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2020-12-30倪建俐
倪建俐,黄 姝,袁 晴△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 205150);2.上海市崇明区新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2156)
中风之症,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中风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本篇只对中经络进行论述。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失调,上犯于脑,阻滞经脉,目前治疗多采用中医特色疗法,综述如下。
1 针刺法
1.1 体 针 针刺可以改善中风患者血液的黏凝状态,改善脑动脉的弹性,增加血流量,提高脑灌注,提高大脑皮层电活动;加快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针刺也有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何昕等[1]将中风后偏瘫的80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加运动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针刺治疗,研究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67.5%,肌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有好转。
1.2 腹 针 现代研究认为,腹部的针刺,可以刺激小肠的蠕动,而小肠的蠕动又可以推动门脉的血液循环,其与心的协同活动,可以维持全身包括大脑的血流。传统中医理论来看,腹针是对经络以及局部脏腑进行治疗,又因为十二募穴均在腹部,因此腹针可以起到调节经络及脏腑的双重作用。中风患者,尤其是久病的患者,因久病必虚,需要补气通络,腹针中很多穴位都有引气归元的作用。金灵青等[2]将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仅采用运动疗法,治疗组采用腹针加运动疗法,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78.33%,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很好。
1.3 头 针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刺理论上,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理论为依据的,头针的选穴与大脑皮层各功能区投影相一致,头针可以活跃大脑皮层,促进轴突再生,加快神经功能恢复。袁媛等[3]将5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头针结合体针,对照组体针治疗,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80%。可见,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头针对于肌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可以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减少药物副作用。
1.4 耳 针 传统医学认为,耳为宗脉之聚;现代医学发现,耳部有全身各脏器的投射点,并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言语区相对应。对于耳部的针刺,可以起到调节相应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 。万小雪等[4]将90例中风后肢体麻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和电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耳针,4个疗程后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76%,对照组74.3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故而,体针联合耳针后,治疗中风肢体麻木效果更好。
1.5 电 针 传统的针刺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将其通电之后,形成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即电针,是以低频的脉冲电流,来加强传统针刺的针刺感应,使局部肌纤维收缩,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达到气血充,经络通的目的。傅勤慧等[5]将12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脑复康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8周后治疗组简化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更多。可见,电针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并且症状也有所减轻,生活质量提高更多。
1.6 火 针 火针,在古代又称为焠刺,烧针,是将针从针体到针尖均烧红后,快速刺入穴位,再快速拔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机理是通过火针灼伤腧穴、腠理,引邪外出。火针的火力,可以激发经气,温经散寒,活血散瘀。现代研究发现,经过火针的治疗,红外热象图上可观察到针刺局部温度明显升高,血流加快。盛广勇等[6]将62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用常规体针治疗,火针组以火针治疗,30 d后火针组肌张力改善更多,临床疗效也更佳;火针组总有效率87.10%,高于常规组的64.52%。由此发现,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比常规针刺更好,火针的刺激强烈,使局部微循环明显改善,加快了患者局部代谢,降低神经兴奋,缓解肌肉痉挛,从而促使肢体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复。
1.7 子午流注纳甲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依据不同时间进行针刺的一种治法。古代医者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为序,人的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与时间相关联,因此以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对应的天干、地支为基础,推断不同时辰人体气血盛衰开合的变化,按时取穴,并选取有五行属性的五腧穴,施以针刺补泄。现已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昼夜差异,这也为子午流注纳甲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方丽娜等[7]将84例脑卒中下肢痉挛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空白组;空白组采用单纯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加普通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选穴针刺;在巳时和酉时取脾、肾经的五腧穴,以补法为主。结果三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Barthel、Ashworth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子午流注纳甲法选穴针刺配合普通针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下肢痉挛偏瘫的效果明显,具有独特的优势。
2 推 拿
2.1 传统推拿 推拿有活血祛瘀,疏通经络的作用,通过推拿,可以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改善关节的僵硬和粘连,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同时也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并且可以通过对于肌肉、神经的刺激,反射性的改善大脑的损伤。曾令奉等[8]将12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对患者的肩、肘、腕、拇掌关节分别进行推拿,1个月后进行比较,发现两组上肢痉挛程度和改良Barthe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推拿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2.2 点穴推拿 点穴推拿,有点、按、掐、拍、叩、拿等手法(以点为主),通过刺激经络或穴位,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黄帝内经》言:“按之则气散,故按之痛止。”可见,点穴还有止痛之效。点穴推拿以传统经络和现代医学解剖为理论依据,选穴侧重于可拮抗不同痉挛部位的肌群以及相关腧穴。潘春山等[9]将6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点穴推拿疗法,结果观察组NIHSS下降优于对照组、ADL升高优于对照组。点穴推拿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3 表里两经推拿 人体之脏属于阴,腑属阳,脑卒中后阴阳失衡,脏腑互为表里,故病变时互有影响,治疗时也密切相关。邸鸿雁等[10]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表里两经推拿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3%和61.3%,且治疗组的肌张力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推拿时手三阴经用泻法,可以使邪实壅盛状态下关节拘急有所缓解,使身体各部分的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手三阳经用补法,刺激上肢的神经,提高其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使上肢减弱的肌肉张力增加。
2.4 擦 法 擦法是在体表做有频率的摩擦产生热量,同时其震动会对机体产生刺激,使神经递质和生物活性释放,通过神经反射使人的机能发生改变,系统功能得到调节,来治疗疾病。传统医学用擦法治疗中风后的偏瘫,是因为其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潘广喜等[11]将中风后偏瘫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中西医药物及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以擦法为主的推拿疗法进行推拿,4个疗程后观察;观察组进步率高于对照组。可见,擦法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助于中风偏瘫的康复。
2.5 平衡调筋解痉推拿 脑卒中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脊髓中枢兴奋性增加,导致下肢伸肌的肌力亢进,屈肌的肌力相对较弱,常导致下肢伸肌痉挛,肌张力增高。平衡调筋解痉推拿可在早期以手法抑制伸肌,2周后用较重手法加大屈肌的肌肉伸缩力量,用轻缓的手法减少伸肌的牵张反射,改善肌力,以平衡屈肌和伸肌的力量,缓解痉挛。周宏杰等[12]将9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平衡调筋解痉推拿法,治疗6周后观察;MAS、FMA、BI均较对照组好,提示平衡调筋解痉推拿法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减少患者肌张力,增强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2.6 腹部推拿 刘兴安[13]认为,中风所致的偏瘫,应该先调脏腑,后调痉挛。腹部脏腑集中最多,经络集中最多,从腹部运用针灸与推拿,可以内调脏腑,外络肢节,瘫痪痉挛的肢体得气血濡养,可更快的康复。
2.7 枢经推拿 枢经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枢经是指手足的少阳经和少阴经,历代医家认为其具有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故而对于枢经的推拿,可以使中风后经络中滞留的邪气予以驱散,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方洁淼等[14]将140例中风偏瘫肢体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疗法,治疗组枢经推拿疗法,4周后观察,治疗组的McGill疼痛量表、BI、FMA均较对照组改善更多,说明枢经推拿可以帮助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能力。
3 其 他
3.1 熏 洗 中药熏洗是一种融合了药浴、水浴、熏浴、蒸汽浴于一体的治疗方法,它利用热力和药力,达到治疗的目的。热力使患处血管扩张,组织细胞和血管壁通透性提高,改善局部血供,加强血管弹性,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蒸汽使皮肤腠理打开,更易吸收药物,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机体,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目的。王昭月等[15]将120例中风后下肢感觉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中药熏洗治疗,4周后观察;感觉功能积分治疗组总有效率88.3%,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药熏洗可以改善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3.2 艾 灸 艾灸是用燃烧的艾条,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上,将热量通过皮肤由外入内,引起应激反应,起到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的目的。有研究发现,被艾灸的地方会形成一个高温区,热能会沿着经络形成高温线,高温线上的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会相对减少,加快能量代谢,乙酰胆碱明显增加,而使血管扩张,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余春燕[16]将8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选用常规的针刺疗法,观察组选用艾灸疗法;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上肢和下肢的肌张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可见,艾灸对于中风后患侧肢体肌张力的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均有积极意义。
3.3 导引法 导引法是我国传统的运动疗法,集声音、意念、运动、按摩等为一体,而巢元方导引法,更是导引中的精华疗法,其内容丰富,操作简单,易于被人接受,且不受场地限制。巢元方导引法的肢体运动训练,结合了中医的经络理论,使四肢舒展,经脉舒缓,经络通畅,配合呼吸吐纳使气机畅达,气行则血行,改善中风后局部血液瘀滞状态。另外,也可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减轻肌肉痉挛导致的疼痛,改善异常步态,提高协调能力。徐向东等[17]将1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技术,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巢元方导引法治疗,并注意气息、意念的运用;联合组的Barthel指数高于常规组,肌力提升优于常规组。可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不受场地限制,提高患者治病的积极性,还能放松心情,很有助益。
4 总结与展望
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医已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并且方法多样,各自都有优势,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单用或者联合运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治疗的初始时间,很多都不明确,因此无法明确具体的干预时间,对于远期效果缺乏跟踪评价;试验设计尚不严谨、方案不够完善,样本太小,说服性不够;评价照搬现代医学理论,无法形成中医特色的评价体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希望可以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完善试验的设计、科学的评价,并且多关注干预时间、远期功效及复发情况,使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中医外治法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