识到除数小于余数时,代表每个人至少还能得到一颗糖果,于是得出结论: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三)例题生活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讲授知识点的时候经常使用例题,而生活化的例题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借助生活化的例题,还能给予学生帮助,让其从生活中探寻数学素材,并加工创造素材,把生活中的素材转变成各种数学题。
以“克与千克”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对学生转换“克与千克”两个单位的能力进行锻炼,可以借助生活化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如教师向学生出示例题:一包方便面重100 克,小磊在便利店买了10 包方便面,请问一共重多少千克?借助此方式,在一个生活化的应用题中融入克和千克的转化知识,让学生先计算10 包100 克的方便面的重量,得到“1000 克”的答案,再把“1000克”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得出“1 千克”的结果。这既让学生明确认识了“克与千克”,同时掌握了两个单位的转换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实际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点,进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感受数学。
(四)生活化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是最常用、最直接的实践活动,借助动手操作既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思维,让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平台,使其在动手过程中全身心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进而促进数学教学效率有效提升。
以“认识厘米和米”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用直尺,并结合教师所教授的方法对教室中的物体长度进行测量,这种和生活相贴近的动手活动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得十分活跃,纷纷动手测量身边的事物,一些测量了数学课本的长度,一些测量了课桌的长度。总而言之,教室中所有的事物均变成他们测量的对象。在这种动手操作中,学生对“1 厘米的长度”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如此借助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
(五)数学语言生活化,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
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即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同的教师在讲授相同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接受和掌握的情况都有所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效率。而教师立足于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神经系统发育特点等,便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以“分数的基本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过生日时,都是怎样分蛋糕的呢?是不是平均分成几份?”听了教师的问题后,学生表现得十分活跃,此时教师再告诉学生:“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等分,几等分便是分母,分到的几等分便是分子,整个整体看作‘1’。”然后教师再说:“将一块饼平均分成3 份,小阳吃了其中的1 份,如果再将相同的另一个饼平均分成4 份,小萍吃了其中1 份,请问两个人谁吃的饼更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小阳吃得更多!”这样,学生很容易便掌握到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对分子相同、分母越大的分数其值越小的原因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生活化,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就必须把课后作业的作用充分利用起来。学生除了把实际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知识学习到以外,还必须把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掌握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能逐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认识人民币”相关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鼓励,让其独立完成一次购物,进行一次购物体验,把自己的购物过程详细记录好,尤其是把付款和找钱的过程记录好,之后在学校中和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经验。像这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既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相符,同时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相符。又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测量自己和父母的身高。学生在对此类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才可以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在课堂中认真听课便可以把生活中的此类问题解决,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显著提升。
总之,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做好铺垫。结合数学教材学习和生活化教学,使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得到了有效弥补,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增强,进而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小学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