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为何会误解雷锋
2020-12-30汪金友
○汪金友
有个小学六年级的老师,在班会上给学生出了一道思考题:
50年前的一天,下起了大雨。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还抱着孩子,胳膊上又挎着包。于是,这个男人快步走上前去,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那个女人,然后又接过孩子抱在自己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个学生抢着回答:“我觉得这个男人很可能是人贩子,他就是想用这种方法接过孩子,然后拔腿就跑。”
又一个学生接着回答:“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这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并一直在寻找机会。他就是想通过借伞和抱孩子,与那个女人套近乎。”
还有一个学生讲:“你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那个女人胳膊上的包。我想,这个男人的真正目的,是取得女人的信任以后,再伺机抢她的东西。”
一片哗然中,一个女生大声说:“那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做?”
老师眼看控制不住局面,立即宣布正确答案:“这个男人,就是雷锋!”众皆愕然。
上述内容,来自一个段子,但也并非纯属臆意。在中国,雷锋的名字人人皆知。尽管雷锋已经离开我们50多年,而每年的3月,还是会有很多的人,以各种形式和方法,纪念和学习雷锋,学生们也早早被教育要向雷锋学习。但如果雷锋在今天再做这样的好事,会不会被误解呢?
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敢去送一个单身抱孩子的女人回家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敢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一个陌生的男子去抱吗?很可能,不敢。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警惕性提高了。男人会想,如果我去帮她,会不会引起对方的猜疑,甚至觉得我是别有用心?女人会想,如果接受他的“帮助”,会不会带来某些危险?
有不少家长,都曾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即便对方看上去像好人,只要是陌生人,就一律不要搭理。连话都不要说,自然也不能接受对方的帮助。为此,一些孩子长大以后,也养成了一个习惯,不仅不和陌生人说话,而且对陌生人保持高度警惕。
你看着我像坏人,我看着你像坏人,我们看着他像坏人,他又看着我们像坏人。而实际呢?我不是坏人,你不是坏人,他也不是坏人。这个社会的坏人,绝对是越来越少。但我们一天到晚,却把身边的每一个陌生人,都当坏人来提防,你说累不累呀!
为什么总是把人往坏处想?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市场观念的逐步深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悄然转变。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常用金钱做标准。看待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也常从功利化的思维出发去衡量,觉得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功利的目的。
其实,我们的时代没有那么复杂。想赚钱的人,不一定不想当雷锋,能赚钱的人,不一定没在做好事。表面上嘻嘻哈哈没正形的人,在公益方面却绝不含糊。君不见这场抗疫斗争中,涌现出多少“雷锋”啊。
“雷锋”从没有消失,只不过他们的形象和做好事的方式,在随时代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