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制造
——助力中国经济新跃迁
2020-12-30
2020 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保”、“六稳”工作,成为各界关心的热点,更是今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为更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各地代表委员在会议期间纷纷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许燕妮表示,经济下行期应加大对制造企业的税费支持力度。没有制造业的崛起,就不会有真正的大国崛起,有针对性地对制造业减税降负,可以更好地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保驾护航。因此建议政府针对国六全面切换出台更多技术创新计划和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詹纯新大力支持工业人工智能和企业基础研究平台发展。人工智能是近年来两会热议话题之一。目前,人工智能已在消费和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一批创新活跃、特色鲜明的企业加速成长,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我国人工智能与工业领域的融合相对滞后,面临着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难度较大的困难,工业领域产线和产品中的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较为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工业的提质升级。詹纯新认为,每一次科技革命只有与工业制造深度结合,推动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带动生产力的飞跃。人工智能的战略性地位和头雁效应,更应体现在与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上。由此推动产线、车间、企业的根本性变革,重塑生产运营、产品服务、组织流程等业务场景,打造创新业态。因此,詹纯新建议,国家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产线和产品中的应用。
民建中央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发言中建议,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混合用地模式。民建中央表示,当前,我国两业融合发展程度和趋势不断增强,但相关政策支持还不到位,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有待破除,距离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民建中央建议,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创新土地政策,依托现有工业园区或开发区,实施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混合用地模式,推动两业在空间上集聚融合发展,促进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向综合园区转型升级。支持传统工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业企业转变,鼓励利用存量房产支持制造业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并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代表们高瞻远瞩的提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然而,借两会发声,建言献策,无论是从减轻赋税,还是借力“人工智能”,或是推动融合发展,如果这些建议能在不远的将来可以落地实施,必将助力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更快更高的飞翔。