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号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20-12-30马聪张清改
马聪,张清改
(1.信阳航空职业学院 党委办公室,河南 信阳 464000; 2.中共信阳市委党校 法学教研部,河南 信阳 464000)
鄂豫皖苏区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列宁”号飞机是诞生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架飞机,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它曾在战斗中令敌人闻风丧胆,它的经历亦曲折传奇,它所塑造的列宁号精神和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列宁号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列宁号精神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航空斗争中凝聚起来的革命精神,反映了革命斗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民为保卫“列宁”号、开发“列宁”号、维护“列宁”号所体现的革命品质、革命信仰、革命情怀,其核心是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团结一心、不胜不休的进取精神,居安思危、勇于牺牲的自觉精神。
1.1 坚定理想、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1]“列宁”号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诞生后,有无数的共产党人和根据地群众为了保护它、维护它,殚精竭虑,甚至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鄂豫皖人民用鲜血和智慧揭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航空事业大幕,而在这个过程中,坚定的理想信念也不断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
“列宁”号飞机的飞行员龙文光是四川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后被派往苏联学习航空技术,回国后担任国民党空军汉口第四队上尉分队长。1930年3月16日,龙文光在执行汉口到开封的航空任务返航过程中,因遇到大雾,燃油烧尽,迫降在罗山宣化店西南陈家河河滩上[2]。被俘的龙文光被押送到了鄂豫皖苏区军事指挥部,徐向前亲自接见了他,并与他数次谈心,龙文光的思想观念开始慢慢转变,此后又通过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亲身感受,龙文光对苏区、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下定决心弃暗投明,参加红军,不仅自己将名字改为龙赤光,而且还数次给远在武汉的妻子写信,劝说她来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起参加革命。参加红军后的龙文光作战勇敢,后来其在汉口被国民党抓捕,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刑讯逼供,龙文光坚贞不屈,写下绝命诗——“千秋风雨世间飘,死生一事付鸿毛。吾为自由空中飞,不算英雄,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不断塑造,并最终赐予每一位共产党员无穷的勇气和力量亦自豪”。之后龙文光高呼共产主义万岁,慷慨赴义!龙文光从一名国民党军官转变为一名积极革命的红军,其传奇经历书写了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1.2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首创精神的实质就是创新精神,敢于开天辟地、想前人所不敢想、尝试前人所不敢尝试的事。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这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就始终伴随其左右,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整个奋斗史。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航空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探索了一条前无先例可循的航空发展之路。
在“列宁”号诞生之前,很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民对飞机这样的“空中怪物”毫无了解,对如何运输、维护和使用这样的机械更是一无所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鄂豫皖苏区不是毁坏它,而是毅然决定将飞机拆卸运输到卡房,并千方百计地修复如初。为了区别于国民党的飞机,还为飞机取了一个具有鲜明革命特色的名字——“列宁”号,并用红色油漆在机身侧面涂上了机名和空心红星。同时,还决定正式成立鄂豫皖军事委员会航空局,任命龙文光为航空局局长,钱钧为政委,又配备了相关技术人员,还建设了一个专门飞机场和两个简易飞机场。为了获得汽油,鄂豫皖苏区又大胆想出用人换汽油的策略,用在双桥镇战斗中被活捉的国民党第三十四师师长岳维峻换取了3000多斤汽油,从根本上解决了“列宁”号的燃料问题。在战斗中,“列宁”号深入敌区,发动“空对地”作战,成为我军航空史上的首次空战尝试,可以说,鄂豫皖革命苏区在“列宁”号诞生、根据地航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巨大的革命勇气和创新创造能力,这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成功结合的重要经验之一。
1.3 团结一心、不胜不休的进取精神
“团结一心”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民发展航空事业的重要经验,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人民热爱、服务航空事业,航空事业充分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服务人民。“不胜不休”则是为了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航空事业,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鄂豫皖军民矢志不渝,一往无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列宁”号刚刚被俘获时,罗山地方武装组织精兵强将试图将飞机夺回。所幸根据地军民警惕性极高,派人专人日夜看护飞机,及时发现了敌人的阴谋。在地方赤卫队员的密切配合下,苏维埃地方武装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保护了胜利的果实。面对飞机体型大、运输不便的难题,苏区决定先将飞机隐藏,然后又拆卸成小块,分别标记数字,最终由150名身强力壮的青年组成搬运队,用马车装、驴马驮、人力扛,翻山越岭,披星戴月,在沿途苏维埃政府组织的上千人的协助下,历时半个月,才将这架飞机运送到箭厂河。飞机重新组装成功后即投入战斗,先后参加了沙窝高山寨战役、解放黄安战役。“列宁”号还多次承担军事侦察、散发宣传品的任务,在保卫根据地、震慑敌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武汉国民党的《扫荡报》惊呼:“共军飞机连日骚扰潢川、汉口,我方幸无伤亡。现有关方面已通知各地严加防范。”正是鄂豫皖军民的团结一心,才有了“列宁”号的转运、重组和诞生,才有了中国工农红军航空事业的开启;正是“不胜不休”,才有了中国工农红军航空事业的创造性发展[3]。
1.4 居安思危、勇于牺牲的自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居安思危,时刻保持一种忧患意识,才能够顺利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使命型政党,居安思危,使命自觉,尤其是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航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将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有机统一的使命自觉精神。
“列宁”号经常飞到汉口、固始、潢川等地侦察、散发宣传品,成为敌人的心头之患。但共产党人并未因此骄傲自满,而是居安思危,充分发挥红军的航空优势。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甚至亲自乘坐“列宁”号飞机对黄安守军进行轰炸,“列宁”号让敌人闻风丧胆。为了除掉心腹大患,国民党空军先后调集几十架战斗机到鄂豫皖上空侦察,试图打掉“列宁”号,但由于根据地对“列宁”号进行了周密的防护,敌人的计划一直未能得逞。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红军的处境日益险恶,革命根据地斗争形势十分不利,红军只得把“列宁”号拆卸开,专门调了一支几百人的部队,抬着拆卸下的飞机部件,翻山越岭与敌人打游击。战斗日益频繁、环境日益恶劣,为保卫飞机牺牲的战士也不断增加。最终红军总部不得不痛下决定,将“列宁”号飞机就地掩埋。国民党占领鄂豫皖苏区后,在箭厂河、普济寺等地挖地三尺,见人就抓,试图拷问出“列宁”号的下落,但是根据地的群众严守秘密,令敌人一无所获,他们只能无奈地向蒋介石报告“列宁”号已经被红四方面军带出苏区。正是共产党人的居安思危、勇于自我牺牲的自觉精神、前瞻眼光,使得“列宁”号最终也没有被国民党发现,极大的挫败国民党的反共气焰。
2 列宁号精神的时代价值
列宁号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和航空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传统。其内涵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其中,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是核心和胜利之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本质和动力之源;团结一心、不胜不休的进取精神是支柱和重要保证;居安思危、勇于牺牲的自觉精神是标识和风格体现。列宁号蕴含的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2.1 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是核心和胜利之本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4]可以说,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就高擎在每一位共产党人心中,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航空事业艰难发展的历程就是共产党人从理想信念中汲取了力量,随时准备为党牺牲一切,包括生命。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比如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一些国家甚至处处遏制中国,企图扰乱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国内社会思潮方兴未艾,社会矛盾复杂,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我们党自身也在变化,不仅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而且党员人数庞大,且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虽然国际、国内、党内形势在变化,时代在变化,但是共产党人初心不能变,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不能丢,因为一旦偏离了这个初心,就会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是灾难,苏共垮台就是前车之鉴。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只有做到对党忠诚才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才能进行伟大斗争,推动伟大事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2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本质和动力之源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突破思想藩篱,敢于开天辟地去创新、创造,这是列宁号精神的本质和动力之源,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我们进行的是一项无前例可循、无经验可借鉴的伟大事业。在推动伟大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比如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实现伟大事业过程中的诸多矛盾、难题和未知的困难,共产党人需要的不仅是有巨大的革命勇气,更需要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和智慧,就像八十多年前“列宁”号的横空出世一样,我们要以大无畏的精神,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结合,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创新。
2.3 团结一心、不胜不休的进取精神是支柱和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96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步接一步,从蓝图到现实,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所以能如此,根本在于我们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精诚团结,党坚势盛,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时代新挑战,团结一心、不胜不休的进取精神是实现“四个伟大”的重要支柱和重要保证。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必须坚定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要克服骄傲自满情绪,要清醒的看到虽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决不能沾沾自喜、心满意足、止步不前,而是要继续发扬不胜不休的进取精神,勇往直前。
2.4 居安思危、勇于牺牲的自觉精神是标识和风格体现
居安思危、勇于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标识和重要精神品格。老一辈革命家多次提醒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之心,毛泽东讲共产党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邓小平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决不能掉以轻心”。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告诫广大党员干部盛世尤需谨慎。
不必讳言,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中一度存在贪图享乐思想,我们的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面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自我刮骨疗毒,处理了一大批贪腐分子、害群之马,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宁号精神所诠释的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就是新时代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坚持的自觉意识、达到的精神高度。同时,勇于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党章中对每一个党员的要求,在新的时代更多的体现在党员干部在挫折面前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斗争,勇于担当。
3 结语
列宁号精神作为一种革命精神,既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又熔铸于党领导鄂豫皖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启中国工农红军航空事业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既具有中国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又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色航空事业的独特标识,探讨研究和践行列宁号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弥足珍贵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