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
2020-12-30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王加双
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 王加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方案与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尊重、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化学习差异,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情境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投入道德与法治学习。在全面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前提下,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以此来消除小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抵触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构建和谐、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部分教师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习惯占据课堂的主导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思考完全要跟随教师的步伐。同时,教师习惯于口头讲解教材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滞后,习惯于简单的讲解模式,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
(一)站在学生角度,设定教学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想取得优质的教育效果,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定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师生共同构建和谐、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让其有更多更新的学习体验,产生更强烈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意识。其次,教师要给予小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好动性非常强,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小学生在课堂出现走神的现象。教师只有给予小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才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为深刻的探究性认识,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比如,在讲解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一课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小组,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都要积极讨论自己家乡存在哪些变化,学生借助实际生活情景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因为学生认知能力、看待事物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提出看法,互相借鉴,以此来构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
(二)运用多种手法,设定趣味情境
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最怕出现教师一本正经地说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的体验,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大家排好队”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说明在发生危险时,排队和无秩序逃离两种方式哪种方式用时最短、效果最好,能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通过情景演示,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感悟。又如在“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中,通过视频让学生懂得噪声也是一种污染,会对健康带来很多危害。除此之外,歌谣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节奏感。在“不做‘小马虎’”一课中,教师在课程结尾设计了全班学生拍手共读歌谣的形式,歌谣涵盖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将好习惯牢记于心。在“我们不乱扔”一课中,同样用小歌谣帮助学生记忆有关垃圾分类的常识。绘本教学也同样可以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故事之外,教师要精选和课程相关的课外绘本。绘本生动的故事背后蕴含着大道理,寓教于乐的同时,在无形中将好习惯、守规则的意识根植于学生脑海。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没有了枯燥乏味的理论,有的是生动、有趣、有实效性的知识情境,自然在学生的脑海中栽上了“知识的根苗”。
(三)科学掌控进度,设定角色情境
在新课程标准下,需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变,提高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同时,教师要肯定、鼓励、表扬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和观点,拥有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与情感价值观。比如,在讲解“我们不乱扔”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校园中存在哪些脏乱差的场景,把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学校中是否有过乱扔垃圾的行为?”很多学生都会低头不言语,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此类行为是不正确的。教师可以继续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有哪些坏处?”教师不在第一个问题上停留,而是让学生思考另一个问题,防止课堂氛围紧张。讨论结束,教师可以让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最后让学生共同补充和归纳。在此过程中,既能让学生意识到乱扔垃圾是不文明行为,增强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意识,同时也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会遵守来自教师、长辈嘱咐的规则,但是却不明白规则的意义及重要性,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入探究规则的意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要有游戏规则、校园规则、交通规则等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确定角色扮演方案,让学生选择自己愿意扮演的角色,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让学生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四)遵循生活规律,设定生活化情境
联系生活、认识社会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都来自于日常生活和学习所受到的教育,从书本中得到的理论知识也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以及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决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用切实的行动探究生活。比如,在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在校园、公园等地方去识别植物的种类,认识植物的名称和特征。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摆脱了教室和座位的束缚,释放了学生的天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满着热情和探索的激情,积极认真完成教师设置的探究学习任务。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拍好的照片进行分类处理,可以按照花草、树木分类,也可以按开花与不开花分类,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和记忆。又如在“花儿真美丽”一课中,通过设定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爱护动物、植物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要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无形中让小学生学会关心和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科学地设定情境进行教学,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知识中的德育素材,为学生设定科学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游戏化教学情境以及故事化教学情境等,积极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中真正有所领悟、健康成长。同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化教学中,教师要把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设定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综合学习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