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殷忧启圣厚植情怀
——浅议如何通过灾难教育提升中学生人格品质

2020-12-30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陆丽晨刘红艳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灾难情怀情感

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 陆丽晨 刘红艳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它们出自中国典籍,说的是磨难的积极意义。对个人而言,经历更多磨难的人可能心智更成熟,成长得更快更好。没人希望遭遇灾难,特别是给国家、个体造成巨大危害的灾难,如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但疫情既已发生,如何正确面对,所有人都应思考。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塑成的关键期,通过灾情教育,帮助他们升级自己的思想系统,提升人格品质,做到“殷忧启圣”,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优化人格品质并不难,但需要一系列的努力。这些努力包括:主动接受正确价值观念,用正确价值观念武装头脑;把正向的情感与国家民族的大义相关联,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把正确的价值观念、正向的情感体验内化,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

一、培植思想

作为人民教师,就这次疫情及抗疫“战争”,应向学生传递什么观念呢?

1.接纳灾难,正视灾难,患难砺身。

我国明朝的哲学家王阳明说过,一个人要修炼真功夫,需在“事上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说过“不要浪费一场危机”。美国联邦法院首席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他儿子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题为《我祝你不幸且痛苦》。这些伟大或优秀人物都表达了患难磨砺的积极意义。人类尚不能阻止所有灾难,与其在心理上逃避、拒绝,最好的态度就是勇敢地面对它,进而“战胜”它。

2.崇尚知识,学习报国。

这些天,有几个名字非常响亮: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他们是医学专家,是这次抗疫斗争的中流砥柱。以他们为代表的专业人才,或用医学研究,或用一线救护,与疫毒搏斗,给广大民众以安全和力量。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如以震惊世界的速度建起专业医院的设计师、建筑师,设计出能及时准确报告疫情数据的数字系统的软件工程师,等等。

这些拥有知识的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在黑暗降临的时刻,像一束光,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出恐惧、盲目,走向光明。正如李兰娟院士所说,“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崇尚科学,要尊重科学家,要努力成为科学家。”

3.心存感激,主动回报社会的恩泽。

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享受着他人施予给我们的“恩惠”,身处疫期,我们看得更清楚,医护、执勤人员为我们的平安付出的辛苦和牺牲自不必说,单是一个口罩,就有许多人在默默奉献。生产企业在春节假期即开工,有的工人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加班加点。市场监管人员辛苦巡查,避免增加百姓的成本。

网上有几句话很流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要教育学生:心存感恩之念,并且,要把感恩之心化作回馈社会的行为。在家里,在学校,在社会,都尽自己所能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4.承担责任,让他人因我而感到幸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特殊的时期,责任二字是如此之重。

第一个发现疫情的是张继先医生,她发现不明原因病例后,高度警惕,及时上报,并强调严重性,为国家吹响警示的哨声。她的尽职尽责推动了国家尽早采取防控措施。

政府部门承担着领导指导、统筹部署、资源调配的职责,医护英雄们奋战在前线,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公安、交通部门、社区工作人员等承担着交通管控、排查、维持秩序的责任,生产、物流、商售等领域的人们坚守岗位,还有数不清的志愿者投身其中。正因他们的存在,我们大多数人才能“宅在家里为国家做贡献”,也才能控制住疫情,最终赢得胜利。

我们要让学生树立位卑不忘忧国的意识,知所担当,负起责任,成为将来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成为负责的社会公民。

5.敬畏自然,尊重规则,让科学和理性主宰自己。

本次疫情的源头尚未明确,但食用野生动物难逃干系。带着猎奇、独尊的心理吃野味或者发明、尝试一些残酷的吃法,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极大亵渎。而最终,遭受惩罚的是人类自己。

防疫期间,有些人只顾一己一家之私利,不戴口罩出行,肆无忌惮串门、聚会,隐瞒疫区经历,不接受社区人员管理,暴露了公德素质的低下。

我们要教育学生,敬畏自然,理性生存,遵守公德和规则,这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二、厚植情怀

疫时,铺天盖地的信息大都与疫情相关,不仅让我们的思想深受触动,感情也每被激荡。

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地工作,为利于工作,女同志不惜剃光头,十几个小时穿着防护服,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同事不幸被感染了,擦干眼泪继续“战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医护精英纷纷请愿,告别亲人,逆行赴险,驰援湖北。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昼夜施工,十天建成一座医院。志愿者们冒着被传染的危险,给予一线人员极大支持。国外同胞全球采购医用物资,运往祖国……家国情怀在灾难面前是如此铿锵有力。

当然,也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愤怒。临阵脱逃的,履责不力的,破坏疫时公序的……这些人和事,让我们不齿。

情怀的力量对道德的形成是巨大推动,因而,我们要通过引导、分享等手段,在我们的学生心中厚植爱国情怀、为民情怀、奉献情怀。

教师可利用网上的一些素材,如疫时新闻事件,前方“战士”的采访短片、与亲人的文字交流,“战”时英雄的事迹介绍等,开展主题交流、讨论活动,并与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特殊事件建立联系,让学生发表感想或完成主题书画作业,调动、升华其情感。

行为是人格品质的外在表达,也是对其的巩固。观念传输、情怀滋养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故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上述那些道德观念,并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一个新行为的出现,很容易,一个念头在头脑中立足了,新行为就出现了。把一个有意义的行为重复无数次,使其成为习惯,就有些难了,因为这需要情感、意志的参与。教师要能够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比如,乐助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助人是一种感恩,而把一次扩展成无数次,还需对社会怀有责任感,并有真挚的情感投入。从一次到无数次,需要一系列观念、情感、行为组成心理程序,自动地运行起来。这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多提醒、多鼓励、多激发情感。

猜你喜欢

灾难情怀情感
雷击灾难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