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当效“扫地僧”
2020-12-30○季毓
○季 毓
“我一直在思考,北大作为最高学府,这么好的学习氛围,怎样提升自己呢?于是我参加了成人高考,考上了本科,还每天坚持背英语单词,经过3年多积累,背了15000多个单词。”这是北京大学一名保安在北大第一届“争做数一数二的保安员”评选会上的演讲词中的一段。如今,北大的保安如果不学点什么,不掌握点技艺,都不好意思在北大混。那些孜孜不倦的保安小哥们的上进心令人敬佩,想必也令不少人感到惭愧。北大保安团队的这种好学氛围更是令人羡慕。
假如,我们的教师都在这样的好学、慕学氛围下工作、成长,那该多么幸福,这些老师所带的学生该多么幸运。
北大保安团队令人称道之处,不仅是好学,还在于他们崇尚那种“扫地僧精神”。
学习能带来什么?一种是功利性收获,可以改变命运;另一种是非功利性的,可以改变生命。在金庸的小说里,扫地僧武功卓绝,佛学精深,妙说慧度,为平息纷争、化解世仇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的职业定位仍不过是扫地僧。北大保安们也一样,纵使习得一些技艺,提升了自己,其职业前景可能仍是“保安”(将来或许有发展,但短期内还看不到)。然而,因了自觉的学习,生命已全然不同。不单是在外人眼中,这些饱学的职业人泛着光芒,在他们内心,生命也已灿如花开,芬芳无限。
不图功成名就,而只为明见、不负(自己和工作),这就是“扫地僧精神”之要义。
观今日之师,看到功名前景而奋勇追逐者有之,因晋职晋级无望而自甘平庸、得过且过者有之,像扫地僧那样,默默无闻、光华内蕴、出手必能点石化顽者并不多见。
对教师而言,成为光彩照人的名师,著书立说,讲学布道,固然快慰,但其人生价值更多的还是要靠教书育人来实现。要做好教书育人这件事,非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和对教育、人生之理义的通解不可。这些都离不开学习——自觉地、不停地、思悟性地学习,同时,也需要有踏实、沉潜、不为外部鼓噪所动的心态。
欠学甚至不学的老师们,不乏理由:事务繁杂致精力难济,环境纷扰致心烦意乱。然而扫地僧所处的环境就很适宜吗?少林寺在武林中居于领袖地位,总有是非找上门来,藏有大量武学秘笈的藏经阁更是广被凯觎,屡有贪、枭之辈光顾,扫地僧身负绝学,有能力到任何一个大场面中扬名立万,但他整日却只是扫他的地、悟他的理,行点化之举也是在悄然中。待到关键时刻他出手时,那些成名高僧、武林大腕都望尘莫及。
在学生圈,他们所爱戴、服膺、津津乐道的老师,往往也是扫地僧型的——貌不惊人、不显山露水,实际却是满腹才学,深谙教育之道,待到答疑解惑或是处理棘手的班级管理问题时,他们就显出其过人的才能。
在学校、在教师圈,我们应倡导这种“扫地僧精神”,缔造浓厚的不为外赋光环、只为内生灿烂而学的学习氛围,让学习成为生活的常态、生命的状态。当教师知识储备足够雄厚且对教育、人生的参悟足够通透时,他的随口一句话都可能是偈语,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是化雨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