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的春天来了吗?
——“IT生存法则”之软件订阅和支持服务
2020-12-30高洪福
“……李工,快来处理一下,我这个应用不能用了,提示说到时间了,需要继续购买续期订阅服务!这什么情况啊?怎么像杂志一样,也要按年订才能‘看’吗?……”
还真是!某集团信息中心的李工听到业务部门的报障,心里一点也不慌,这种情况已经遇到好几次了,处理也很简单:把续期的授权码导入受限的应用软件中去就可以了。
现在,李工的遭遇并不孤单,越来越多的单位都开始遇到类似的问题,因为这也是SaaS(软件即服务)的一种服务模式,叫SnS(软件订阅和支持服务),已成为软件行业售卖的一种新趋势。
什么是SnS(软件订阅和支持服务)?
这里的SnS是指Software Subscription and Support Service的缩写,是指一种购买和使用软件使用授权和售后技术支持(注:远程问题处理和软件更新、补丁、下载许可)的模式。
与传统的套装软件一次购买,终身授权使用不同,软件订阅和支持服务模式是按使用时间付费,并不拥有终身使用授权,仅限订阅期内的使用授权。
此外,在售后技术支持上,传统买断模式如果想使用新版本的软件,是需要重新购买的,而软件订阅与支持服务模式只需要续期,就可以使用最新版本的软件(注:视不同厂商的阶段政策,可能会有些差异,但趋势一致)。
为什么说SnS是SaaS的一种?
首先,随着云服务的兴起,持续多年的SaaS实践虽然在面向企业的市场还在用户习惯培养过程中,但却用面向消费级(个人)市场的成功事实给传统套装软件提供了启示:销售产品并不是唯一的模式,完全可以开辟提供服务的模式,尤其是通用类软件可以先通过个人市场的习惯养成,平滑过渡到企业市场,于是SnS的提法做为SaaS的一种可行模式正式登场,一开始许多软件厂商只是把续保换成SnS模式,现在干脆把整个软件的初次使用也改成SnS模式。
其次,SnS模式并不仅限套装软件,而是涵盖所有的软件产品,既有需要介质,预装到客户服务器或终端上才能使用的软件形态,再通过云端注册授权,就可在一定期限内使用(注:以后每次使用无需再连接云端),比如各类常用办公套件,以及大型工具类软件;也有在云端提供,只需使用授权帐号登录即可使用的软件形态,比如各类邮箱服务、网站信息发布服务;还有两者结合的软件形态,比如社交类服务、内容类服务等,有个客户端,但需要通过帐号授权连接云端,才能使用软件功能和云端内容。
再者,同SaaS的理念一样,SnS的本质也是服务。服务形态最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根据客户需求,推陈出新,并让客户像使用水、电、气一样,按需付费,不用纠结一次性买断时所担心的投资过大,无法适应需求突然变化(注:业务调整或中断)。从已推出SnS服务各个厂商的实践来分析,其大多是在向完全的SaaS模式过渡(注:大多同时推出了SaaS版本),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SnS就是SaaS的一种形态。
SnS模式的利与弊?
如同硬币的两面并不完全相同一样,虽然这种模式渐成为趋势,但也要清晰地看到它毕竟是一种生意模型,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局限性。
有利的一面:一是对于使用者,因为可以按需付费,既便于灵活使用,又避免了一次性过大的投资。同时,由于免费升级,既不用担心功能滞后,又可以避免重复不同版本的购买;二是对于提供方,由于相对稳定续费的客户群,可以从容持续研发。同时,由于收入曲线相对平滑,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经营管理都更可预测,避免业绩大起大落。
局限性的一面是:一是对于使用者,由于需付费使用,因此会遇到因到期未及时付费而关键时刻无法使用的尴尬。同时,一旦不再续费,会面临过往数据资产的沉没损失;二是对于提供方,由于客户每次使用成本不高,会面临客户因转换成本低而易流失的苦恼。同时,一旦发现新的需求,升级系统与平滑过渡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风险,无形中增加了更多运营成本。
从趋势和实践看,无论是对使用者,还是提供方,整体上都是利大于弊,因为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的冲击,实现业务敏捷,是双方共同面对的挑战,通过这种双赢的生意模式,更有利于软件市场的良性发展。
下期预告:“场景论”的背后逻辑
征稿启事
视点栏目旨在针对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发展趋势。栏目评论的内容涉及网络、存储、计算、云、系统、安全、运维和管理等方面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使发现栏目的文章更加精彩、充实、实用,特向广大读者朋友征集稿件,字数在3000字左右,要求必须原创。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投稿。
投稿须知:
1.欢迎采用电子邮件形式投稿,稿件、邮件可直接发给投稿信箱:zhangjigang@ccidmedia.com。以电子邮件投稿的读者,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投稿”字样。
2.来稿请以TXT文本格式保存。文章中需要插入图片者,请将清晰图片另存为BMP/JPEG/TIF格式。
3.所有来稿本刊会在五个工作日内回信确认是否收到,一个月内确认是否发表。作者请在来信中注明自己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以便本刊随时与您联系。如未得到回复,请您确定一下邮件是否正常发出;若重发后仍未得到回复,可以打电话查询,编辑部电话:010-88558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