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分开现状堪忧 大部制改革“步步为赢”
——从体育强国建设的三项关键工作堪忧审视体育管理体制
2020-12-30
(凌源市教师进修学校 辽宁 凌源 122500)
1、前言
体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体育行政部门主管体育事业、教育行政部门分管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有得有失。落实侧重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过去几十年很实用,奥运金牌从零的突破跃升为竞技体育强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我先你后、我强你弱也是理所当然。今后落实新战略、完成新任务就会不实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就是要求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教体分开生忧添堵,浪费了体育资源,削弱了体育管理效能,如不合并,将与体育强国渐行渐远。
2、教体分开生忧添堵 体育强国建设的三项关键工作堪忧
社会体育的家长体育、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利用、学校体育的牛鼻子“谁来牵”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三项关键工作,教体分开导致了权责能不匹配、职责交叉与缺位、部门壁垒等管理问题,进而导致这三项关键工作堪忧。
2.1、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工作之一:家长体育工作堪忧
体育人口是衡量群众体育发展程度或水平的一项重要社会体育指标,体育人口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简称,是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1995年、2000年、2006年和2014年4次全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表明,低、中、高年龄段体育人口的“两头热、中间冷”(“中间冷”就是中年龄段的体育人口百分比最低)分布态势20年未能改观,家长正是“中间冷”的中青年。因此,家长是社会体育的关键群体,家长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关键工作。
抓不好家长体育工作的根本原因是把社会体育管理职责划给了体育部门,浪费了教育部门的优势资源,教育部门有劲使不上,体育部门使劲也干不好。组织权威是维持组织运行的必要手段,教育部门的社会影响力远超体育部门,对家长的影响力更大。教育部门不仅拥有权威资源,还拥有六成体育场馆、专业体育教师等优势资源。教育部门主抓社会体育,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利于促成家长体育、家庭体育、学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不仅能够助力社会体育,还可以借力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在学生体质、体育人口、体育产业等诸多方面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教育系统对4-5亿家长的独特组织力、动员力、执行力,可以迅速改观健身人群“中间冷”状况,可以迅速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长远看,应该集中力量建设学校中小体育场馆,不仅有助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而且对家长开放便于管理,又切合家长就近锻炼的实际,可以大大提高场馆利用率,规避既往大型场馆、远离校区场馆利用率低的资源浪费现象。
2.2、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工作之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利用堪忧
由于几十年的竞技体育战略重点、人事聘用制度的变化,每年3000-6000名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题的解决超出了体育部门的能力,自主择业的占了一半,有的省份甚至80%多,就连精英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都难保障,不乏世界冠军澡堂搓澡、街头卖艺的现象。并且,退役运动员待就业率高(占运动员总人数近30%,严重的省份近80%)、待就业年限长(最长的高达21年)导致了“代谢紊乱”,影响了竞赛成绩。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使得各级各类体校数量呈现持续萎缩的态势,从1990年的3687所减少到2000年的2679所,到2011年又减少到1724所。
对比竞技体育的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学校体育这边体育教师缺口大,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缺编20多万,如果考虑非体育专业教师仍较多、体育专业素质不高,缺口更大。特别强调,学校体育更是奇缺“双师型”体育教师、教练员。
体育人才一边出口难、一边缺口大的“两难怪象”久拖不决,使得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双双陷入了不可持续发展困境。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大的教育系统,这么大的体育教师缺口,每年区区几千名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的现象本不该发生,发生的原因是 “体教结合”不能排忧解难。一句话,“结合”终归不是合并,体育人才出口难、缺口大的“两难怪象”不会在一个系统内发生,更不会久拖不决。
2.3、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工作之三:学校体育工作的牛鼻子“谁来牵”堪忧
几十年的侧重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及其惯性冲击,学校体育工作者纷纷热衷于搞训练、打比赛,致使学校体育发展严重滞后,至今学校体育工作重点仍然缺位,将来认识到位也做不到位,教体分开阻碍了学校体育重中之重的补位。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认识不到位。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了几十年,目标管理推行了十几年,一般工作、重点工作、重中之重仍然定位不准。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的质量监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监测体系又包括督查、学生达标、调研三个系统,督查是学校体育的重中之重、“牛鼻子”,是落实执行者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举措,学生达标还算不上“牛鼻子”,这是学校体育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督查缺位,学生运动技能监测体系接近空白,学生运动技能调研、学生运动技能督查还是空白,学生运动技能达标接近空白。学生运动技能达标搁浅于学生运动技能目标起点,20年来颁发的诸多文件,对学生学练项目数量、学练速度的要求不一致,还存在重叠管理问题,并且只有“体育、艺术2+1项目”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运动技能标准,后续的评价及结果应用无从谈起。正是因为牵不住“执行者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导致了执行者失职失责的现象普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干与不干一个样、练与不练一个样是几十年学校体育工作常态的真实写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连续30年微效是其必然。
教体分开阻碍了学校体育重中之重工作(即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的督查工作)的补位。即使构建了质量监测体系,督查工作“谁来做”(即牛鼻子“谁来牵”)将会是新问题。教育部负责30多个省市和70多所高校的学校体育督查工作,实际工作量较大,教育督导局负责监察、体卫艺司负责检查,但体卫艺司10余名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不够用,大量增编不合实际,外调体育专业督学会因权责不对等而监督不到位,重要行政事务又不得委托第三方。体育总局虽有管理青少年体育工作、监督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职责,并且拥有优势行政编制资源(内设10个司级机构,配置200多名体育行政工作人员),但教育部无权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体育部门监督教育部门工作也有越位之嫌。不可忽略的是,两个部门虽然职责交叉,但学生体质工作抓不好,多方问责的向来是教育部。所以,体育总局在学校体育管理上职责缺位。管理体系上行下效,软监督过去是、未来还将是学校体育工作低效的主因,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3、教体合并排忧解难 大部制改革“步步为赢”
体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如不整合资源,如不借力助力形成合力,如不解决伦理管理失范、能权责不匹配、职责交叉与缺位等管理问题,全民健身就抓不出质效,竞技体育强国地位也会岌岌可危。虽然有的地方把体育行政部门并入了教育行政部门,但中央没有进行部门整合而地方先行,容易发生多头管理,也改变不了两个部门分治体育事业的总体状况。建议坚持一个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负责的原则,自上而下推行大部制改革,将体育总局分步并入教育部,一并消除其它既存体制机制弊端,从而整合资源、提高效能,践行“体育强国梦”。
第一步,建议率先将体育总局的群众体育司并入教育部。规划好学校体育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配置社会体育管理职能。于2021年,明显改善体育人口“中间冷”状况,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争创历史新高。
教体合并之前,社会体育、家庭体育不是教育系统的职责,实际上给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增负了,这一点应当予以考量,不宜冒进。(1)家庭体育教材编写与培训。参加体育锻炼,首先应该掌握科学运动、安全运动的知识与方法,家长要指导孩子锻炼,因为不能等孩子掌握了所有的体育锻炼知识之后再去锻炼;(2)以赛促学促练。学校广泛开展家庭运动会、家庭体质达标竞赛、家庭运动技能达标竞赛、家庭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等亲子体育活动,掀起家庭体育热潮,家长为了面子、为了教育孩子,在家庭体育中必然会起到榜样示范作用;(3)研制各级考核办法、家长体质达标办法及结果应用办法。引导激励措施到位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就会齐心协力开展轰轰烈烈的达标活动,体育人口“中间冷”状况就会迅速改观,家长体质一两年就能抓出质效。
第二步,建议适时将体育总局并入教育部。转变观念,按照教育体育规律办事,认识好解决好学训矛盾,开发好利用好优秀体育资源,定准“双师型”构建可持续发展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可双双脱困。建议在广泛研讨、试点实验基础上,适时将体育总局并入教育部。
转变观念,定准“双师型”构建可持续发展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退役运动员是万里挑一、投入亿万资源培养的宝贵体育资源,争金夺银就那么几年,之后几十年的开发利用更为重要。退役运动员具有较高的专项技能,具有较强的体育学力,最适合培养成为“双师型”的体育教师、教练员,理应反哺学校体育,这也是客观实际的需要,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本就严重滞后,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如此资源整合的良性循环可以一举多得,真正做到了对退役运动员的负责到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就会随之复兴,又能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体育教师队伍。所以,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应该转变观念,退役运动员离开了体育就是用人之短,更是体育资源浪费,拓宽就业渠道做法不合理,自主择业不算负责到底。
教体合并,建立健全小学→体育中学→大学→体育教师、教练员在职继续教育的“双师型”可持续发展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很好地解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材率极低、学训矛盾突出、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我国竞技体育才能长盛不衰,才能补强体育教师队伍薄弱现状,学校体育才能由弱变强,加上家长体育连年明显改善、学生体质连年明显提高,也就实现了“体育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