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脱贫模式打造绿水青山
2020-12-30杨秋意
杨秋意
八百里伏牛山在河南境内覆盖南阳、洛阳、三门峡三地市,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其中3个就在伏牛山中,脱贫任务显得尤其艰巨。在这场举世无双的脱贫攻坚战中,怎样保护绿水青山,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卢氏的金融扶贫撬动产业大发展,淅川的“短中长”三线扶贫模式步步压实脱贫成效,宜阳的沟域经济催生乡村巨变,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扶贫产业生机勃勃,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洋溢着幸福与自豪,都在诉说着创新脱贫模式的成功。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最大的任务是要保护好水源地。该县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绿色引领,融合区域特色,创新短、中、长三线产业相结合的全县产业扶贫思路:短线重点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等短平快产业;中线大力推广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生态林果,套种林下作物;长线用大交通带动大旅游,用大旅游带动大发展。这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短、中、长三线产业结合,抓短线短期致富、抓中线保证持续、抓长线打造恒业的方法,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同时,把扶贫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载体,整合资源,统筹谋划,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说,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卢氏县山区面积大,贫困村民多居于深山之中,如何使村民搬出大山,使其搬得稳能就业?县里一边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一边创新移民搬迁模式,通过金融扶贫这个杠杆,引入两家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解决了原来小家小户散乱的低端种植模式造成的污染及效益低问题,多个产业扶贫基地的建立,灵活多样的带贫模式,解决了贫困人员就业难问题,解除了移民搬迁户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从贫困向小康的跨越。卢氏县脱贫成效显著主要在于构建起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共担、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四大体系”有机链接、协调联动,使扶贫产业能够健康成长,也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变。
宜阳县利用境内沟域众多的地势,全域谋划、全力推进,先后建成15个市县级沟域经济示范带,打造“沟流金、谷淌银、湾聚财、川招宝”的沟域经济脱贫模式,种植花椒、迷迭香等高效益产业。该县始终紧盯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目标,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贫困群众劳动力状况、发展意愿、土地面积、务工技能、经商本领等情况,出台支持奖补政策,对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给予产业发展补贴,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订单收购,形成“自主发展、托管经营、土地流转、返租经营、资产收益、务工就业、三产带动”等七种带贫增收模式,建立完善带贫主体、集体经济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和就业创业支持机制,为贫困农户全方位参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深山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是造成村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淅川、卢氏、宜阳能够因地制宜践行“两山理论”,也正是在初心与担当中创新脱贫模式,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富裕了农民,也在这开拓创新中不断地完善着乡村治理体系,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地衔接起来,真正实现向小康社会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