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初探
2020-12-30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河海实验小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引言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是目前体育课必须要实现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中,通常需要遵循“集体教学模式”,每一项体育项目都要求所有学生去完成,每一位学生的运动量及要求都是相同的。不过由于每一位学生的体质存在差异性,一些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承受加大的负荷,不仅无法实现健康锻炼的目的,甚至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而一些学生的体质较高,在运动中并未完全发挥自身的潜能,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对此,需要按照学生的体质实施分层教学模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合理、适宜的运动。
具体来说,分层教学是指在实际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年龄特点等对其进行科学分组,并实施个性化、针对性地教学活动。由于每一小组的学生都具有相同的兴趣、认知能力等,教师通过针对性的手段给予施教,能够大大地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魅力。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进而能够实现科学分组的目的,再对课堂内容、课堂活动、课堂评价进行针对性地优化和完善,促使自己的教学方案更加健全、科学。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兴趣方面着手,以学生的体质差异当作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依据,尽可能地使差等生转化为普通生,使普通生转化为优等生,使优等生保持尖子生的标准。
1、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由于先天体质、生活习惯、家庭教育、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体质是存在差异性的,尤其是在身体协调性、灵活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性,这对于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给予区别对待。不过,对于现阶段大多数体育教师来说,由于传统思维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依旧在沿用着落后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限,乃至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变成了所谓的“自由活动课”,而一些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导致体育课变成了“自习课”,这和目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完全不符。而且一些教师并未意识到学生之间的体质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全班学生创设相同的学习目标,编排一样的教学内容等,导致一些体质弱的学生承受的运动压力过大,不能及时追上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则会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和恐慌心理。
1.2、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人意见
由于一些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过于保守和落后,在实际教学中具有绝对的控制地位,仅注重单向地对学生灌输课堂知识,却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理解能力。对于这种教学氛围来说,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并非是主角,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课堂范围过于紧张、沉闷和僵化等,从而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限制。
1.3、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
由于学生的个人素质、认知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原本就承受着一定的教学压力。而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方面,教师的评价模式过于简单,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到运动技巧的“对与错”,却无法使学生明白自己具体错在哪里,该如何改进和优化,这对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带来很大的阻碍。由此来看,如果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片面,这对降低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使学生慢慢地对体育课产生厌烦心理。
2、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有差异,那么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其表现是不同的。对此,每个人适合参加的运动项目是不一样的。假若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等现象,对此,探讨分层教学的宗旨和目的,了解其具体的实施路径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依据主要有两个,即:学习兴趣和个人体质。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不一样,其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也完全不同,对此,他们喜爱的事物也不一样。教师唯有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教学,方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活动更加有趣和丰富,以便于最大化地凸显教学价值。另外,对于学生的体质而言,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够发现,在进行身体锻炼时,一些学生能够毫不费力地完成,而一些学生则显得非常吃力和困难。这是由于个人体质不同所引起的,假若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会使一些体质差、协调性差的学生无法更好地锻炼,乃至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厌烦情绪。由此来看,随着现代体育教学制度的不断调整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基本需求。体育教师需要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其中,分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全面普及的一个常见方法,这对促进小学体育课的科学创设、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等发挥重要作用。
3、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评测学生的体能素质
在合理分组前,教师需要对班级内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兴趣、身体素质等进行一个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关于学生的体育兴趣来说,则需要通过调查问卷、一对一谈话、家访等方式进行了解,以便于掌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运动项目等;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说,则需要通过体能测试进行评估。然后将研究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类,并展开整体分析,这为实现科学分组做铺垫。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体质存在差异性,教师如果要最大化地凸显出指导作用,则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过这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为学生制定一个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并为其开展“因地制宜”地指导和培养,唯有如此,才可以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促使其得到有效地锻炼和发展。
3.2、科学创设体育小组,设置适宜的运动目标
科学创设体育小组,不但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能力有着直接的相关性,而且也需要考虑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教师在创设体育小组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分组和交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当确定分组之后,需要设置适宜的运动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来说,体育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锻炼目标。对于一些体质弱、运动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则需要设置低起点的锻炼项目,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给予引导,让学生能够逐步地完成梯度化的教学任务,使其在锻炼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降低自己的挫败感和自卑感。对于一些体质强、运动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则需要以兴趣为手段,鼓励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例如:羽毛球、篮球、排球等,并鼓励他们与一些“学困生”一起锻炼,由此能够激发“学困生”的锻炼欲望。整体来看,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务必要遵循“科学、实际”原则,既不可毫无原则地拔高,也不可盲目地下调,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由此能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比如,在“跨栏跳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高度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训练,由此能够达到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享受到努力进步的乐趣。教师也可以鼓励一些体质好、体育基础强的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竞赛等,由此能够培养他们的好胜心,使他们得到不断进步和发展。
3.3、实施个性化辅导模式,开展集体活动培养集体精神
在小学教学体系中,体育学科是一门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巩固其体育基础。在实际体育活动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起。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每日运动30min”的方式安排体育小组的成员进行锻炼,使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一起运动。体育活动具有集体性、团队性等特点,在多人共同锻炼的环境中不但能够减弱身体的劳累感,而且能够促进大家互动进步和提升。当然,在体育教学中,也不可忽视单独辅导的重要性,这与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冲突的。一方面,单独辅导属于分层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在课下一般无法进行集体授课,不过教师能够对一些体质弱的学生进行辅导,鼓励他们多运动、多锻炼。对此,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这些“开小灶”的学生或许一开始存在逆反心理,不过只要锻炼项目丰富多样,则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其锻炼欲望。对于一些体质好的学生来说,则可以为他们增设特长班,对其进行单独指导和训练,例如学校社团开设的篮球班、排球班等。总之,在集体授课、单独辅导等教学模式下,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生带来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3.4、实施分层教学目的,给予合理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评价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一个最终的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改要求来看:教学评价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发展为原则,构建多元化、灵活性的评价价值。小学体育教学目的一定要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为要求,确保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对此在构建评价标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每一位学生的最佳发展为着眼点进行评价和探讨。
对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严格遵循“评价主体的分层次、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大化地发挥其学习潜能。结合小学生的感性、渴望获得教师及同伴的认可和赞扬等心理特征,制定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最大化地凸显出“个性化教学”的特点,由此能够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另外,自我评价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一项内容,其能够使小学生对自己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便于不断改进和优化,为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做铺垫。
4、结束语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人属于一个相对复杂的生命体,其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等特点。对此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一项有效、科学的教学策略。那么,教师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要因材施教,以最大化地凸显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高效、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等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