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协同:探寻新时代劳动教育推进路径*

2020-12-30满晓晗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家校劳动技能

◎ 满晓晗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家庭和学校要分别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和主导作用[1]。学校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必修学时得到保证,家庭的基础作用则主要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得以体现。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其内容具有系统性、专业性、权威性、示范性和普适性等特点。学校的主导作用如果脱离家庭基础将有可能使劳动教育滑向“课堂上讲劳动”的尴尬境地,而家庭的基础作用如果罔顾学校主导同样有可能使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各有“特色”的居家劳动技能训练。为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家庭和学校必须协同合作,形成合力,探寻新时代劳动教育有效推进路径,使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

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定义不尽相同。“劳动”的定义更是迥然相异,不同的学派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总体而言,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须兼顾三个维度:第一,时代维度。时代发展必然包含政治、经济、科技等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受时代发展的限制,不同历史时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必然不同。《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要站在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看待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内容维度。根据教育目标,《意见》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把劳动教育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无论从哪一个维度划分,要充分落实劳动教育内容,达成劳动教育目标,都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配合。第三,对象维度。本文探讨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中小学生。他们接受的教育一部分来自学校和社会,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家庭。劳动教育更是如此。家庭能提供孩子实践劳动的基本场所,在基本家庭活动中引导孩子学会自理技能和劳动技能,如会烧饭菜、会洗补衣服等,既能拓展学校教授内容,又能根据家庭特点对孩子进行补充培养[2]。即使是学校教授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技能,脱离家庭实践(包括直接实践和间接提供实践机会)往往也会成为“屠龙之术”。

日常生活劳动主要依托家庭开展(学校系统教授基本技能,实践练习、技能熟练、习惯养成主要依靠家庭的配合),需要有专业知识支撑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内容(如工程设计、3D 打印等)则主要依靠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加以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3]。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配合,离不开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和家庭生活实践的有机融合。

二、学校和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既具有一般学科课程体系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应设计校内外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贯通并各有侧重的课程体系[4]。因此,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承担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家校必须形成“教育共同体”,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1+1=2”的结合,而是要形成融合群体,统一发挥作用。这种积极的关系首先基于对劳动教育的统一认识,包含内涵认识、价值认识、方法认识等。其次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基于各自在“教育共同体”的角色,形成既有自身特色,又能够和对方完美“兼容”的定位。

(一)学校的角色定位

1.课程主导者角色

学校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导,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上。劳动教育既不是讲台上“讲”劳动,又不是纯粹的“做”劳动,必须兼顾劳动技能的传授和出力流汗的劳动实践,两者的结合要求教育场域从课堂走向家庭和社会,教师的角色也不再仅仅是讲台上的知识传授者,还应当是劳动教育走向家庭和社会的向导和“中介”,并担负效果评价的任务。

2.生活导师角色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生活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圆满地完成学业,而是适应生活[5]。杜威同样主张教育即生活。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必须明确教育是为了服务学生更好的生活。同时,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学校应基于生活实践的需要来实施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进而创造更好的生活。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实质上担任了学生生活导师的角色。

3.召集人和推动者角色

学校还应成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召集人和推动者。学校首先要指导家庭正视劳动教育,共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其次,帮助家长了解并跟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步调一致,提供匹配的实践机会。再次,指导家庭配合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相关资源支持。很多劳动教育内容,如烹饪、洗衣等,必须由家庭配合并提供相关资源支持。最后,指导家庭合作完成对学生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的评价。由学校主持制定基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细则并征求家长意见,通过尽量积极和正面的评价,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提升学生劳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家庭的角色定位

1.协同者角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家长也必须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局限性,充分认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对家庭教育作出合理定位。劳动教育尽管和家庭生活关系密切,但学校的劳动教育有严密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安排,这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制定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家长应树立与学校的合作意识,建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协同者角色,维护共同的教育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协同者角色并不是配角,是在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互相协调、互相合作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与学校劳动教育保持一致,确保家校形成合力,完成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2.服务者角色

家庭既是劳动教育的施教者,又是孩子的服务者。劳动技能主要是通过学校相关课程的学习而掌握的,但劳动技能的熟练化往往需要家庭提供更多实践的土壤。在实践的过程中,家长提供资源、创造机会、设置情境、相机辅导等,扮演了服务孩子的角色。

3.榜样角色

受传统观念以及当下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社会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存在曲解及劳动教育价值观的误导。很多家庭“重智轻劳”,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也常常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教育孩子,更有甚者是把劳动作为惩戒孩子的手段。且很多家长自己也不愿劳动、不屑劳动。以上种种对劳动教育的开展都起到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起到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家校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家校双方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前提下,根据承担任务的不同明确自我角色定位,进而形成合力,协同探索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路径。在形成合力之前,既要明确自己的“力”的特点和长处,又要善于和“他力”有机结合,发挥“1+1>2”的作用。

(一)目标一致,相互配合

任何事情的协同开展,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目标一致。家校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对劳动教育目标和理念统一认识的基础之上。

家庭和学校要清晰认识到劳动教育直接决定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掌握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是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必要条件,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使孩子终身受益。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学校要高度重视,不折不扣地执行。家庭要全力配合,提供相应资源,创设实践机会,充分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家庭和学校也要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互通有无,互相配合,为协同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当然,在劳动教育施教过程中,难免家庭和学校会产生一定分歧,但在劳动教育育人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可以求同存异,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

(二)劳动教育内容力求家校同步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例如,小学低年级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小学中高年级的教育重点包含主动分担家务等;初中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等;高中则注重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等。实际上,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虽不如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安排得如此科学和周密,但家长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在大方向上和学校课程还是基本一致的。例如,低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会指导其掌握穿衣、穿鞋、简易衣物洗涤,个人物品收纳等基本日常生活劳动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指导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劳动技能、培养服务他人的意识等。这是家长基于生活经验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的家庭劳动教育。但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劳动教育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和学校劳动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偏差,这种偏差包含劳动教育内容的不同、重视程度的差异、时间的不同步等。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劳动教育无法在家庭得到及时呼应,一是家庭没有及时提供实践训练的机会,二是没有在思想认识教育层面及时跟进,劳动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家长要全面掌握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及时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劳动技能得以在家庭实践中逐步熟练。例如,学校讲授了贴身衣物洗涤,家长就应及时要求孩子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完成贴身衣物洗涤,并形成贴身衣物自己洗的“家规”,把劳动技能逐渐培养成劳动习惯。再如,学校讲授了简单烹饪技巧和家庭花卉种植等方面的内容,家长应及时提供相应食材、花卉种子等,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如果家校不能做到“同步”,很多劳动教育内容就成了半截子工程,学生相关劳动技能习得后的热情会因为缺乏实践而逐渐消退。

当然,家校同步并不仅仅是家庭单方面的配合学校,学校应更主动地开放教育决策机会给家长,如家校可以共同制订计划方案;在校本课程、活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增加家长的参与度;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也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了解家庭劳动教育的热点和趋势,及时调整和修订课程内容,家校同步,形成合力,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充分发挥关键组织和人员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要求。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其目的在于加强联系沟通、增进家校互动、促进学生成长。随着人们对“家校合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家委会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和学校资源形成互补。劳动教育本身就需要家校协同,开辟更多劳动教育的资源,家委会在劳动教育中无疑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例如,有些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参观学习或劳动实践的基地,使学生亲身感受真实劳动的现场,其效果是课堂讲授或观看视频所无法比拟的。有些家长作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还可以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校园讲座,使学生系统了解一些行业的劳动情况,拓宽其视野。由于家委会的资源是家长提供的,学生充满新鲜感和亲切感,也更利于凸显劳动教育效果。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通过家委会这样一座桥梁可以更高效地和全体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也可以通过家委会集中反馈家庭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

《意见》鼓励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可以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家委会显然可以成为学校获取兼职师资和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的重要资源,家长和学校还可以共同探索开发家校共育课程作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补充和拓展,为家校协同合力推动劳动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工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有组织、指导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主动与学生家长和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职责和任务。劳动教育的开展和班主任的以上职责任务密切相关,班主任作用的有效发挥可以成为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催化剂。

在学校所有教师中,班主任是和家长沟通最密切的教师,其沟通内容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情况。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更突出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强调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班主任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过程,及时和家长沟通,合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正确的劳动观。

四、余论

劳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实施的教育,从广义的课程概念来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也是家校社三方共同构建的课程体系。因此,劳动教育的评价也应该有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基于家庭和学校关系的密切性,家庭应当在劳动教育评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要积极参与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因为劳动教育的相当部分内容直接指向家庭,家庭应当成为责无旁贷的评价体系建设者。另一方面,家庭评价的维度与效应和学校评价或有不同,但目的都应当是指向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并最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念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在评价中要合理看待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不足,并善于把这些不足转化为课程资源,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同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是劳动的主体,善于通过劳动实践开展自我评价,认清劳动目的,形成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家校劳动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