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黄鳝生态养殖技术
2020-12-30凌正清
凌正清
(湖南省衡阳县鱼苗鱼种场,湖南衡阳 421200)
1 稻田养殖条件简述
稻田养殖环境是稻田黄鳝生态养殖实现高产量目标的首要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依据黄鳝的生态条件,重视稻田的选择工作。至于稻田面积则限制不大,但实际工作中往往要兼顾到稻田管理工作,因此稻田的面积不能太大。黄鳝养殖稻田需要尽量选择地势平坦的坡面,坡度也不宜过大,田埂的坚固程度也要防得住暴雨天气的破坏力。田埂一般高度为70cm,底部宽为60cm,顶部宽度为45cm。为了防止黄鳝外逃,经常会用塑料薄膜和纱网罩住田埂,塑料薄膜的高度会高出田埂20cm,地下埋入10cm的距离[1]。
稻田的选择上应该注重水质的清新,稻田底部没有冷泉水上涌,并且有丰沛的水量,可以很方便进行排灌操作。田埂要保证不能漏水,相对稻田低洼处的水位较低为最好。换水方面根据季节而定,一般春季秋季平均七天换水一次,夏天则平均三天换水一次,从而保证水质的活性。土壤方面,应当选择黏土等保水能力偏强的土质,土质肥沃疏松,拥有大量的腐殖质,用于稻田耕作的土地最好为酸性或者中性土地。泥层一般为20cm的深度,干涸后不能产生板结现象,拥有较强的保肥能力,从而提升稻田水量的维持时间,尤其需要特别注意鳝沟的水深稳定性。
2 科学投放黄鳝苗
如果单季水稻,水稻种植的黄金时间为中稻田或者晚稻田。稻田中不仅有适合黄鳝生存的天然饵料,而且水稻在盛夏也能为黄鳝提供较好的遮阴效果。在养殖前期,稻田水深应当控制在6~10cm,在水稻拔节之前进行一次轻微晒田。然后在水稻拔节孕育稻穗到乳熟期之间,稻田的水深应当控制在6cm,在这之后灌水和轻微晒田的操作就可以来回交替。新水需要不定时更换,并对黄鳝的吃饵情况做严密监控。当水稻需要进行必要的施肥或者喷洒农药,为防止毒杀黄鳝,应当引诱黄鳝到稻田内的安全水域。为了防止黄鳝外逃,要经常对田埂和进出水口等设施进行仔细检查[2]。
稻田与黄鳝的生态养殖,是水稻与黄鳝共生,因此在保证一垄一沟的前提下,应保证70~80cm的间距。为弥补基本苗的不足,可以维持10~13cm的植株间距,这对于水稻的产量影响微乎其微。为了使黄鳝产量得到提高,一般会选择开1~2条鳝沟,方向与垄沟相互垂直,让整个水网布局更加合理。对于黄鳝种类的投放应当尽量保证一样的大小,防止出现黄鳝之间相互捕食的状况。通常情况下,稻田中会同步放养5%的泥鳅,可以有效阻挡黄鳝之间相互缠绕。投放时不能用冷水,防止激伤黄鳝。为了杀死寄生虫,可以用含量为3~5%的食盐水,浸泡黄鳝5~10min。
3 黄鳝的日常管理
黄鳝的饲料主要由小鱼小虾、蚯蚓、牲畜内脏等等,也可以在其中掺杂豆渣等等,蚯蚓的饲喂效果是最好的。在放养的头三天之内不进行饲料喂养的操作,让黄鳝充分空腹过后,遵从黄鳝昼伏夜出的生物本能,可以在傍晚4点到6点之间投喂,投喂量需要维持在体重的1~2%之间[3]。待黄鳝被驯化之后,饲料的多少就可以根据天气、水中残留鱼饵的情况灵活掌握。一次投喂量不可以太多,等到黄鳝普遍吃饵情况正常之后,可以适当增加体重的3~4%。如果是黄鳝的最适合生长温度,则可以适当增加到6~7%。
投饵台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在鳝沟内某一处设置,黄鳝在吃饵时可以集中进入投饵台内。如果面临饲料性不足的问题,可以在鳝沟上悬挂等,距离水面为5cm,从而有效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引导昆虫落到水面上,作为黄鳝的饲料。或者在铁丝筐中放入腐烂肉类,吸引苍蝇产卵,卵发育成蛆也可以成为黄鳝的食物。
4 黄鳝的疾病防控
黄鳝投放之前要对其进行消毒,鳝沟在黄鳝苗进入之前的7~10d内,一定要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用量维持在0.3kg/m2。黄鳝在捕捞和养殖阶段一定要尽量规避擦伤问题,从而出现细菌感染引发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一般在5至9月份为高发期,染病黄鳝在表皮通常会出现各种红斑,这时黄鳝会出现无力游动的症状;而如果病情继续恶化,表皮溃烂会逐渐向肌肉延伸,继而引发死亡。
水霉病很多也都是黄鳝表皮受到细菌感染所导致,可以向稻田加入新水,用20g/m3的小苏打加水溶解后向整个稻田泼洒,含量为千分之2的孔雀石溶液同步泼洒,直到黄鳝病情得到缓解。
发热病则是因为黄鳝饲养密度得不到控制,从而引发水温的快速上升。若黄鳝在此时相互缠绕,就会引起大量死亡现象。此时应当在更换新水的同时,向田里投放定量泥鳅,从而有效减少黄鳝的缠绕现象。搭配50ml的7%含量硫酸铜溶液也可有效防治发热病[4]。
5 结语
稻田黄鳝养殖技术既能大幅令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也很好符合了生态农业理念。从业者一定要重视黄鳝的养殖技术,让稻米和黄鳝能够更好发展成有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